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消费券对中国旅游经济的影响
我认为影响不是很大,难道就靠这么一次消费券就可以拉动经济吗?就像超市的购物券一样,只是一时的经济增长现象,没有多大的实质意义,旅游对现在的国人来说还是那种短途的比较吃香,第一你的工作时间在那,不可能让你有多久的时间去观赏风景,第二,远途的旅游要考虑的问题也多了,包括安全和费用,目前还是团游占旅游方式的主导地位,毕竟忙碌的人们会说我去过哪里,真正想去玩的人,是不会轻易来团游的。
还有一类旅游是块很诱人的蛋糕,那就是公费旅游,每年两次的出游,是很多企业的选择!
二、消费券到底能不能刺激消费?
消费券说到底是能刺激消费的,这是由消费券的性质,再加上人的不用白不用的贪便宜心理活动,还有市场大力推动所引起和决定的。消费券的发生,本来就是一种应运而生的产物,它出现的初衷也就是为了刺激消费,所以,消费券是能刺激消费的,只是,消费劵能刺激消费的程度要看消费力度和优惠程度而确定。
一、消费券
消费券是一种专用劵,主要是当经济处于不景气的状态,人民大众的消费能力和平时相比,有了大幅度的下降的时候,政府或者企业为了实现经济复苏,就给人民大众发放消费券,希望通过消费券的优惠,而增加人民大众的购买力,引起人民大众的消费欲望,从而达到振兴经济的目的,有的更进一步的话,甚至带动生产和投资等等经营活动,能够加速经济的复苏。
消费券实质上是政府或者企业所采取的一种政策工具,是促销售、保增长的一种重要手段。
消费劵相当于现金,不过,是限时、限地点、限使用方式的只能用于购物的现金,要一次性消费完,而且不能找零。在使用前,需要清楚其使用方式、时效、限制条件等。
消费券的类型主要有五类,
1、企业发放的消费券。
2、社会(单位或者个人)发放的消费券。
3、转移性消费券。
4、旅游消费券。
5、教育培训消费券
二、消费券如何刺激消费
当一样物品,如果在平时购买价格是10元,但是,促销的时候,却只要9.5元,虽然便宜的幅度不大,只要0.5%,但是,毕竟是便宜了,人们会更乐意用9.5元去购买而不是用10元去购买。
所以,当有一种劵,例如消费券,可以不用原价去购买原件商品的时候,人们就会觉得自己是挣到了,为了省下这么一点消费券的现金,人们就会在或者并不需要购买这样物品的时候,去购买这样物品,在不需要外出吃饭的时候,选择外出吃饭,在并没有计划旅游的时候,选择外出旅游。
这是人们一种怕吃亏,喜欢占便宜的心理,能光明正大的省钱地花钱,谁都会更愿意花钱,所以,消费券的存在,就可以促使人民大众进行消费,有消费的经济活动产生,自然就能提升整个消费的活跃度。消费的人多了,经济就会恢复活力。
总之,消费券是一种经济复苏的政策手段,它利用了人民大众喜欢优惠化消费的习惯,带动消费活动的产生,从而刺激了消费,使得社会的经济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恢复或者提升。
三、发行消费券的利弊
政府发放消费券,资金的来源无非就是税收,借债,接受捐赠,增发货币和出卖共有财产。除非是接受捐赠,其他的融资方法都有挤出效应或者负面效应。增发货币会产生通货膨胀,尤其是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效应,往往是为以后埋下隐患。税收显然减少了消费者或者企业的可支配收入,除非大幅增加遗产税或奢侈税,否则对消费根本没有任何正面的意义。借债会提高实际的利率,市场上可供使用的资本是有限的,政府借的多了,流动性就更加恶化,供求关系自然就使资本的成本提高,利率自然就提高了,而企业或消费者想借贷,就更加困难了。还有一种情况,市场上有多余的资金,可供政府凭借信誉借贷,但在经济危机的时候,金融机构往往是考虑的风险,不愿发放贷款,但是在支付存款利息的压力下,不得不贷款给信誉相对较好的机构,但如果政府借贷,减少了金融机构支付利息的压力的话,金融机构就更没有发凡贷款的动力了。最后就是出卖共有资产,但经济萧条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资源闲置,这时出卖共有资产,不但价格低,而且也会冲击原有的供求,使得供求更不均衡。
综上所述,再考虑消费券设计,印刷,保管和发放等成本,发放消费券是有成本的,而且成本尤其是机会成本是巨大的。
发放消费券会不会扭曲市场,要看消费券使用的范围有没有限制。如果有限制的使用消费券,那么肯定会造成市场扭曲,或者地方保护主义。如果没有任何限制,不如直接发放流通的货币。
发放消费券能不能拉动需求?消费券有收入作用也有替代作用。显然替代作用是不能拉动需求的。消费者使用消费券购买了本来就需要购买的产品或服务,而把货币存进银行,对需求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相反,带有时间限制的消费券可能会造成市场的波动。使用消费理论分析收入效应,只有持久的收入才能增加理性的消费者的消费,而一次性的收入增加对消费的影响是很有限的。对于不同收入阶层的人而言,消费券对于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几乎不产生任何的作用,只对中低收入阶层产生作用。从这个角度考虑,如果消费券能够准确的发放到最低收入者的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对消费需求产生拉动的作用。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实现,比如转移支付。
还有一个问题,二次分配能否修正初次分配产生的不公平?如果初次分配不公是由于个人的禀赋不同产生的话,那么二次分配可以修正这种不公平。但如果初次分配的不公平是由于垄断,尤其是机会的垄断造成的,那么二次分配不但不能修正这种不公平,而且是对初次分配不公的默认和延续。建立在机会不公平的基础上的二次分配,不但无法实现公平,而且使社会损失效率。
四、评价我国政府发放旅游消费券的作用
通过旅游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南京政府发了上千万的旅游消费券,目标是拉动三亿元的消费。
不过我看来效果不一定会又这么大,城区的人们去郊区旅游还是不是很方便的,而且消费券只能最多付50%,所以有很多券是会被浪费掉了,所以我认为像台湾一样发放消费券更加的实际一点。
五、消费券真的能刺激消费吗?
首先,发放消费券是“取之于民,还之于民”的表现,有利于提高公众福祉,是政府的“亲民”之举。金融危机对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造成了很大影响,政府发放消费券,可以鼓励公众持券进行基本生活用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有利于提高困难家庭抵御危机的能力,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其次,发放消费券是最为直接的刺激经济措施,很有可能成为刺激经济的强心剂。发放一万亿消费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消费乏力的状况,提高消费,扩大买方市场,这对以消费品为生产目标的企业是个绝对利好消息。而对那些出口依赖性中国制造类企业,也能由出口转内需,顺利实现转型,避免受困于海外市场。
而且,发放消费券也不是单让商场和中国制造业吃了偏食,整个社会产业链都受益匪浅。商场和轻工业发展了,其上游产业和相关产业如运输、物流等的发展也被拉动,整个国民经济都因消费券的发放而收益。
最后,发放消费券为大量消费品导向型企业输送“还阳丹”,而这些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承担着解决民众就业的责任。一旦这些企业没有了生命之忧,很多人的饭碗也就保住了。可见,发放消费券有利于保持就业稳定甚至扩大就业。
刺激消费,就需要培育社会消费能力,当市场规律自身无法为提高消费能力提供温床时,就需要政府出台实施刺激消费的相关政策。而消费券的发放,把政府的“还利于民”直接用于市场消费环节,缩短了传导步骤和传导周期,是立杆见影快速培育社会消费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时,这也是把中央政府保增长的战略目标直接落实在改善民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