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有名的巾帼英雄有哪些?(详细点!)

1、佘太君

佘太君生长在一个爱国名将的家庭里,自幼受其父兄武略的影响,青年时候就成为一名性机敏、善骑射,文武双全的女将她少年时便与普通的大家闺秀不同,她研习兵法,颇通将略,把戍边御侵、保卫疆域、守护中原民众为己任,协助父兄练兵把关,已具备巾帼英雄的气度。

佘杨两家结亲后,佘太君随夫杨继业侍北汉,居住在太原北汉“杨府”。夫君边关打仗,她在杨府内组织男女仆人丫环习武,仆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气个个都不亚于边关的士兵。杨继业归宋后,举家迁至开封府,杨继业七年抗辽,威震雁门。

2、唐赛儿

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领袖,山东滨州蒲台县人。1420年在益都卸石棚寨率众起义,震动京师,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 明初,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大修宫殿,又组织人力,南粮北调,还开挖运河,先后在山东征调数十万民夫,农民徭役负担沉重。

唐赛儿知名于明成祖永乐年间。永乐年间,她利用白莲教为掩护,组织发动了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取得了两次大捷,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农民起义女领袖。

3、秦良玉

秦良玉,字贞素,四川忠州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崇祯三年,清军大举进攻,永平四城失守,皇太极进围京都。秦良玉率秦翼明奉诏勤王,并拿出家中的资产充作军饷。

皇帝朱由检特意下诏表扬,并于平台召见秦良玉,赏赐秦良玉钱币牲畜酒水等,并赋诗四首表彰秦良玉的功劳。皇太极退兵后,秦良玉率兵回乡,而秦翼明就在京畿附近驻扎。

4、妇好

妇好 ,好姓,妇为尊称,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传奇女子,伟大的王后。

妇好在自己的封地上,就是一切的主宰,她主持封地范围内的一切事务,拥有田地的收入和奴隶民众。她还向丈夫武丁交纳一定的贡品,一切都按照国王和诸侯的礼仪来办理。决不因私废公。妇好的封地一定是商王朝最富庶的地方之一。

5、梁红玉

梁红玉,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绍兴五年,韩世忠被任命为武宁安化军区司令,驻扎楚州。梁红玉随韩世忠率领将士以淮水为界,旧城之外又筑新城,以抗击金兵。

事变发生之后,宋高宗的行动已是毫无自由,宰相朱胜非与隆佑太后密商,派梁红玉出城,驰往秀州,催促韩世忠火速进兵杭州勤王,并由太后封梁红玉为安国夫人,封韩世忠为御营平寇左将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佘太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赛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良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妇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红玉

二、邢台市的历史概况?

邢台有三千五百年的建城历史,历史上曾为国都约610余年,为府建置650余年,为州建置660余年,为郡建置近400年,新中国革命时期,邢台为河北省第一座解放的城市。史书上说邢台:“西带上党,北控常山,河北之襟要,而河东之藩蔽也。”李忠定公曰:“从邢州而西北,路出井陉,可以直捣太原。从邢州而西南,路出邯郸,可以席卷相、卫。若道庆源(即赵州),而取深、冀,越清河而驰德、棣,如振裘者之挈其领也。此韩信得之,遂以掇拾燕、齐;石勒据之,因以并吞幽、冀欤!”

邢台行政区划

上古时期,尧帝曾建都邢地柏人城。夏《禹贡》记邢地为冀州之域。

商代邢地称井方,公元前十五世纪,商王祖乙迁都于邢。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姬苴(邢靖渊)为邢侯,建立邢国。

春秋末期辗转属晋。战国时期属赵,赵成侯立邢为信都。

秦置信都县,属巨鹿郡(治邢台平乡),今邢台辖县均属巨鹿郡。

秦末汉初,信都为赵国国都,赵歇、张耳先后据此称赵王,巨鹿大战后,项羽改信都曰襄国。

汉晋时期,邢地称襄国,西晋石勒据邢建立后赵,都襄国。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襄国郡改名邢州,辖龙岗、青山、南和、任县、平乡、钜鹿、内丘、柏仁、沙河九县。大业三年(607年)复改襄国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邢州,辖龙冈、南和、任县、平乡、沙河、内丘、柏仁、青山、巨鹿九县。武德五年,青山县省入龙岗、内丘。天宝元年(742年)邢州改为巨鹿郡,柏仁县更名尧山县,至德二年(757年)复改邢州,

