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么看待生死
《论生死》
很多时候,越是常见的事物,越难了解;越是基础的问题,越难回答古往今来,看多了生死的人,比比皆是;看淡了生死的人,为数不多;看透了生死的人,寥寥无几。
西方的智者哲人,尤好探讨人生、人性的问题;而对于生死,他(她)们并未得其要领。即便如孔子这般伟大的思想家,也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发出“未知生,焉知死”的感慨。
真正能解悟生死的,唯有中国的道家人物;而对其有着深刻论述的,仅庄周一人。道家思想,深不可识,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说句题外话,若对“阴阳”没有深入的思考和重大的领悟,谈起哲学来,终究显得肤浅。
《庄子·知北游》有云:“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大宗师》有云:“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此外,书中还有不少关于生死的谈论,连同上文,敬请读者自行查阅、理解,此处恕不一一罗列、翻译。
——那么,何为生死?一孔之见,姑且谈谈:
生,是能够连续地感知到自身存在的状态;死,是丧失连续的对自身存在的感知能力的状态。或者说,生,是能够连续地维持自身稳定的状态;死,是丧失连续的对自身稳定的维持能力的状态。
必须说明的是,非生物也能感知到自身的存在(维持自身的稳定);但这感知(维持),并不连续。由非生物到生物的衍化过程中,必定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物体;其对自身存在的感知(自身稳定的维持)的连续性越明显,便越接近于生物。
由此不难明白,脑死亡的人,即是死人。就算借助医疗手段,使呼吸、心跳继续进行,也无法令其复生:人,已死;所生的,不过是死人的器官、组织、细胞而已。
借此,我们也可以体会古人所说的“气”:脑死亡而呼吸、心跳未停的人,与活人相比,便是缺乏这股连贯“精”“神”的“气”,以致对自身存在的感知(自身稳定的维持)的连续性丧失。
对生物而言,生死完全对立,两者不可共存:其要么生,要么死;不能既生又死,或不生不死。
生终于死,死源于生;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严格说来,生不能知死,死亦不能知生;但我们可依据阴阳之理,通过对生的了解,来推测死的特征——两者的性质,完全相反。
生是连续的,有长度的,如同一条线段;那么,死是非连续的,无长度的,仿佛一个质点。也可以说,生是短暂的,而死,是永恒的。
生是有知有觉的,死是无知无觉的。任何对生的感知(譬如喜怒哀乐),在死中,都不存在。所以,死本不苦,苦于死的,乃乐于生;死本无乐,乐于死的,乃苦于生。
若苦乐不入于心,则生死皆置之外。人能苦乐一视,则可生死两忘,步入不生不死的境界——所谓的“永生”,便是如此。
阴阳原无二分,生死本为一体。求生过度,便是找死;顺天应命,方为正道。若人类能长生不老,那么:彼时的生,如同当今的死;彼时的死,如同当今的生。如今痴迷于生的人,彼时将醉心于死。
在此,谨奉劝那些企图通过高等科技,来延长人类固有寿命的人:不要功在当代,祸及千秋;不可为一时之赞誉,而受万古之毁骂。
二、如何正确对待生死观
生死观是指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
中国人其实是很不愿意谈死亡的,甚至觉得这个字眼很不吉利。这跟中国的传统教育有很大关系,大家忌讳谈死,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人死了也说成是“老了”或者“走了”。谈死色变的文化基调,衬托出一种灰色的人生态度。

生老病死,本是生命的自然过程。然而,人们往往非常重视“生",对老、病、尤是死亡一直讳莫如深。 特别是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现在,“体面而有尊严” 的活着已深入人心,而对死亡却异常忌讳,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死亡 ”这个话题,不仅仅代表着言语上的不吉利,更被置于道德的高架上。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视死亡,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中,都要伴随着很多次“死亡”,亲人离世,或者认识的人离世,这些都是会发生的事情,我们应该尽早的对孩子进行有益的“死亡教育”,向孩子讲解死亡的话题时不要欺骗,那些看似美好的谎言只是家长对死亡的另一种逃避,在死亡教育这件事上起不到任何正面的作用,其次要如实告知,告诉孩子死亡到底是什么样子,它不应过分恐惧,更不应是无限的美好
三、怎样看待生死?
其实,生命既复杂又简单,其生命历程就是一段旅程,既漫长而又短暂,既有起点也有终点,当一声哭啼呱呱坠地,一个新生命诞生了,伴着孩子的出生,会给每个家庭带来快乐和喜悦!然后,就会面对自身的、环境的,疾病,交通,灾害等等对生命侵袭,稍有不慎、差错生命就没了,人一生下就面对死亡威胁,死亡谁也无法逃避的一条路新老交替,新成代谢是自然法则,
人赤裸裸地来到人世,最终仅穿着一块遮羞布不得不离开,化为灰烬回归泥土,人生就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充满惊刺和坎坷,个体生命就是人生的感受和体验,普通人大都在生老病死后,在忙忙人海中只对熟人,亲人,朋友有影响力,个体死亡随时间推移,就开始谈化,封存在人们记忆里或逐步消失,只有当忌日或七月半亡人节日来临时,才会记起他们,纪念他们……
生命受之于父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每个人都流躺着先辈们的血液我们没有理由践踏生命,如何在有限生命中活得惊彩,追寻生命的意义,从古至今,有多少仁人志士给了我们答案,给了我们宝贵精神思想遗产,有抛头颅洒热血,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义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豪言壮语,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其死重于泰山,激励了一代一代人,也有生不带,死不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无奈有生不如死,命悬一线,阴阳两隔生离死别的感慨,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勉的,也有草菅人命,作恶多端,多行不义必自毙,死无葬生之地,是死有余辜,轻如鸿毛。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