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对泉州经济的影响

州: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与创新

21世纪是个性化的时代,品牌是目的地的一张独特名片。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为“体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品牌成为21世纪的竞争利器。但同时,也有人指出“恐怖主义是21世纪的毒瘤”,进入21世纪之后,战争、疾病、灾难等无一不对敏感的旅游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许正如著名国际旅游咨询专家沃比克(Bertvan Walbeek)所指出的:旅游界巨头和相关人士需要了解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即在旅游市场营销中,创造知名度,推广环保、友好、安全的目的地形象才是至高无上的追求。因此,旅游目的地品牌也成为目的地应对危机、恢复重振的基石。

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是体验经济时代的要求。旅游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体验经济,旅游产业就是阅历产业。一个目的地能否能深入消费者心中,关键在于品牌的三个“度”,即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其次,品牌是目的地的重要无形资产。如果把目的地当成是一个企业,好的品牌就是目的地的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使其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同时,在目的地遭遇危机时也为迅速反弹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第三,品牌是目的地诚信经营的载体。旅游目的地通过品牌对消费者做出质量、服务、价值等多方面的承诺,消费者通过对品牌的选择,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保证。第四,品牌建设是目的地竞争的利器。品牌建设提出了目的地鲜明而独特的市场形象、定位了清晰的细分市场、并对将获得的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环境等方面做出了综合保障。

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以后又成为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活跃的地区之一。但随着泉州地区沿海城市晋江、石狮等的崛起和发展,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大泉州”的旅游形象在市场上并不突出,旅游目的地品牌尚未形成,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泉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发展和迅速崛起。“大泉州”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的必要性主要在于:(1)泉州地区景点分散,众多星星,缺乏月亮。泉州传统旅游景点分散,而且经营规模较小,缺乏真正的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精品。(2)泉州旅游企业普遍小、弱、散、差,个体营销能力有限,亟待在“大泉州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下整体营销。(3)长久以来,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的市场形象显得陈旧,模糊。亟需要树立泉州崭新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在此框架下整合多种资源,开发新型旅游项目。(4)泉州在区域内定位不明确。泉州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厦漳泉闽南“金三角”中定位不明确,闽粤赣区域合作中定位不明确,在闽粤赣皖13省区域合作中也不明确。

品牌建设思路

笔者认为,未来旅游业的竞争,将会从地域资源为基础的竞争逐渐转化为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的竞争。目的地的独特个性将在旅游竞争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要打造中国“类型”旅游目的地名牌。所谓“类型”旅游目的地就是旅游目的地不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是一个“功能”的概念,例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会展旅游目的地、特种旅游目的地等。但长期以来,泉州很少注重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个性塑造,在许多游客眼里,泉州仅仅是一个空间地域性的概念,而不是一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随着旅游竞争的不断激烈,各个旅游目的地都在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例如杭州为“爱情之都”,厦门为“温馨之都”,三亚为“休闲之都”,成都为“成功之都”,上海为“时尚之都”,青岛为“帆船之都”,深圳为“欢乐之都”,哈尔滨为“冰雪之都”,广州为“美食之都”,香港为“动感之都”等。泉州要想在众多的旅游目的地中突显,就要在立足于自然人文资源的基础之上,又不囿于现有资源,把泉州打造成为“海滨休闲之都”的类型旅游目的地品牌。从而在新一轮的“类型”旅游目的地竞争中抢得先机。

作者: 远非 封 2006-12-18 09:50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泉州】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与创新

泉州旅游品牌创新

任何品牌都会老化,所以都需要更新,旅游目的地品牌也需要管理和创新。

1、品牌形象创新品牌创新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目的地形象,清晰界定新的目的地形象并注入新的文化、社会、经济、环境的内涵,品牌形象创新不是彻底的抛弃,而是“破茧而出,羽化成蝶”的过程。

对泉州来说:从“历史文化名城”到“海滨休闲城市”,原有“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显得陈旧和模糊,也并不适应已经发展了的现实。根据建设“大泉州”的思路以及泉州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把泉州定位为“滨海休闲城市”不仅符合泉州的实际情况,也适应泉州下一步发展的需要。泉州的各种传统文化,戏曲、宗教等都可以发挥休闲娱乐的功能,从而也找到了适合的现代利用途径。泉州的各种特产:石雕、陶瓷、茶叶等也成为商贸的重要内容。此外,该形象还指出了海滨是泉州发展的方向。

2、品牌传播创新传统的品牌经营只注重品牌的树立,依靠传统的途径进行品牌形象传播,而忽略了品牌形象的有效传播。要认识到品牌的传播就是要抓住“眼球”,在“注意力”经济中,知名度和美誉度就是一种生产力。要从关注“品牌形象”到关注“注意力”。