五代时期,邢州设节度使,辖邢州,领辖洺州、磁州。除辖本州龙冈、内丘、沙河、巨鹿、南和、任县、平乡、柏仁8县外,还领辖洺州之永年、平恩、临洺、鸡泽、肥乡、曲周6县和磁州之滏阳、邯郸、武安、昭义4县,共辖3州18县。

北宋邢州辖龙岗、内丘、沙河、巨鹿、南和、任县、平乡、尧山8县,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邢州为信德府,辖域不变。宣和二年,宋徽宗改龙冈县为邢台县。

金天会六年(1128年)复改信德府为邢州。沿袭北宋信德府建置,设安国军节度。金大定中改尧山县为唐山县。金代邢州辖八县四镇,八县为:邢台、唐山、内丘、平乡、任县、沙河、南和、巨鹿;四镇为:平乡境内道武镇、任县境内新店镇、沙河境内綦村镇、巨鹿境内团城镇。

元中统三年(1262年)升邢州为顺德府,赐金虎符,立安抚司,洺、磁、威三州来属。宪宗五年(1255年)析平乡县道武镇增置广宗县,至元二年(1265年)顺德府改为顺德路,辖邢台、沙河、内丘、南和、任县、唐山、平乡、广宗、巨鹿九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顺德路复改为顺德府,隶属京师,仍辖邢台、沙河、内丘、南和、任县、唐山、平乡、广宗、巨鹿九县。

清沿明制,仍称顺德府,辖邢台、沙河、内丘、南和、任县、唐山、平乡、广宗、巨鹿九县,隶属直隶省。

民国时期,废府留县,顺德府各县属直隶省(后改河北省)。民国17年(1928年)唐山县复名尧山县。1936年在邢设第十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7年邢台沦陷后,日伪华北委员会在邢台市设冀南道,辖冀南32县,道尹驻邢台,后改顺德道,辖邢台县、任县、南和县、沙河县、内邱县、临城县、平乡县、巨鹿县、威县、柏乡县、尧山县、隆平县、广宗县、清河县、南宫县等15县,公署仍在邢台,1945年邢台解放后取消。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华北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邢台市辖县分属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设立邢台市,为太行区直辖市。1947年隆平、尧山两县合并为隆尧县

1949年8月1日,成立邢台专区,辖南宫、沙河、内邱县、邢台县、临城县、柏乡县、宁晋县、新河县、隆尧县、任县、南和县、平乡县、巨鹿县、广宗县、威县等15县和邢台市,专区行署驻邢台市。

1952年,清河县划归邢台专区。

1964年,设立临西县,属邢台专区(后改邢台地区)。

1984年,邢台市升格为省辖市,辖桥东、桥西、郊区三区。

1986年,邢台县划归邢台市,南宫改建为县级市,1987年沙河改建为县级市。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地市合并为邢台市,下辖桥东区、桥西区、新河县、南宫市、沙河市、内邱县、邢台县、临城县、柏乡县、宁晋县、隆尧县、任县、南和县、平乡县、巨鹿县、广宗县、威县、清河县、临西县等2市2区15县。

另经省政府批准,邢台还建有邢台经济开发区、大曹庄管理区。

三、百家姓任排在第几?姓任的祖先有哪些?任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

任姓在人口排名中为49位,占汉族人口的0.38%,约420万人。

我搜集到的资料:

一、任姓渊远流长

任姓,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的第一个儿子,后来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

《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是大家所普遍知道的。

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

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不知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了。

依照《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任姓的来源也可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这位任姓始祖的排行,以及“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的问题。

好在不管他是老大还是老么,反正都是黄帝的亲骨肉,所以实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也用不着对其排行苦苦推敲了。

如果依照《通志氏族略》的说法,则任姓是“出自风姓之国,为太昊之后。”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那么在血缘上似乎又有不同。

这种传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

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

换言之,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

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渊远流长的古姓。”

