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鱼”字的由来(如何演变而成)
是由甲骨文、金文、篆文、篆书、楷书、行书、草书、繁体字、简化字演化而来。(如图所示)
一、鱼的释义:
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种类极多,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大部分可供食用。
二、鱼的组词:
鱼花、鱼汛、种鱼、鱼鲜、平鱼
鹿鱼、鱼文、理鱼、鱼胆、鱼斑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甲骨文、小篆、楷体
二、异体字:
三、相关组词:
1、鹿鱼[lù
yú]
传说中的鱼名。
2、鱼眼
[yú
yǎn]
鱼的眼睛。
3、鱼钩[yú
gōu]
钓鱼的钩子,多呈弯勾状。
4、鱼骨[yú
gǔ]
经过适当软化处理的鱼骨,营养成分都成为水溶性物质,很容易被人体吸收。最简单的吃法是用微波炉波酥后直接食用或打成粉。
5、鲑鱼[guī
yú]
鳜鱼。
二、一个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大篆
大篆为汉字书体的一种。相传为周宣王时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书。 秦时称为大篆,与小篆相区别。 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的名家很多,创造出许多有代表性的字体。
如“欧体”(唐·欧阳询)、“虞体”(唐·虞世南)、“颜体”(唐·颜真卿)、“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宋元·赵孟頫)等。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正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扩展资料: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
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
汉字更是民族灵魂的纽带,在异国他乡谋生,汉字便是一种寄托,哪怕是一块牌匾、一纸小条,上面的方块字会像磁铁般地吸引着你,让你感受到来自祖国的亲切。因为那中国人的情思已经浓缩为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每一笔,都是饱蘸着华夏碧血写就的。
在海外,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几多慰藉几多寄托,因为无论是象形还是指事,无论是会意还是形声,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来历,每一个中国人就是那一撇一捺,已经成为方块字的魂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字
三、鱼字的演变过程
鱼字的字形演变:
基本字义:
鱼,汉语常用字,读作yú,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一种水生脊椎动物(鱼),即《说文解字》所谓的“水虫也”,后引申为形状像鱼的东西等义。
鱼,象形字。早期甲骨文中的“鱼”字从形体上可看出有鱼吻、鱼眼、鱼身、鱼鳍、鱼鳞和尾巴,像鱼的形状,线条虽简,但样样俱全。
扩展资料
笔顺:
组词解释:
1、小鱼
[xiǎo yú]
小的或新近孵化的鱼。
2、带鱼
[dài yú]
鱼,体长侧扁,形状像带子,银白色,全身光滑无鳞。是我国重要海产鱼类之一。有的地区叫刀鱼。
3、鱼网
[yú wǎng]
见〖渔网〗。
4、鱼片
[yú piàn]
鱼制食品。由鱼体剖片去皮骨,再经加工而成。有冻鱼片、卤鱼片、干鱼片等。
5、鱼虾
[yú xiā]
亦作“鱼鰕”。鱼和虾。泛指鱼类水产。
四、楷书是常见的字体,它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它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文字工具,已经传承发展了几千年,是我国的一大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汉字它的演变历程。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用的字体大部分都是楷书形式的,那么在楷书之前,汉字又经过了哪些发展呢?
在我国古代首先发展的字体就是甲骨文,最早用甲骨文的朝代是殷商时期,在那个时期,甲骨文的载体是兽骨或者龟甲,当时的人们将甲骨文刻在上面用于记事。
接下来出现的文字就是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它存在的朝代从商朝末年一直到秦灭六国,金文指的是铸造在商朝和周朝青铜器上的文字。
然后是大篆,大篆在当时是应用于西周后期的一种文字,而且它的特点逐渐趋于线条化和规范化。
接着是小篆,小篆是秦朝大一统时期统一的文字,是由李斯负责的,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由帝王统一的文字,是我国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篆书就是“小篆”和“大篆”的合称。
然后是隶书,隶书一般认为是由篆书发展而来的字体。它在书写上有“蚕头燕尾”这一特点,一般不出锋,具有独特的汉字美。史传隶书是由秦朝时的程邈所创作,后来在东汉时期隶书的应用达到顶峰。
接下来就到了我们题目所提到的楷书了,楷书它的历史就很长了,从中国古代到现代通常所用的字体都是楷体字,那么楷体有什么特点呢?那首先肯定就是已经发展的很好了,楷书它是由隶书发展而来,因此,结构上是更趋于简化,字的整体也更完备了。
另外,其实楷书之后还继续发展的还有一种字体—行书,关于行书,最具盛名的就是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了。
以上就是我国古代汉字的发展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