一、溶液质量是什么,怎么求
溶液质量就是质量,也就是常说的重量。一般
具体求法有多种:
1、可用天平称量,单位一般是克。
2、先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如果有沉淀或气体生成,还要计算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则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反应物的总质量-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如果知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把这两个质量相加,得到的就是溶液质量。
例如:把20克糖溶解在100克水中,形成的溶液质量为:20+100=120克。
4、如果知道溶液的体积和密度,可以用m=ρv这个物理公式,求出质量。
扩展资料:
关于质量的有关公式:
密度计算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重力计算公式:G=mg(G为重量,m为质量,g为地球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N/Kg)。
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公式:F=ma(F为合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
质能联系方程: E=mc2。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质量
二、溶质、溶剂和溶液分别是什么意思?
溶质,是溶液中被溶剂溶解的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如溶于水中的糖和盐等)、液体(如溶于水中的酒精等)、或气体(如溶于水中的氯化氢气体等)。
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被分散的物质(溶质)以分子或更小的质点分散于另一物质(溶剂)中。
溶剂是一种可以溶化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的液体(气体、或固体)(溶剂、溶质都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继而成为溶液。
扩展资料
溶质、溶剂、溶液的最基本的质量关系是: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应注意此关系中,溶质质量不包括在溶液中未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液度与溶液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之比,是一个固定的值,也就是说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分数是恒定的。
在计算中首先要明确溶液度与溶液质量分数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其次是要注意条件,必须是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才能进行换算。
溶解度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
1、溶解度
(1)量的关系:表示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间的关系
(2)条件:与温度有关(气体还跟压强有关);一定是饱和溶液
(3)表示方法:用克表示,即单位是克
(4)运算公式:溶解度=溶质质量/100g
2、质量分数
(1)量的关系: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间的关系
(2)条件:与温度、压强无关;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但溶解溶质的质量不能超过溶解度
(3)表示方法:用%表示,即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4)运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溶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溶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溶剂
三、溶液的定义于组成特征是什么?
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被分散的物质(溶质)以分子或更小的质点分散于另一物质(溶剂)中。
物质在常温时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因此溶液也有三种状态,大气本身就是一种气体溶液,固体溶液混合物常称固溶体,如合金。
一般溶液只是专指液体溶液。液体溶液包括两种,即能够导电的电解质溶液和不能导电的非电解质溶液。所谓胶体溶液,更确切的说应称为溶胶。其中,溶质相当于分散质,溶剂相当于分散剂。在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有蔗糖溶液、碘酒、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盐水、空气等。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物质的溶解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这种气体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扩展资料:
溶液形成的过程伴随着能量、体积变化,有时还有颜色变化。溶解是一个特殊的物理化学变化,分为两个过程。
一是溶质分子或离子的离散,这个过程需要吸热以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同时增大体积;二是溶剂分子和溶质分子的结合,这是一个放热过程同时体积缩小。整个过程的综合情况是两方面的共同作用。
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增加溶质(对一切溶液适用)或降低温度(对于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溶质适用,反之则须升高温度,如石灰水)、蒸发溶剂(溶剂是液体时)能转化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通过增加溶剂(对一切溶液适用)或升高温度(对于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溶质适用,反之则降低温度,如石灰水)能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规则溶液是更接近实际溶液的一种溶液。它的形成除混合熵不等于零外,其他特性和理想溶液一致。由规则溶液推导出的热力学规律,广泛应用于非电解质溶液,尤其对许多合金溶液的应用,更为合适。因此,对于冶金和金属材料科学来说,规则溶液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