任姓的古老,还可以从早期历史上许多古人,取得证明。

《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周代,见诸史籍的任姓名人相当不少,像孔子的门生之中,就有一位十分有名的楚国人任不齐,后来,曾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的天子也加封他为富阳侯。

曾经与韩、赵联合“三家分晋”,因而揭开战国序幕的魏文侯,也有一位垂名青史的贤臣任座。

这位任座,根据《姓纂》的记载,是传自黄帝时“以德为姓”的那位始祖。

二、任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有六:

1、由远古妊姓衍传。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2、出自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相传黄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氏,即为任氏。

3、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以国为氏。相传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姓任。

4、出自风姓。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氏(即上古的伏羲氏)之后,战国时灭亡,居者以国为氏。

5、历史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有姓任的,其后代亦姓任氏。

6、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任氏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省境,如春秋时期孔子学生任不齐为楚国(都今湖北江陵)人;战国时魏国(都今山西夏县西北)有任章;秦国(都今陕西咸阳)有力士任鄙。据《史记。南越列传》载,秦始皇时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有南海尉任嚣,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广东。任氏在汉代已分布于今四川、河南的许多地方,同时,今江苏、浙江、甘肃等省已有任姓居民。三国以后,任氏分布更为广泛,如西晋任旭为章安人(今浙江临海),东晋任延皓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南朝陈任忠为汝阴人(今安徽阜阳),唐朝任迪简为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任涛为高安人(今属山西)。南宋有绍兴进士任文荐,为闽县人(今福建福州市),这说明至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氏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

堂号

"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历史名人

任 昉: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仕宋、齐、梁三代。当时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而沈约以诗著称,时人号曰"任笔沈诗"。藏书多至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为三大藏书家。

任仁发:元朝水利家、画家。他曾主持修吴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马,其鞍马与赵孟頫齐名。著名的《二

马图》是他的代表之作。

任化邦:清末捻军起义首领,太平天国封为鲁王。1865年在山东击毙僧格林沁,1866年粉碎曾国藩防河围剿计划,屡败湘、淮清军。

任 熊:清代著名画家,工书善画,长于人物。他继承陈洪绶的传统,造形古硬,敷彩鲜艳,富有装饰意趣。曾画《大梅山房诗意图册》120幅,是他生平的代表作。

三、任县与任姓

孟祥克 孟令谦

任县古称“任”或“任地”、“任邑”。“任”源于“壬”。“壬”在天干地支里为北方水的意思,盖因任县境内的大陆泽为北方第一大湖泊的缘故。任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远古时期,这里非常适合人类的生存,因而黄帝把他的少子禹阳封于任。

禹阳受封的“任”是否就是任县?史料证明,在黄帝部落活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个以“任”命名的地方,即任城、任丘和任县。任城在古代是东夷部落的驻地,夏商时为仍国,周代为任国、 国,秦统一中国后置任城县,而任丘得名更晚,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巡海使中郎将任丘在此地筑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为地名,始有任丘之称。任县自古即称“任”,从未变更,禹阳受封的任国即为任县确定无疑。

《中国通史•炎黄族属集团》中说:“黄帝氏族主要在黄河以北,向东行而至河北大平原。”“打败蚩尤后,黄帝族又从河北大平原扩展到中原。”“在黄帝族据有中原地区后,他的后裔有的向东部扩展,颛顼在濮阳与夷族杂居。稍后,在中原西部伊洛流域有夏后氏。”而任县正处于黄帝部落统治的中心地带,是富饶的鱼米之乡,黄帝眷顾其少子禹阳,这里自然就成了他的封地。唐代玄宗皇帝在说到邢州时,有“金绳介邢、任之国”的说法。三代以来,任县未有其他重要封国的记载。唐朝皇帝所说的任国,显然是指皇帝少子禹阳封于任的史实。河南省博物院的武玮先生在进行考证后说:“《新唐书•世系表》中称黄帝的儿子禹阳被封于任国,也叫禹阳国(即今河北省任县)。”这些说明任县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黄帝时期,就是形成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区。

