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部类的失衡经常表现为生产过剩?

在危机发生时所表现出的经济现象中,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其他的各种现象都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是和生产过剩相联系的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这种生产过剩,并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这种过剩不是说生产出来的东西超过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而是同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比,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所以,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一方面,大量商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资本家叫喊生产过剩,把牛奶倒入大海,把棉花、布匹烧掉;另一方面,日益增多的失业工人家庭正在为得不到必要的食物营养而犯愁。资本主义世界中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当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到来时,在官方规定的贫困线以下生活的人数,便会成百万上千万的增加。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是这样形成的。

二、社会总产品两大部类是什么?

社会总产品两大部类如下:

资本主义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总产品的形态进行了分析,根据不同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从实物形态上将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

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后者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

社会总产品的意义:

社会总产品及其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综合性经济指标。社会总产品的生产、补偿、消费与积累对于分析国民经济中各部门间的联系、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各部门间的比例关系、消费和积累之间及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总产值不同于国民生产总值。除了理论基础不同外,计算的范围和方法不同。社会总产值是包括物耗在内的社会产品的总价值,而国民生产总值只是新增加的价值。社会总产值只包括物质生产部门,而国民生产总值则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三、社会总产品

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对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

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

这个比例不仅是总量上的比例还是结构上的比例。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四、社会总产品的两大部类是指什么

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关于社会总产品及其构成的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之前,是长期困扰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难题。重农学派的代表F.魁奈,没有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只划分为农业和工业两大部门,因而他就不可能对社会产品的实现问题进行科学的论证。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斯密把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即分解为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而把不变资本价值从社会总产品价值中排除出去,因此他也不可能正确地说明社会总产品各部分在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问题,不可能了解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

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中,社会总产品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总产品中,用于补偿消耗了的生产资料价值的那部分是资本家耗费的不变资本,新创造价值的那两个部分(可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表现着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阶级对抗关系。

社会主义的社会总产品则具有另一种社会性质,社会总产品及其组成部分属于劳动人民所有,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满足社会及其成员日益增长的需要。

社会总产品及其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综合性经济指标。社会总产品的生产、补偿、消费与积累对于分析国民经济中各部门间的联系、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各部门间的比例关系、消费和积累之间及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总产值不同于国民生产总值。除了理论基础不同外,计算的范围和方法不同。社会总产值是包括物耗在内的社会产品的总价值,而国民生产总值只是新增加的价值。社会总产值只包括物质生产部门,而国民生产总值则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扩展资料

划分比例

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的比例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必要产品与剩余产品划分比例是历史地决定的,它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包括生产力状况,社会的、历史的、民族的、道德的因素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包括必要产品与剩余产品都会不断增长。

但在剥削制度下,一切剥削者总是力图把必要产品限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最低限度内,力图扩大剩余产品在社会产品中的比重。在剥削者看来,只要能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从而为他们不断提供剥削的对象,在这个限度内,劳动者获得的那部分社会产品才是必要的,超过这个限度,就是不必要的了。

因此,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从总的趋势来说,必要产品的增长一般地说要慢于剩余产品的增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劳动力不是商品,因此劳动者的必要产品不是由劳动力价值所决定。

为了使劳动者逐渐获得全面的发展,必要产品包括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三个部分(见消费资料)。当然,剩余产品的多少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决定着积累的规模,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再生产扩大的规模,它决定着非物质生产领域各项事业的发展规模,从而决定着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情况等等。

提高剩余产品对必要产品的比率,是增加剩余产品的途径,而要提高剩余产品率则主要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K.马克思说:“富的程度不是由产品的绝对量来计量,而是由剩余产品的相对量来计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57页)。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有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在必要产品不断增加的基础上使剩余产品不断增长,并适当提高剩余产品率,才能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产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