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消费最便宜的旅游城市是哪些?
十大消费最便宜的旅游城市重庆、大同、沈阳、安阳、九江、西安、赣州、上饶、衡阳、济南
1、重庆
重庆是国内最热门的旅游城市之一,但即使游客再多,旅游业再旺,重庆的商家也不会因此趁火打劫,恶意宰客。根据数据表明,2017年重庆旅游收入3308亿元,总共接待游客5.42亿人次,人均旅游消费仅610元每人,可见重庆是一个消费非常低的城市。
2、 大同
大同,山西省省辖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2018年全年旅游总收入620.93亿元,全年接待6911.20万人,人均旅游消费898.4元。古都大同的旅游现在还没完全发展起来,包括酒店、餐饮等都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比如一晚五星酒店最低三百多就能入住。
3、 沈阳
沈阳,别称盛京、奉天,是辽宁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清朝发祥地,,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2018年全年旅游总收入759亿元,接待国内外旅游者8257.5万人次,人均旅游消费919.16元。沈阳的消费普遍都不会太高,许多旅游景点都是免费,著名景点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等收费都较低,并且沈阳的小吃和菜系都是非常诱人和实惠。
4、 安阳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中华第一古都”的美誉。根据安阳市统计公报,2018年旅游总收入506.6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5338.9万人次,旅游人均消费948.8元。安阳市西倚神秘而美丽的太行山,东连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复杂的地形、地貌,加之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安阳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5、九江
九江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是江南的三大茶市与四大米市,有“江西北大门”之称。2018年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823.4亿元,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8632.72万人次,人均旅游消费978.6元。九江著名的景点有中华十大名山—庐山,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江南十大名楼浔阳楼。
6、西安
西安是陕西省会,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世界四大古都,有着“十三朝古都”的美誉,拥有众多历史文物古迹。2018年旅游总收入达2554亿元,旅游总人数24700万人,人均旅游消费1034元。西安消费水平较低,众多美食如biangbiang面,牛羊肉泡馍,肉夹馍,凉皮都便宜又好吃。
7、 赣州
赣州是江西省的南大门,有“千年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之称。著名景点有通天岩、八境台、郁孤台、赣州古城墙、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等。2018年旅游总人数1.08亿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20.26亿元,人均旅游消费1037元。2018年赣州市推出200元旅游年卡,可免门票游全市20多个5A、4A景区,并且每个一年内可免费进入12次,等值约2万元景区门票,性价比高到没朋友。
8、 上饶
上饶有着良好的地理优势,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历来享有“富饶之洲”、“信美之郡”的美誉。上饶名山胜迹众多,早在唐朝就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境内拥有丰富的山水景观、红色革命遗址和古色文化遗存。
9、衡阳
湖南省地级市。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市区回雁峰,而雅称“雁城”。衡阳拥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交通枢纽,这个城市境内拥有四座高铁站,境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2017年衡阳旅游总收入568.05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6201.63万人次,人均旅游消费915.96元。
10、济南
济南市,山东省省会,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济南八景闻名于世,是拥有“山、泉、湖、河、城”独特风貌的旅游城市。济南拥有A级以上景区49家,40%免费,其他门票价格相比国内同级别旅游景点价格一直处于低位运行,像著名景点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门票价格很便宜,性价比很高。
22省份国庆旅游成绩单出炉,哪些省市的花费最低?
