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一假期乡村游酒店民宿量价齐涨,露营成五一玩法“顶流”

五一假期将至。近日,多家在线 旅游 平台发布五一出行预测报告。多家在线 旅游 平台的报告均显示,受疫情影响,出行半径更小的本地游、微度假成为热门选择,其中露营备受青睐。

五一乡村游火爆:酒店民宿量价齐涨

在多地收紧疫情防控政策的情况下,“省内游”成为这个五一假期的主流出行方式。

从火车票预订情况看,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21日,五一期间铁路省内出行旅客占比达80%。铁路出行热门省份为:广东、浙江、四川、湖南、山东、湖北、河南、江苏、江西、福建,成都东站将为五一发送旅客最多的火车站。

机票价格也印证了“省内游”的火爆。同程旅行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机票订单均价较去年同期下降21%。一些往返低风险城市的机票也有“抄底价”。例如4月26日在同程旅行平台上预订4月30日重庆飞往广州的机票只要192元,5月2日,广州飞贵阳的机票低至180元。

截至4月25日,在携程平台上预订五一出行的订单中有52%为省内游,广东、四川、浙江、重庆等地的省内游订单比例超过60%;其中广东、四川的省内游订单占比接近八成,省内酒店订单同比增长30%。

而在近郊“轻度假”的出游方式中,“乡村游”越来越受欢迎。

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乡村游订单占比较清明期间提升10%;乡村游的酒店预订单量较清明增长560%,入住1-2天的订单占比88%。亲子家庭贡献了近三成乡村游酒店订单。

途家数据则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平台民宿每间夜预订均价达到1362元,每间夜均价超过1000元的民宿订单占比超过了一半。而从出游趋势来看,城市居民为乡村游主力军,“80后”、“90后”预订乡村民宿的占比达到60%以上。

途家平台上,五一乡村民宿订单量top10城市是:北京、成都、厦门、深圳、重庆、杭州、青岛、大理、丽江、惠州。北京五一期间乡村民宿每间夜预订均价超过2000元;深圳、惠州、杭州、成都、青岛的均价达到1000元以上;丽江乡村民宿最划算,平均每晚价格仅180元。

途家平台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北京乡村民宿预订最为火爆。北京乡村民宿预订量占五一总体民宿预订量的85%。订单量最高的top10商圈均位于郊区和风景区,分别是:怀柔风景区、延庆休闲度假区、平谷、房山风景区、古北水镇、门头沟、密云水库、十三陵度假区、清凉谷风景区、小汤山温泉度假区。其中,怀柔、延庆今年五一的乡村民宿预订量较去年增幅达1.5倍,平谷、清凉谷风景区增幅达近3倍。

截至4月22日,途家平台上,五一期间京郊民宿预订量已远超2021年五一假期,比2021年同期增长一倍。今年京郊民宿提前预订周期比往年提前了一周。自4月10日起,途家平台上京郊民宿提前预订开始显著增长;北京地区民宿每天的预订量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五一期间订单。

与之相对的则是豪华酒店的价格纷纷下跌。

去哪儿平台的数据显示,与往年相比,攀枝花、海口、自贡、玉溪等城市高星酒店,黔东南、成都、济南、重庆等城市的中低星酒店,其平均价格均创近五年来同期价格新低。整体来看,高星酒店均价降幅达到10%以上的有20个城市,中低星酒店均价降幅达10%以上的有16个城市。

露营成“顶流”:订单较清明假期增长5倍

而在乡村游的各种玩法中,露营在今年五一假期成为“顶流”。从各在线 旅游 平台发布的报告来看,露营都是今年五一假期避不开的话题。

马蜂窝大数据显示,近一周各地“露营”相关搜索热度平均涨幅超过100%,广州和北京周边是最受欢迎的露营目的地,适合亲子或是附加更多特色体验的营地吸引更多目光。飞猪数据显示,4月以来关于“露营”的搜索量比上月增长120%,近一周露营相关订单较上一周增长超3倍。

从产品销量来看,去哪儿平台显示,五一期间可以露营的公园门票销量比去年涨幅超五成,部分城市露营地周边酒店预订量比去年涨幅达1.5倍,今年露营相关产品(住宿、出游)的预订量是去年的3倍左右。

据携程露营数据,五一假期露营旅行订单较清明假期增长5倍,站内相关关键词在4月日均搜索量环比上升约一倍。近期,携程平台上报名“本地+周边露营”产品的比例达85%,本地占比达50%以上。