任县和任姓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传说任姓始于上古时期的伏羲时代,但有据可查的形成年代约为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据《姓纂》记载,任氏为皇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皇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那位姓任的始祖据考证为黄帝的第一个儿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说:“皇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县,以国为氏。”这里与《姓纂》说法不同的地方是:这位任姓始祖的排行及以国为姓还是黄帝赐姓的问题。《辞海》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国为氏。”他们都是黄帝的嫡传子孙,但多数专家都肯定禹阳为任氏的始祖。

任姓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姓氏。《康熙字典》里说:“太任,文王之母。”《汉书•班婕妤》上有赞美太任之词说:“美英皇之女虞兮,荣任如人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见。周代见诸史籍的任姓名人相当不少,其中孔子的门生中就有一位十分有名的楚国人任不齐。

任氏自任县外迁始于奚仲,奚仲又名任奚,在夏禹时担任车正的官职,再封于薛地,其后人则以薛为姓。任氏后人至西周初期得到发展壮大。由于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是任姓之女、周武王灭商后,就大封祖母家族任姓为诸侯,共封由谢、章、薛、舒、吕、祝、终、泉、华、过十个任姓国家,封地范围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长江以北的地区。其后,任姓就逐渐扩展到了全国各地。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任县是任氏的发祥地,天下任氏的根在任县。

四、任姓及妊姓始祖溯源

2008-4-9 作者:张岱南

古代文献记载,妊姓薛国及其始祖奚仲的族源,最早出于东夷帝俊。自史前黄帝始,历经唐尧、虞舜、禹夏至商代,是妊姓薛国(后迁邳,亦称邳国)的极盛时期。当时,其境域由今鲁南的薛河流域沿泗河南下苏北,再向西南发展,至今河南省的中南部。其国势,史前与夏、商、周三大氏族部落相等,夏朝前期薛强于商,后期商强于薛;商朝时期薛邳略逊于王朝商,强于周;西周时期,薛侯爵大国地位未变;春秋中前期,侯爵降为伯,但薛对齐、宋、晋、楚称霸仍不服;春秋后期,国势衰弱,春秋末迁于下邳,改称邳国;战国中后期,邳亡于齐。薛(邳)对中华文明,对夏、商、周三代建国和发展,都曾作出过巨大贡献。其族源异说较多,且奚仲之“妊”姓,是我国古代母系氏族衍传下来的姓氏中,最为古老的姓氏,任姓及妊薛族系的分支姓氏多达54个。因此,任姓、妊姓薛国及其始祖奚仲的历史,必然会受到国内外任、薛族系三千三百余万人口的关注,有历史研究价值,更有现实研究价值。

古文献中,记载任姓族源的谱籍,《通志?氏族略》较全面、客观。该书分类记述姓氏,不仅系统性较强,而且综合宋代之前的姓氏专著,并作了分析考证,参考价值较高。该书对任姓族源的记述是:“妊姓,未详因生之始,妊娠,女子之事也,姓,女子之事也。妊古作壬,又作任。或云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世至奚仲封薛。又云黄帝之孙颛顼少子阳封于任,故以为任氏。又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之后,主济祀,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之任,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通志?氏族略》记述任姓的族源有四:即黄帝、颛顼、太皞及“未详因生之始”的妊。

薛国任姓的族源,属于上述任姓四源的哪一个源头。古代文献异说有五:一是《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二是《世本?世家》记载:“薛,任姓,侯爵、黄帝之苗裔,奚仲封为薛侯”。三是宋罗泌《路史•后妃五》记载:“黄帝妃嫫姆生禺阳,禺阳生禺号,禺号生徭梁,徭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路史》记载:“黄帝六世至奚仲,”与《通志•氏族》记载相同。四是《新唐书•任姓表》记载:“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因以为姓,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更封于薛”。五是《新唐书•薛姓表》记载:“薛氏,出自任姓黄帝孙颛顼少子阳,封于任,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上述文献记述薛国族源,较《通志•氏族》多了一个源头,即:东夷帝俊五世至奚仲。黄帝族后裔的奚仲,有六世、十三世、十四世等三种不同的说法,颛顼归入黄帝族系。奚仲任姓,源于帝俊还是源于黄帝?《辞海》奚字条释文:“奚仲,任姓,黄帝之后”;任姓谱籍,多依《通志》:“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世至奚仲,封于薛”。