国庆节假期结束之后,相关部门立刻对每一个省份的旅游收入和招收游客的数量以及人均消费进行了统一的调查。目前,我们已经得到了最新的数据。22个省份的成绩单中,河南省凭借着482元的人均消费成为多个省份中消费最低的省份。消费低并不意味着河南省的旅游收入低,河南省的国庆旅游收入已经超过了300亿。
每当相关部门发布最新的数据时,总会有一些网友不相信数据的真实性。事实上,相关部门在进行统计的过程中,早已经做好了充分的调查工作,并不会出现数据错误的状况。所以,河南省人均482元的消费真实有效。
河南省的旅游业正处于发展中,人均消费低情有可原
一直以来,河南省的工业发展特别迅速,但是河南省的旅游业和工业发展的速度不成正比,这就使得人们忽略了河南省旅游业。现如今,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发展旅游业的最佳方案,河南省的旅游业正以一种非常迅速的方案获得了大众的认可。虽然河南省的人均消费水平比较低,但并不意味着游客没有办法享受到特别优良的旅游体验呀。
国内的旅游市场正在不断扩大,各个省份的旅游业发展越发迅速
排除极其特殊的因素对国内的旅游业造成的影响,我国的旅游业一直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根据相关部门发布的具体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今年的旅游业已经恢复到疫情之前的70%,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呀。虽然国内的旅游业还没有得到100%的恢复,但并不会阻碍国内旅游人群的增加和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
总的来说,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刚好可以展现出我国居民的强大消费水平。人们外出游玩时,首先选择的就是性价比特别高的酒店,酒店也可以获得一定的额外收入。除此之外,各大城市的餐饮行业也会得到一定的发展,毕竟旅游业中的许多游客都是奔着各个省份的美食而来。相比于其他省份的高人均消费,河南省的人均消费不是很高。
黄山旅游收入仅列全省第五,这是安徽旅游迭出全国前十的原因吗?
黄山风景世界一流,徽州人文独特。这两个景点仍然在同一个地区。这样,既可以看作是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看作是军事旅游资源,然而,拥有黄山和惠州的安徽却在2018年的全国旅游业排名中跌出前十名。黄山和惠州的名字应该是谁?网络上也有无休止的争论。怎么了?
综上所述,安徽在31个省市中排名第十一,旅游业指数仅落后江西1.51个百分点,位居第十。 安徽的趋势不好。通过细分指标表可以看出,安徽最落后的是经营,浪费了极高的资源禀赋。
安徽旅游资源居全国第六位
从资源明细表可以看出,安徽省资源指数高达99.79,比31个省市的中值高出近50%,在资源排名中位列第六。其中,景区数量居高不下,说明安徽非常致力于传统旅游资源的运营。世界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和文化保护单位的数量相当大。旅游业的基础是很好的。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严重偏低。作为徽州的一个文化大省,不应该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资源库。
当旅游业不受欢迎时,体验式旅游、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占据主流。只有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下,这些新型的旅游形式才能发挥作用,吸引和留住游客。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独立申报,政府的引导和重视将直接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
游客消费低,经营深度不足
从运行数据看,安徽省旅游运行指数在31个省市中排名第17位,低于中位数,安徽省旅游运行指数与周边4个省市差距巨大。人均收入最低,说明安徽人在旅游业收入微薄。游客人均消费水平低,说明该项业务缺乏拓展性和深度,应只注重门票、住宿、交通等基本收入。旅游产品开发不足,跟不上市场变化。百度指数低,宣传力度不够。从实际经验来看也是如此,缺乏整体的包装,对于黄山和惠州如何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互补,对于省内其他景区缺乏系统的形象系列和创作。
求09年安徽铜陵的GDP、人均GDP及人均消费支出?
2009年铜陵市GDP数据 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中央和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揽子计划所带来的政策机遇,沉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严峻挑战,结合实际,果断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化解不利因素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呈现出“经济增长逐季提升、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民生状况稳步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 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整体经济。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增幅居全省第4位。——工农业生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1.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5%;实现利润总额1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0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5.3%。粮食产量15.6万吨,增长15.6%;油料产量2.2万吨,增长16.0%;肉类产量1.5万吨,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94亿元,比上年增长61.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27亿元,比上年增长64.0%。——内外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完成进出口总额22.1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0.8%。其中,进口20.38亿美元,下降32.3%;出口1.77亿美元,下降7.9%。——财政收入及金融运行。全年全部财政收入7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05亿元,增长38.9%。2009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347.65亿元,比上年增长32.8%;贷款余额312.8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居民收入及市场物价。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69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6194元,比上年增长11.1%。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9,比上年下降7.2个百分点。全年经济运行基本特点一、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在工业、投资、消费的强力拉动下,全市经济增长逐渐摆脱年初以来低速徘徊的局面,呈现回升向好、发展方式积极转变的良好势头。初步核算并经省局核定,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3.7%,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5.0个和0.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四。从全年运行轨迹看,全市经济发展步伐亦呈明显加快态势,全年GDP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提高1.5个、2.1个和0.4个百分点。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9.0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233.3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101.4亿元,增长8.8%。二、工业生产回升较快,增长速度逐月攀升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强力帮助下,全市工业生产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回升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1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6.8%,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2.2个、4.2个和0.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29亿元,增长18.5%。全市规模工业用电量达48.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0%,增幅较上半年上升5.9个百分点。全年规模工业完成电解铜产量57万吨,增长15.2%,水泥产量700万吨,增长35.2%,发电量78亿千瓦时,增长71.2%。