从露营地分布来看,大量集中于华东、华南地区的火爆露营地也蕴藏着丰富客流。截至目前,通过携程预订五一广东露营产品的日均订单量,相较清明节增长1.8倍。江浙也频出爆款露营地,在浙江露营用户中,本地游客占比达92%。

与此同时,途家民宿的数据也显示,五一期间,提供房车、帐篷、营地等露营相关服务的民宿预订量较去年已猛增4倍。

途家民宿副总裁胡阳介绍,目前,露营民宿主要房型有帐篷、房车两类。露营帐篷面积一般在10-30平方米不等,能够住2-4人,帐篷内一般只有简单的寝具和家具,卫生间、厨房、客厅等功能一般需要在营地的公共空间里实现;房车的面积在10-50平方米不等,房车内条件比帐篷好,一般有寝具、沙发、盥洗室、简易厕所等,部分豪华房车也配有无线网络、微波炉、空调、电视、冰箱等,能隔出卧室、客厅、洗手间等不同空间,堪比一个小型酒店套房。

以4月22日途家平台上显示的价格来看,北京平谷金海湖帐篷营地15平方米的帐篷房,每晚价格为1454元;延庆海坨山谷房车营地,35平方米的的房车民宿,每晚1799元。

目前,途家民宿平台五一期间的不少露营型民宿房源已经售罄。如北京金海湖帐篷营地4月30日至5月3日均显示无房,延庆海坨山谷房车营地4月29日至5月4日均显示无房。

校对:丁晓

二、《2021年五一假期出行预测报告》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2021年五一假期出行预测报告》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pwd=h4xa 提取码:h4xa

简介: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人都憋坏了,趁着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很多人都有了出行的安排,高德地图根据以往的数据分析,发布了2021年五一假期出行预测报告,对五一出行做出了一些相应的预测,如果你准备也出去玩一玩,可以先了解一下,避免拥堵。  

三、“五一”假期国内出游1.6亿人次,此次消费呈现了哪些特征?

通过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五一假期五一的数据显示,今年的五一的出游消费呈现了三大特征:一旅游景点由城市走向周边地区,乡村旅行备受青睐。二大众出行的时间变短。、大众出行的空间距离缩短。三线下消费往线上消费转移,云演艺、云展览、云蹦迪、云消费等备受喜爱。

一、旅游景点由城市走向周边。受疫情影响,人群的聚集往往带来了疫情大范围传播和被感染的风险。2022年五一出行人次1.6亿,二出行的主要客源地从城市景点往周边的乡村的转移。乡村的空间范围更大,减少了人群的聚集,人们在出行上更愿意选择相对疫情风险较低的乡村旅游。露营、徒步、野外踏青更受喜爱。

二、大众出行的时间变短、空间距离变小。由于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各省市之间的通行往往都需要48小时或者24小时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为了不给国家添乱、不影响其它城市,害怕隔离带来的工作影响。大众旅游出行往往选择了距离居住城市更近的周边乡村,时间上也缩短了,据携程相关数据显示,本地游的订单超40%。涌现出一波“微旅游”的热潮。

三、在旅游消费上呈现出由线下转线上消费的趋势。为了减少人群的聚集,大型演艺、演唱会、大型展览都逐渐转到线上,即可让大众在五一假期间观看演艺、演唱会、展览,又不会人群聚集导致疫情传播。

其实今年开年以来,疫情一直持续,今年的五一假期旅游人次同比下降了42.9%,很多景点也无人光顾,大量门面关门闭市。和旅游业相关的住宿业、餐饮等行业备受打击。这次的五一出行的趋势也在预料之中,想一想还有很多人因为封控居家2个有余,能够在城市周边走走的人已经非常幸福了。

四、“五一”消费成绩单来了!出游人数超疫前 哪些新趋势需关注?

