橹板是船舶的一种推进工具,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难道和鲁班有什么渊源?

橹板也叫橹,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划船工具橹的历史非常古老,在长沙出土的西汉船模中就已经出现了橹。在广州,考古人员发现一只汉代的木船模型上有10支桨和1支橹。可见,橹的发明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秦汉时期。

橹是在桨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但是工作效率却远远高于桨。

橹的形状和桨相似,但是长度大大加长。桨通常安置在船的两侧,橹则靠在船尾。操船时,操桨的动作是划,操橹的动作则是摇,置于船尾的橹摇动起来好像是鱼的尾巴,更和仿生学相吻合。橹在入水的一端有一个弧形的剖面,划动时形成推力,推动船只前进。

在摇橹的过程中,橹可以改变角度,控制船的方向,起到船舵的作用。

同时,橹在工作中始终不露出水面,能够不间断地摇动,使船拥有持续的动力。此外,橹用起来还非常省力,它利用了杠杆原理,支点设置在橹的中央位置,只要稍稍加力,橹就能大幅度摆动,产生很大的推动力。古人有“一橹三桨”的说法,认为橹的效率可以达到桨的三倍。橹发明之后,因为它的高效和方便,所以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船只上。直到今天,在仍使用木船的一些地区,我们还能看到橹的身影。

总结: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

春秋时期的发明家鲁班看到鸭子游水,很受启发。他找来一根木棍,把木棍上半截削成圆形,做出鸭子的腿,把木棍的下半截削成扁平状,做出鸭子的脚蹼。然后,把这只“鸭脚”安在船尾,摇起船来不但省力,船只也走得飞快。

为了纪念鲁班,人们就把这种摇船的工具叫做“橹板”。其实,橹板这个名字和古代的造字法有关系。橹字由“木”和“鲁”组成,“鲁”的本来意思是鱼儿摇动尾巴,加上“木”字旁表示木制的会摇动的鱼尾,贴切地描绘出了这种摇船工具的鲜明特征。因为橹呈一片木板的形状,所以又叫“橹板”。这才是“橹板”这个名字的真正来历。

船橹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棹:长的船桨 短曰楫,长曰棹。

桨:小船上划水的工具。

槁:通“篙,撑船的竿。

橹: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置于船边,比桨长,用于摇动。

通俗的说,桨是一种长短适中的划水工具,通常只用于小船上。槁是小船专用的一种长竿,撑船用的。棹是大船是两边划船的桨。橹,一般固定在船尾的一种长桨。

橹船是什么意思

橹船是指使用摇橹的船。

橹板一直置于水中,靠人力来回摇动把橹柄来推动船的前进。它和此前的桨不同,虽然都是靠人力,但摇橹更省力。

划桨是桨板在水中每滑动一次,需要把它提出水面再进行第二次滑动,这个过程很费力。而摇橹只需要在橹的握手端施加不大的力、摇动很小的角度就可以使船前行。

扩展资料

中国自古就有“一橹三桨”的说法,古人以此来说明摇橹推进的高效性。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不难看出,划桨与摇橹的功效差别主要在于它们做功方式的不同。划桨的动作包括水下和水上两个过程。桨面位于水下时,向后划水以获得向前的反作用力,为有效做功。

当桨面位于水上,桨虽然从空中划一弧线后再次入水,但空中的这一过程不产生推进力,对行船来说属于无用功。而橹则完全不同,橹板摆动时,板面前后的水形成压力差,推动船只前进。

一次摆动后,橹板无需出水,只要反转一下,就可以再次摆动,获得推力。橹板在水中的运动过程就像鱼儿摆尾一样,将划桨的间歇式操作改进为连续性拨水,推进效率自然更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摇橹

橹是指什么东西呀?

橹是指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而大,安在船尾或船旁,用人摇;也指大盾牌。

解析:

从木,从鲁,鲁亦声。“鲁”本义为“鱼儿摆尾”。“木”与“鲁”联合起来表示“木制的仿生鱼尾”。本义:木制仿生鱼尾。因“鲁”可以指“鲁国”,故“橹”也可以理解为“鲁国的木盾”。

橹工具详解:

橹是船舶的一种推进工具,它是在舵桨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舵桨加长后操作方式从“划”演变为鱼尾式的“摇”,就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橹”。橹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大贡献之一。

橹在中国起源的具体时间尚难确定,它最早出现的年代尚不可考,传说鲁班看见鱼儿在水中挥尾前进,遂削木为橹。

从中国古籍记载来考证,橹最早出现的年代至晚产生于汉代。据东汉刘熙《释名》一书,对橹字已作了解释,认为它产生的力沿着船脊方向。

橹的外形有点像桨,但是比较大,一般支在船尾或船侧的橹檐上,入水一端的剖面呈弓形,另一端则系在船上。用手摇动橹檐绳,使伸入水中的橹板左右摆动。橹摆动时,船跟水接触的前后部分会产生压力差,形成推力,推动船只前进,就像鱼儿摆尾前进。

古人有“一橹三桨”的说法,认为橹的效率可以达到桨的三倍,因为从桨到橹的变化,事实上就是从间歇划水变成连续划水,提高了效率。

橹这种推进工具要比划桨优越,它是一种连续性的推进工具,而且具有操纵船舶回转的功能。英国有专家认为,螺旋桨的发明是受到了橹的启发,欧洲人看到中国人使用橹后受到启发,发明了螺旋桨。英国专家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螺旋桨不间歇作旋转运动的叶片,与在水中滑动的橹板十分相似。

樯橹的古代意思 樯和橹分别指什么

樯橹就是指船只、战船。樯,桅杆或借指战船;橹,船橹,放置于船尾的划水工具。

樯橹出处是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 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宋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那陡峭不平的石壁直插云天,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大好河山啊,那时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这里是用说刚成家来衬托出周瑜的年轻有为),他的姿态多么的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龙丝帛的头巾。

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词中所描绘的“乱石”、“惊涛”的赤壁景色,“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辉,各臻其妙,为历代读者所传诵。

樯橹指的是什么

解释

樯与船桨。樯(qiáng),古诗中桅杆或借指战船;橹(lǔ),船橹,放置于船尾的划水工具。樯橹就是指船只、战船。

出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