实物资料,薛城出土的春秋薛国铜器铭文,与上述文献记载不同。薛国故城出土的“薛侯鼎”有铭文九字,“薛侯盘”有铭文二十字,其中有国名、姓氏、彝名(拓片附后)。铭文“薛”,不是“艹、 、辛”三合字,而是月、辛合体字“月辛”。这个字,字典、辞典皆无,王国维先生认为“月辛”是薛国本字。《薛侯盘》铭文中的“妊”,不是太皞后裔风姓任国(地名)的任,也不是黄帝后裔禹阳封于任,颛顼后裔阳封于任(地名)的任,而是出于母系,“未详因生之始”的“妊”。现代人类遗传学家对“妊”,作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杜若甫、袁义达,多年从事姓氏与基因方面的研究,研究的成果是:“起源于古代母系遗传下来的姓氏极少。现在仅有任(妊)、姜、姚三个姓,其余的不是消失了,就是人数甚寡”。这个研究成果,不仅证明,薛国的妊姓,源自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时期,而且也否定了《世本》、《新唐书•任•薛姓表》等谱籍记载的奚仲为父系黄帝、颛顼后裔的多种传说,破解了千年前南宋郑樵“妊,未详因生之始”之谜。

奚仲非黄帝后裔,考古资料,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奚仲的发源地,在今枣庄市薛城区北部的古奚邑,奚邑有四千五百年至五六千年前的东夷大汶口文化遗址,奚仲后迁的薛、邳,地下出土遗物,也属东夷大汶口,龙山文化。现代考古学家逄振镐说:“山东地区是东夷人的发源地,最早是北辛文化,而后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最后是岳石文化,从北辛文化━━岳石文化的居民看,是一个同一族的土著民族,从考古学文化来看,在山东范围内,除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属同一系列考古学文化外,至今未发现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这就是不存在其他什么族人在这一地区杂居的佐证”。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奇明确指出:“北辛━━大汶口文化,代表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仰韶文化代表关中(陕西)、晋南、豫东为中心的中原”。史实正是这样,妊姓奚氏族的历史活动区域,全在东夷文化区内的,这里没有黄帝族的仰韶文化遗存。文、物相互印证奚邑大汶口文化遗址与奚公山、奚仲邑、奚仲墓、奚仲造车处等众多的妊奚氏族历史遗迹,正相吻合,五六千年前的东夷腹地奚邑,是妊奚氏族的发源地,无疑。

母系妊姓方国,目前已发现三处,薛国、邿国、亦称诗国,铸国亦祝国。其中古薛国(今薛城区周围),东夷文化遗址最早,连续时间最长,有7300多年前的东夷北辛文化遗址,有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有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遗址,还有15000年前后的细石器文化遗存,据此,母系任姓的源头,应在古薛境内。

东夷母系,最早的氏族部落领袖是太皞伏羲氏。《史稿》说:“太皞是所有夷人想象中的祖先”。《易经•下传》及《古史考》记载伏羲三大始作(作八卦、作结网、制嫁娶),古薛邳境内均有发现。首先是,伏羲观鸟兽之文,始作八卦,这里发现7000年前,酷似鸟足的陶文;其次是,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音古,网的总称),这里发现了7000年前的陶网坠:三是伏羲始制嫁娶,这里发现了6000年前的男女合葬墓,比炎黄部落早千余年。伏羲的上限在一两万年,这里有一万五六千前后的细石器文化遗存。神话、东夷领袖帝俊,生十日,十二月。郭沫若说:“十日传说,必为殷人所创生”。殷的发源地,《史稿》定在滕县,滕远古与薛为邻。薛金文“月辛”,史学家认为“月辛”与高辛氏与日月图腾有关。有的专家确认“月辛”国,月图腾,奚仲之子吉光,是指月亮刚刚开始发出的光。据此,妊姓薛国应源出帝俊。据王维国,童书业先生考证,帝俊即是太皞,妊奚氏族源出于母系太皞分支禺号无疑。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相符。