转眼间,“五一”小长假已过,作为就地过年后首个长达5天的假期,“五一”小长假在促消费方面被寄予厚望。

从文旅部及各地商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五一”消费明显复苏。

5月5日晚,文旅部发布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日,全国国内 旅游 出游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已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同时,“五一”假期共实现国内 旅游 收入1132.3亿元,同比增长138.1%,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0%。

此外,北京市商务局发布数据显示,假日期间,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百家企业实现销售额45.6亿元,同比增长10.1%,较2019年增长4.2%。

“五一”全国景区交易额同比涨200% 游客更看重品质出行

不少“五一”期间出行的小伙伴已经在“抢票”以及各 旅游 景区的人流量上感受到了民众的出行热情。

消费数据也表现不错。5月5日,支付宝平台发布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国景区交易额较2020年同期上涨200%,酒店住宿等行业增长翻倍,甚至远超2019年同期,强势反弹。

同时,“五一”期间的消费也呈现新趋势,比如支付宝数据表明,“小镇青年”成为“五一”假期拉动消费新动力,三四五线出游消费人次占比6成。并且,这一届“小镇青年”花钱更注重消费品质和文化生活享受。相较2020年同期,三四线人群对博物馆、剧本杀、线下演出、密室等搜索均有大幅增长,其中,演出搜索量上涨超22倍、博物馆搜索量上涨近18倍。

文旅部也表示,“五一”期间,游客出行更加看重休闲度假类品质出行,私密化、定制化、小型化成为主流,高星级酒店房源备受游客青睐,长沙、西安、杭州、成都等热门网红城市酒店的特色房型一房难求。

全国 旅游 监管服务平台监测数据也显示,“五一”团队游团均人数为14.67人,较2019年减少25%,小团游趋势明显。

分城市来看,“五一”期间,北京市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百家企业实现销售额45.6亿元,同比增长10.1%,较2019年增长4.2%。北京市监测的西单商场、燕莎奥莱、贵友大厦和菜百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90.9%、86%、81.8%和80.5%。

南京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172家商贸企业共实现销售(营业)额18.5亿元,同比增长36.8%。

杭州市商务局据全市40793家样本企业监测统计,“五一”期间(4月30日至5月4日),累计实现销售(营业)额20.01亿元,同比增长22.7%,比2019年增长17.4%。

海口海关统计数据也显示,5月1日至3日,离岛免税购物金额为4.85亿元,购物人次达6.5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15%、140%。日均免税销售额约1.62亿元,相较2019年“五一”假期增长299%。

票房方面,猫眼电影统计显示,截至5月5日24时,“五一档”总票房合计达16.72亿元,成为“史上最强五一档”,对比来看,疫情前的2018年、2019年同期票房分别为10.06亿元和15.27亿元。

旅游 收入仍在恢复中 新技术和 旅游 业正加速融合

可以发现,北京、杭州等热点城市监测的企业“五一”期间销售额已经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全球疫情蔓延之下,海南离岛免税购物迎来“黄金”期,日均免税销售额也较疫情前大幅上涨;电影市场延续春节档的强劲表现,也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但备受冲击的 旅游 业目前还处于恢复期,出游人数按可比口径已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但 旅游 收入按可比口径仅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贝壳 财经 记者表示,“五一”假期的 旅游 消费数据符合市场预期,出行人数已经比疫情前要高了, 旅游 收入按可比口径也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而清明假期时, 旅游 收入仅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6.7%。对比来看,备受疫情冲击的 旅游 市场已经在回暖。

付一夫进一步表示,另外,官方虽然并未公布消费数据,但从大面上来看,很多景区一票难求,酒店预订、高铁、航班的数据都非常不错。同时,“五一”期间的消费市场还出现了不少新趋势,比如以田园综合体为核心的田园游、乡村游、民俗游,以及马术、水上桨板等新 时尚 运动;基于数字基础的VR主题乐园、云 旅游 等,背后反映的是我国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提速,新技术和 旅游 业正进一步加速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新兴 旅游 消费业态不断“破圈”,人们的消费方式、理念也在升级。与之对应的是,各地为了满足民众的 旅游 消费升级诉求,也在挖掘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 旅游 资源、特色文旅活动,从而促进消费。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文旅场景越来越丰富,生态越来越完善,我国的文旅消费行业正在迈向一个新阶段。

五、旅讯丨五一假期江苏旅游消费总额40.70亿元

1、五一假期江苏 旅游 消费总额40.70亿元

根据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监测和手机信令数据测算,纳入智慧文旅平台监测的景区和乡村 旅游 点共接待游客845.19万人次,其中乡村 旅游 监测点共接待游客314.42万人次;全省 旅游 消费总额40.70亿元,其中乡村 旅游 消费收入10.73亿元。

