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旅游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开发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特点
1、独特的活动对象
我国乡村地域广大辽阔,种类多样,加上受工业化影响较小,多数地区仍保持自然风貌,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分散的时空结构
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上下五千年,十里不同俗,且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参与的主体行为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观光、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高品位的文化层次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我国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5、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由于现代乡村旅游融乡村自然意象、文化意象和现代科技于一体,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于一体和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于一体,因而是可持续旅游。
如何开发乡村旅游
第一,需求量很大。旅游者寻求差旱。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
第二,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
第三,与一般性的度假旅游有不同之处。一般认为,休闲度假旅游是较观光游更为成熟的旅游类型。一些休闲度假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对休闲度假的价格不太敏感,而且度假旅游者偏向于距离较远、时间较长的度假。相比一般性的度假旅游,乡村游具有如下特点:乡村游针对的主要是周边的城镇市场,因此旅行的距离较短,不同于一般性的中长线休闲度假;乡村游的旅游者对旅游的价格比较敏感(相对于散客游和家庭游,单位集体出游的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这一点可能与现在乡村游市场还不是太成熟,没有形成旅游者可信赖的品牌效应有关;乡村游一般距离近,旅游时间短。魏小安在《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一文中认为,乡村游的市场层次比较分明:市民活动和农民活动基本是大众化的旅游,属于比较低档的消费;部门活动属于中档消费;企业活动层次较高,属于高档消费。因此可以说,乡村游的需求市场是一个差异化的市场。
且采取这两种形式的旅游者不在少数。旅行社应关注这两种形式的市场开发,在一定意义上需要旅行社转变角色,适应市场需求。
具体地讲,针对乡村游散客,旅行社需要在产品设计、代理服务、咨询服务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来满足乡村游散客的需求。比如,进一步提高产品组合的灵活度,为游客提供专业的线路设计的意见;提供一些代理服务,而不一定是包价旅行服务;提供方便快捷的专业化咨询服务等等。针对单位团体乡村游,则应该加强与单位的联系,完善客户管理,根据单位情况量身定做产品,并且通过优质服务吸引回头客。
(五)适度关注乡村游的延伸性项目
乡村游不只局限于农业旅游,还可以开发一些拓展性项目。比如林业旅游,观赏林业;渔业旅游,海上鱼类养殖的观光,乡村池塘、溪流的垂钓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乡村游的延伸性项目融入旅行社的产品中去,丰富产品的内容,增强趣味性。
(六)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
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再加入一些体验性元素,让旅游者深入体验乡村气息,体验浓浓的乡情。但是,在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则需要与城市生活相吻合,而不可一味求“土”。比如卫生间的设施,基本的住宿条件,以及目的地的卫生状况等等,使游客可保持城市生活方式。
(二)产品供给的特点
第一,资源特点。乡村游本身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可以利用的资源种类较多而丰富。比如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等。
第二,产品特点。目的地产品同质化、近距离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市场发展不够
二、旅游需求相比,未来我国乡村旅游需求将呈现哪些变化
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一:发展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
由于市场选择和需求趋向个性化,所以乡村旅游也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到乡村旅游的人,希望看到的是乡村旅游点应有的个性和独特性。如果几年之间一直是“农家乐”“渔家乐”,那旅游者也不会再选择它。所以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市场变化,策划出自己的特色项目。
二、与实现“三农”目标相结合
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推动社会小康目标,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农民可以通过租金、薪金、保障金等等收入,获得较大的利益。
三、注重保持乡村自然河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个性特征,也是城市居民前往游玩的追寻目标。作为乡村原真性的景物、景观,更是不能改变其原本面貌。但保持原真性,绝不是在保护乡村环境的落后面。
四、注重产品的多样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在一个地区,必须要有多样化的乡村旅游类型,发展不同的旅游品牌。游客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旅游目的地就要尽快改变产品雷同、内容泛华的局面,创新出产品的特色,使游客有更多的选择。——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想在北京开发乡村旅游,有什么好的策略吗?