三、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改善,总体情况好于预期从企业效益看,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政策刺激需求回暖、市场制约因素减少等影响下经济效益实现了回升向好。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19.6,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回升41.1、30.6和12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8.65亿元,增长12.1%,一举扭亏为盈。从财政收入看,2009年全市财政增收持续好转,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0.06亿元,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05亿元,增长38.9%,增速居全省第2位。从居民收入看,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6769元,增长10.5%,总量居全省第3位,增速居第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达到6194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1.1%。四、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经济发展基础加强2009年,全市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机遇,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有力促进了投资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在工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的强力推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再次跨上新的台阶,投资总量及增速双创历史新高。全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94亿元,增长61.7%,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是1993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总量是2006年的3倍。其中,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61.15亿元,增长106.2%,高于全市投资平均增长水平44.5个百分点,一批投资总额超10亿元的三产项目纷纷落户我市,为我市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内资196.3亿元,分别增长29.6%和94.5%,利用内资总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为全市经济发展进一步增添了活力。五、国内市场持续旺销,对外贸易触底企稳2009年,在扩大内需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全市消费需求继续快速增长,特别是大力落实农机下乡、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进一步发掘了农村消费潜力。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82亿元,增长18.7%。其中,市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1.51亿元,增长18.0%;县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62亿元,增长23.4%;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69亿元,增长21.9%。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56万人次,增长18.5%;实现旅游总收入19.5亿元,增长17%。2009年下半年特别是进入9月份以后,全市进出口各项指标明显趋好。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2.15亿美元,同比下降30.8%,其中,出口1.77亿美元,下降7.9%,进口20.38亿美元,下降32.3%。进出口、出口、进口降幅分别比上半年收窄28.7、20.6和28.9个百分点。六、经济环境不断趋好,企业信心持续增强2009年,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我市首创的“金融超市”有效地化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347.65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增速比上年末提升17.9个百分点;新增存款85.74亿元,同比多增51.94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12.8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比年初增加63.49亿元,同比多增8.19亿元。2009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小幅下降趋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9,同比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降幅逐月收窄,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82.4,降幅比年初收窄18.1个百分点。在市场价格出现拐点以及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经济政策作用下,全市企业市场经营状况不断向好,企业家信心明显增强,企业景气指数持续提高。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69.4,比三季度回升55.9点,比上年同期回升122.7点。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16.2,分别比三季度和上年同期回升1.6和65.8点。综合来看,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冲击,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全市经济发展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和挑战,“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取得明显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2010年经济发展展望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又是为“十二五”打基础的重要一年。展望2010年,我市经济发展总体上有利因素居主导地位,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不变。2010年中央已明确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推进中部崛起、实施产业振兴、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政策,将为我市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二、全国、全省经济成功实现企稳向好。2009年中国经济通过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回升向好,经济增速大大超过预期,全年GDP增速达8.7%,投资、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与全国一样,全省经济发展也在加快,全年GDP总量突破万亿,增速12.9%。宏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我市自身经济发展基础扎实,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好于预期,特别是投资的高速增长,不仅拉动了即期增长,也为明年和今后全市经济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生产经营形势的不断趋好、一批竣工投产企业产能达标和一批在建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全市工业经济规模将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推动下,第三产业增速将进一步加快;工业品价格上涨可望有效改善我市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全市经济运行质量,为财政增收,居民增收创造条件;市场消费在居民收入提高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将得以延续。预计全市经济在上年良好发展的基础上,今年仍将呈现增长较快、运行质量不断改善的发展势头。在2010年经济稳定增长预期较明确的情况下,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科学跨越,率先发展”的目标,紧紧抓住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突出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不断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