父系任姓,即黄帝族、颛顼族的任姓。要比东夷妊奚氏族的母系妊姓,晚千余年。因为黄帝来东方(曲阜)称帝(部落联盟领袖)。距今仅4704年(见《辞海》黄帝纪年表)。《通志•氏族》记载的父系黄帝族后裔任姓,可能是西方黄帝族人与同时代的东夷妊奚氏族相互通婚,其后裔以任为姓,如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119页所说:“黄帝‘十二姓中’,有的和夷人中的一些氏族同姓,可能是相互融合了的原故”;也可能妊奚氏族中某世首领归属了黄帝,成为非血缘关系的黄帝任姓后裔。《史稿》第一册125页,亦有论述:“在古代传说里,后人不仅把夷人和羌人的一些部落列为黄帝的子孙,而且把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许多发明创造,如衣服、舟车、文字、历法等等,都归功于黄帝,曲折地反映着传说中黄帝后裔的南下大发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上述文献也说明,古老的东夷妊奚氏族中,在父系时期,与黄帝族人通婚,其后裔有黄帝族的血脉,不可否认,据此,黄帝任姓,亦不可否认。

我的研究:

五、任姓始祖和从文初祖:

1世,炎帝神农,姓姜,又名羭纥,B4795生于潬渚,都承留开封县东南,始嫁娶,妻听谈居具茨山,在位B4765~4733,葬秦岭莲花台宝鸡常羊山

2世,帝临魁,姓姜,又名雨\大隗,母莽水氏女听谈(谖),B4756生具茨新郑境内,都承留,在位B4733~B4692,葬具茨,传称炎帝,有子12人

3、帝承,B4711出生于承留开封县东南,都穷桑曲阜北,在位B4692~B4655,葬穷桑城外曲阜市北

4、帝明,又名鈫,B4673生伊川洛阳南,都穷桑迁鸣皋伊川西南,在位B4655~B4628年,葬鸣皋山嵩县东北,传为越南开国之君为帝明之子

5、帝宜,又名直,妣听訞桑水氏,B4648生于伊川,初封在涞源保定西北,都宜阳洛阳西南,在位,B4628~4582,葬鸣皋山

6、帝来,又名笄,B4631生涞源,都榆林高平市北神农镇,在位B4582~4563,葬长山西北高平东北炎帝陵

7、节茎

8、帝克,又名里\厘\揬,父亲节茎,B4583生榆林,封承留,都古阳临汾古县东北,在位B4563~4539,葬霍山霍州市南

9、姜戏,黄帝之舅。

10、姜器

11、逄伯陵,炎帝子孙,封于齐地逄国,周武王(B1046-1042)灭,后封太公后

12、禺阳,黄帝四妃嫫母氏次子,得姓十四人之七,受封于任国(任县)

13、禺(禹)阳国,黄帝族与东夷妊奚氏族相互通婚,任姓始

六、历史早期名人:

任不齐,孔子门生,楚国人江陵,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富阳侯。

任鄙,秦将军,汉中守,,秦武烈王赛扛鼎。

任敖(?-B177),客从刘邦于沛,上党太守,B196广阿懿侯,御史大夫。

任宫(?-B48),丞相征事,捕上官桀功B80弋阳节侯。

任舆,汉章帝上谷太守,C78乌桓欲反。

任尚(?-118),汉章帝军司马败匈奴,102年西域都护,107击先零羌任侍御史,115大破先零。

任光(?-29)字伯卿,南阳宛人,王莽末郡县吏,刘秀信都太守,大将军,武城侯,阿陵侯,28将之一。

任隗(?-92)字仲和,南阳人,嗣父爵,章帝将作大匠,80太仆,光禄勋,87司徒。

任延(5-68)字长孙,南阳人,更始会稽都尉,九真,武威颖川河内三太守。

任峻(?-201)字伯达,中牟人,曹操骑都尉,典农中郎将,长水校尉。

任恺字褒,乐安博昌(博兴)人,,中书侍郎,晋吏部尚书,太仆,太常。

任孝恭(?-548)字孝恭,临淮(泗洪东南)人,梁司文侍郎,中书通事舍人。

任昉(460-508)字彦升,乐安博昌(博兴东南)人,宋主簿,齐中书侍郎,司徒左长史,梁义兴太守,著作郎,新安太守。

任忠字奉诚,汝阴(商丘西北)人,陈霍州、南徐州刺史,领军将军,信郡公,隋开府仪同三司。

任延敬(494-538),宁(涿鹿)人,高欢尚书左仆射,徐州刺史。

四、巾帼英雄的故事(简洁点)