2、五一期间贵州23家 旅游 景区接待游客均超5万人次

根据贵州省文化和 旅游 厅消息,2022年“五一”假日,贵州省文化和 旅游 系统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落小落细落实文化和 旅游 部、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坚决落实限量、预约、错峰的要求,多措并举守底线、保稳定、优服务、促消费、助纾困,全省假日文化和 旅游 市场安全平稳、高效有序、稳步复苏。游客出游意愿强烈,景区接待量持续增长。

根据各地报送情况,全省重点监测104家 旅游 景区累计接待超5万人次的有青岩古镇景区、镇远古城景区、荔波樟江景区、兴义万峰林景区等23家。从民航、铁路、交通部门提供的数据反映出,“五一”假期民航累计进出航班1093架次,进出港旅客9.16万人次;铁路累计进出列车1723趟车次,接送旅客68.71万人次,其中,高铁累计进出列车1434趟车次,接送旅客60.96万人次;高速公路累计进向车流量539.68万辆,累计出向车流量497.58万辆。

3、五一期间,南阳 旅游 总收入10.21亿元

五一节日期间,南阳市共接待游客306.92万人次,实现 旅游 总收入10.21亿元,与去年同比分别下降51.68%、70.1%。全市部分山水 旅游 景区景点正常开放, 旅游 市场总体运行态势良好,未发生游客投诉与 旅游 安全事件。

4、张家界小长假接待总量降逾6成,传统重点省外市场几乎丢失

5月4日,湖南张家界市文化 旅游 广电 体育 局对外公布了“五一”假期5天全市 旅游 接待情况:接待总量较去年同期下降64.35%。

张家界市文化 旅游 广电 体育 局还提到,受国内疫情影响,今年五一黄金假期跨省人口流动较少,各大景区客源以省内、周边市州及本地居民为主,跨省游客人数仅占比约30%,其中有部分外省非涉疫地区因黄码无法进入景区。核心景区5月2日迎来高峰期,传统重点省外客源地市场几乎丢失。

5、广州成五一周边游最热目的地 日均订单量较清明增长123%

5月4日,携程发布《2022五一假期出游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五一小长假,用户出游整体呈现就近、就地特点,本地游订单占比达40%,较2020、2021年同期显著提升。露营旅行、乡村 旅游 、艺术展览体验游等出游形式受到青睐。

在携程平台上,今年五一假期热门周边游目的地TOP10分别为:广州、成都、深圳、重庆、长沙、珠海、汕头、澳门、佛山、贵阳,均为全域低风险城市。其中,第一名广州的周边游日均订单量较清明假期增长123%。

6、济南:130家旅行社退还1485.8万元 旅游 质保金

7、海昌海洋公园与越南Sunny World签合作协议

5月4日,海昌海洋公园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于近期与Sunny World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从项目合作、文旅业态及产业资源合作,以及联合拓展业务等方面开展合作。与Sunny World合作,将聚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助力海昌海洋公园树立国际化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打造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生活 娱乐 平台。

六、出游人数降30%旅游收入降42%,五一假日文旅市场迎至暗时刻

焦点研究院 · 文旅研报

2022年五一小长假 旅游 市场报告

报告期:2022年4月30日至5月4日

研究员:文旅研究组

写在前面

2022年的五一小长假落下帷幕。对于文旅行业而言,无疑又交上了一份“惨烈”的成绩单。从春节到清明再到五一假期,出游人数从下降2.0%一路跌至下降26.2%、下降30.2%,文旅市场似乎进入了后疫情时代真正的“至暗时刻”。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否意味着绝处逢生即将来临?

(一)“减”字当头,五一假期文旅市场颓势尽显

经文化和 旅游 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 旅游 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66.8%;实现国内 旅游 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44.0%。就铁路、民航两大交通运输系统来看,假期前四日(4月30日至5月3日),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306.38万人次,同比减少约80%;国内航线五一期间实际执行客运航班量1.67万班,同比2021年下降75.30%。