想在北京开发乡村旅游,有什么好的策略吗?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研究,在北京开发乡村旅游,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资源整合策略——科学规划分类指导
乡村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各个旅游要素资源的整合开发,来构成一个完善的乡村旅游系统。一方面针对当前北京郊区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建设落后和旅游配套设施缺失的现象,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催化乡村旅游系统要素的相互整合,规避乡村旅游系统的发展风险,维护乡村旅游系统的稳定运行。将农村旅游资源、农村人力资源、资本与物力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以实现旅游者和农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及各项效益。另一方面,北京乃至中国农业发展的悠久历史造就了农村民俗风情多元化,生产劳作差异化的特征,在开展旅游活动过程中要本着分类指导,突出农味的原则,杜绝一概而论,盲目跟风的发展现象,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农业生产习惯来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商务会议、民俗文化、科技教育、抗体疗养等各种类型的专项旅游活动。
2、产品开发策略——项目带动打造精品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要通过项目带动策略来打造农村旅游的精品、名品、优品,形成一套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在整体规划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将区域内乡村旅游起步早,产品开发较成熟,客源市场初具规模的地区确定为优先发展项目,通过旅游活动策划、产品线路包装,集中打造品牌形象,进一步整合资源来提升竞争力;将乡村旅游资源状况良好,市场潜力大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地区确定为重点发展项目,通过进一步的资源开发,完备配套设施,拓展市场空间使其能够较快地发展起来;对于区域内比较分散的农村旅游资源和非开发的农村旅游资源,通过合理规划,确定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撑发展项目和储备发展项目。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以优先项目带动储备项目发展,以支撑项目配合重点项目开发,实现层级开发,梯度发展,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的良性循环开发模式。
3、功能拓展策略——产业互动科技先导
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要通过功能拓展来丰富旅游活动类型,以满足现代旅游者多元发展的个性需求,并扩大旅游收益渠道。一方面通过产业互动发展实现农业旅游功能的提升和拓展,依托农村优越的资源环境,丰富农特产品,独特的农事活动开展旅游活动,注入现代旅游休闲观念,推进旅游产品传统的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医疗康体等高层次的功能拓展;另一方面,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乡村旅游功能,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挖掘乡村旅游的科普教育功能,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农村服务水平和质量,还能够改善农村精神面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旅游者营造一个更加文明的旅游环境。
4、品牌提升策略——突出主题塑造形象
品牌就是竞争力,在体验经济到来的时代,品牌就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品牌总是依托于非常具体的产品、服务和形象。乡村旅游形象是对农业、农村旅游资源特色,发展现状和区位条件等多方面的一个高度浓缩和提炼,既要体现区域的特色,又要能够引起旅游者的消费共鸣。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同具有乡土气息的农事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形象,它对于形成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品线路的营销推广、地方乡村旅游的品牌塑造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乡村旅游的形象定位既要考虑到形象的综合性,即形象内容的多层次性和旅游者心理感受的多面性;还应考虑到乡村旅游形象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即形象一旦形成,便会在旅游者心目中产生印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乡村旅游形象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可以通过旅游产品项目的创新,旅游服务的提升,乡村节庆活动的开展来塑造。
5、市场推广策略——区域联动平台搭建
乡村旅游要走向市场,吸引广大旅游者,同样需要营销策划,产品推介,但是仅靠单一的农户或旅游景区景点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需要区域联动发展,搭建起农村旅游发展的政府推动平台,产品互动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形象共塑平台。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职能,引导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偏好,可以弥补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通过区域间农村旅游产品的联合开发,旅游线路的搭配组合,能够更大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为旅游者提供最全面的农村旅游信息;不同区域内的乡村旅游资源通过整合,使得区域乡村旅游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对旅游者也将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在乡村旅游的市场推广实践中,创立乡村旅游专题网站,举办节庆活动,召开乡村旅游产品推介会,或者以博览会的形式推广旅游产品等等一系列的手段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关键在于要把乡村的特色,乡村的浓味挖掘出来,体现出来,吸引更多潜在旅游者的眼球。
四、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分析
320个乡村入选乡村旅游重点村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2019年7月2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公布。包括北京古北口村、浙江余村、贵州云舍村、四川战旗村在内的320个乡村入选。
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区域分布情况看,新疆及新疆兵团共计有15个,排名首位;其次浙江、湖北、湖南重点村分别为14个,其余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总体分布也相对均衡。
多样化、体验化、融合化成未来主要趋势
截止目前,乡村旅游已超越农家乐形式,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随着人们消费升级的提升及个性化需求的增加,我国乡村旅游逐渐向多样化、融合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同时,乡村旅游消费模式从观光式旅游过渡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乡村游形式逐渐多样化。现阶段,乡村经济发展路径也日渐形成了“乡村主题化、体验生活化、农业现代化、业态多元化、村镇景区化、农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等8大新趋势。
在我国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游的发展过程中,《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政策指出,至2020年我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达到6000个,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以上,农家乐300万家,带动5000万个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