1、冼夫人

冼夫人(522-602又称冼太夫人、谯国夫人,名英,古高凉(今广东茂名)人,是梁、陈、隋三朝时期两广地区的俚族女首领、将军,冼夫人助隋平定岭南势力,率领俚族民众归附隋朝,封为谯国夫人。历朝对她进行了多次追封,尊称她为“岭南圣母”。

冼夫人自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隋唐的俚族),一生身历三朝,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她和她的子孙们相继为岭南地区持续百年的相对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爱国主义典范。冼夫人一生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对朝廷的忠并非愚忠,她识时务,爱国爱民,因而深得后人敬重。

2、秦良玉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丈夫马千乘是汉伏波将军马援后人,世袭石砫宣慰使(俗称土司),马千乘被害后,因其子马祥麟年幼,秦良玉于是代领夫职。

秦良玉率领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后参加抗击清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崇祯皇帝曾作诗四首赞颂秦良玉。

秦良玉死后后世文人赞颂秦良玉所作的诗词非常多,近代冰心、郭沫若也对秦良玉大加称赞,爱国将领冯玉祥也曾说到:“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明朝灭亡后,南明王朝追谥秦良玉为“忠贞侯”。

3、樊梨花

鸣沙山,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乃楞格尔草原交汇的地方。鸣沙山,顾名思义,就是会发声的沙子堆积成的山,沙山藏营这个古老的传说,源于何时何地,不少人过去对它还是一知半解。

如果翻阅一下《镇西幺土志》,那就会了解到,位处东天山北麓的鸣沙山,不仅是哈密境区一处奇妙的游览胜地,也是沙山藏营这一古老传说的源地。据有关史料表明,早在汉唐时期,鸣沙山一带就是兵家必争的古战场。

贞观年间,唐朝为平定西域各国归顺朝廷,唐朝皇帝下旨命樊梨花率兵西征,樊梨花奉命率兵出关,在带兵途中,就曾有一营女兵在鸣沙山一带同突厥铁骑遭遇,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唐兵终因寡不敌众而全部阵亡。

当樊梨花率大军赶来打败敌军后,才将女兵遗体埋葬在沙山之下。另有一说是当年樊梨花带兵路经沙山时,将一营兵马扎营在鸣沙山下,没想到一夜之间狂风大作,越刮越猛,到第二天便把大部分营帐和兵马深埋在黄沙之下。

等风停歇后,雨淋不垮,那声音犹如战鼓擂擂,铁蹄杂沓,兵戈相击,娇叱阵阵,旌旗烈烈,刀枪磕碰回荡于耳畔不绝。听了这个传说的人,在聆听那轰鸣的声音时也仿佛置身于那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衰草凄凉的古战场之中。

4、佘太君

佘太君(934 ~ 1010年),又称折太君,名赛花,云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将杨继业(杨业)之妻。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十里)刺史,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阮,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

据清代兵部尚书毕沅《吴中金石记折克行碑 》中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县孤山堡南,叙折太君事,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杨继业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折太君即是历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后来说书人以讹传讹,用了同音字所致。

5、瓦氏夫人

瓦氏夫人(图片来自同名电视剧《瓦氏夫人》),本姓岑,1496年生,归顺直隶州人,土官岑璋之女,明代抗倭巾帼英雄。她在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的危急关头,不顾58岁的高龄,亲率广西6000俍兵驰骋千里奔赴抗倭第一线,以“誓不与贼俱生”的气概纵马冲锋陷阵,连歼敌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

为保国安民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明嘉靖皇帝封为二品夫人。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中,壮族人瓦氏夫人堪称“巾帼英雄第一人”。她的抗倭爱国精神,永远值得中国人民缅怀和纪念。有瓦氏夫人墓、纪念馆、练兵台、庙宇等可供参观游览与凭吊。另有,相关戏曲电视剧理论研究与纪念诗文可供观看吟咏与缅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瓦氏夫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佘太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樊梨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良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冼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