图1 2022年五一、清明、春节三大假期国内 旅游 人次与2021年对比

图2 2022年五一、清明、春节三大假期国内 旅游 收入与2021年对比

焦点短评: 自春节、清明假期之后,五一小长假国内出游人数、 旅游 收入再次出现“双降”,这也是今年以来假日 旅游 市场的“三连降”(2022年春节假期出游人数、 旅游 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0%、3.9%;清明假期出游人数、 旅游 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6.2%、30.9%),迄今为止今年的假日 旅游 市场可以用“节节败退”来形容。从消费上看, 旅游 消费降幅明显高于出游人次降幅,404.25元的人均 旅游 消费额相比去年的492.30元下降17.89%。 可见,五一黄金周已非“遍地黄金”,更多地反映了跨省、远程出游困难造成的交通和住宿消费锐减,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带来的居民消费支出疲软、消费信心崩坏。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3月,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34233亿元,同比名义下降3.5%,增速比1-2月慢10.2个百分点。一旦消费者不敢花钱且无钱可花,那么作为非刚需消费的 旅游 行为势必首当其冲。

(二)露营火爆却独木难支,好前景还需带来“好钱景”

这个五一假期,文旅行业仅有的狂欢几乎都围绕着“露营”二字,全国各地的民众不是在露营就是在去露营的路上。携程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首日,露营在平台的访问热度达到 历史 峰值,搜索热度环比上周增长90%。去哪儿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露营及相关产品预订量是去年的3倍。由露营衍生出的“露营+”玩法更广受追捧,森林露营、海岛露营、公园露营、星空露营以及“露营+飞盘”“露营+音乐节”“露营+焰火晚会”“露营+后备箱市集”等新项目、新产品成为都市人群在这个五一假期的新宠。

焦点短评: 露营经济的生机勃勃无需多言,但对于文旅行业来说,露营虽好,却“独木难支”,至少市场主体全部押宝露营并不现实。一方面,对于人文类景区而言,场地条件的限制致使其几无可能承载相应的露营活动,因而很难分得露营红利的一杯羹。另一方面,露营活动的客单价远没有高到能够填补跨省游、长线游冰封带来的“黑洞”,毕竟露营活动多数基于自驾出行、自带装备和餐饮,对于 旅游 目的地赖以生存的“食、住、行”三大要素贡献度不大。 若确实想要入局这一赛道,当下应当在配套设施服务、活动运营水平、营地品牌建设等方面做足功夫,以直面未来露营行业的深度竞争。

(三)是卖惨还是真惨,是“弃子”还是“遗珠”?

毫无疑问,今年五一假期文旅行业确实“惨”,而且是处处愁云、哀鸿遍野。 从数据上看,1.6亿人次出游看似保留了行业的有生力量,即游客还在、需求还在,实际上市场主体的获得感相当之差。 比如旅行社,“0预订、0收客”几乎是五一期间各地旅行社的常态,而乘坐所谓“旅行团大巴”前往平谷金山观景区和湖洞水景区的新冠确诊病例,更给北京乃至全国的旅行社经营迎头浇上一盆冷水。比如 旅游 景区,全国正常开放的A级 旅游 景区占总数的61.3%,但九寨沟、杭州西湖、黄山等传统热门景区客流较往年大幅下降。比如演艺演出,往年五一假期正是各类音乐节、演出活动遍地开花的时刻,今年线下音乐节则“全军覆没”。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实时监测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国演出场次(含 旅游 演艺)总计约5900场,与去年五一假期同比下降53%;演出票房收入约1.43亿元,同比下降79%;观演人次200余万,同比下降67%。

焦点短评: 许多从业者都在不断发问,文旅行业还有机会吗?整个行业是否沦为时代的一粒尘埃?实际上我们认为,如同民众会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露营、去踏青,去参与任何可以参与的近郊游、市内一日游等,大众 旅游 和国民休闲的需求不会磨灭,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真实存在,这些绝不是假象,文旅行业也绝不是弃子。 因此, 旅游 者在哪里,文旅行业就应该跟到哪里。 旅游 者负责引领创新和消费回馈,从业者负责提供创新产品去释放新动能、去反哺 旅游 者。 在行业的紧要关头, 旅游 者和从业者更应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并肩作战、为未来搏出一线生机。

除了自救,当然也有其他的选择。对于文旅人来说,抱怨和一味诉苦除了消磨志气,并不能获得额外的“糖果”,反而会影响外界对于行业整体的观感,毕竟疫情之下各行各业都在负重前行。正如同外界对于文旅行业的印象是“韧性十足”,文旅人也从来不缺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气神。因此当下除了等待与坚持,也不妨换一个思路,即稍事休整或掉转航向、另作其他,待未来政策松绑、市场恢复之后再回归本行(比如采茶的黄山导游)。“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打赢疫情这场阻击战不会遥遥无期,当下不论“自救”还是“躺平”,都绝不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