对泉州来说,首先,要继续采取传统的方式,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络等媒介有意识地向公众介绍“大泉州”整体品牌形象;其次,要做好公共关系工作,尽快形成品牌的良好形象,提高泉州目的地品牌的美誉度。再次,通过大型活动的举办吸引广泛的注意力。例如体育赛事、展览、大型会议等等,都是借题发挥,推介目的地的好机会。最后,还可以通过创办城市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一两项活动来制造轰动效应。例如“潍坊的风筝节”、“哈尔滨的冰雪节”、“宁波的服装节”。泉州也可以充分利用地理和经济方面的优势,举办“海峡两岸时装周”、“陶瓷·石雕工艺展”等等。

3、品牌管理创新创建旅游目的地品牌固然重要,但是也不可忽视品牌的日常管理,在管理中政府应该起到主导的作用。

首先,政府要增强品牌经营意识,把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经营和管理摆到战略管理的高度。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树立将会带动泉州各产业的蓬勃发展。其次,要把旅游目的地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把提高目的地的精神文明程度、塑造文明的旅游形象作为旅游品牌管理的重要内容。另外,建设目的地通达的旅游信息系统和做好目的地的安全管理也是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的主要内容。

还有一篇见:

《论泉州旅游业综合名牌战略的实施 》

二、泉州旅游文化,泉州好玩的地方

泉州还有一个别名叫做“鲤城”。泉州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也是福建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对于一个大城市来说,好玩的地方肯定会多得多。那么关于泉州旅游文化有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呢?

本文带你了解 泉州文化 ,看看泉州好玩的都有什么。

福建泉州不仅是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还是海上丝路起点、世界宗教荟萃和中国著名侨乡。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和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连续10年居全国旅游城市前十位。

福建泉州近年来以旅游为平台,以文化为仿托,逐步打造成一个以市区为中心、方圆五十公里的旅游文化圈。形成了海上丝路揽胜、名胜古迹漫游、民俗风情探源等旅游专线。泉州今后将打响“海丝”文化和南少林旅游品牌,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建成海峡西岸的中心旅游城市和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

三、品牌泉州 魅力泉州 和谐泉州

泉州文化特征小议

也许是京城建筑最能代表都城文化的特色吧,在甲骨文中京字写成“附图”。“附图”字所象之形,就是一座座落在高岗之上的宏伟建筑。这建筑使人想起了权力、富贵与尊严,想起了传承数千年之久的都城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的都城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如西安、开封、洛阳与泉州,都做过时间不短的都城。但是,西安、洛阳与开封的王者之气,如今只能到苍烟落照中的一座座坟陵中去寻觅。只有泉州,不仅作为都城的时间跨度最长,而且自辽立此为南京后,王脉基本上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可以说,泉州是研究中国都城文化的范本。

泉州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形象的代表,是朝拜的圣地。泉州的旅游是典型的都城文化旅游。古代的故宫、天坛、北海、颐和园,现在的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升国旗仪式……,都是都城文化的价值所在。因此,外地人到泉州,首先要到天安门前留个影,到人民大会堂去转一转,因为这里是祖国的象征。“都城文化”这四个字衍生出了诸多只有泉州才有的、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譬如关心时政,参政意识强,文化素质高,精英云集,官派作风,轻商鄙利,好面子,喜摆谱,自命清高,盲目自大等等。下面,我们就择其要者谈一谈。

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作为数朝古都,长期以来,泉州一直是中国最高权力机构的所在地,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泉州政府机构林立,各国使馆云集,关乎国计民生的大政由此发布,各种国内外信息向此汇聚,甚至连各种小道消息也从这里向四方传播。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泉州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觉悟从总体上看自然要比地方上高一些。有个顺口溜流传很广:“泉州人什么都敢说,东北人什么都敢干,上海人什么都敢穿,广东人什么都敢吃。”几句话点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别。“敢说”是指泉州人敢于批评时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很强。比如在茶馆里,南方人喝茶,谈的多是家长里短和生意场上的事,而泉州人喝茶,聊的常是国家大事,这在过去难免要犯些忌讳。所以老舍先生在设计话剧《茶馆》布景时,一个突出的细节,就是在墙上贴了这样一张告示:“莫谈国事”。由此可见,泉州人关心时政,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有着优良传统的。历史上,泉州成为多次大规模群众政治运动的策源地,原因就在这里。

二、高素质的市民文化

泉州作为都城,也是精英荟萃的科技文化中心。有组数字也许能说明这一问题:泉州现有高等院校65所,国家级科研机构388所。每年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10万余人,科技人员8万多人,国家两院院士有50%在泉州,人才指标居全国榜首。泉州的孩子有着得天独厚的受教育条件,由于高校众多,泉州高考生员的录取率达70%以上。泉州有着全国最高级的管理人才,最多的博士、硕士、大学本专科学生,有着最高的义务教育普及率……。泉州人的高素质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因此泉州市民的一举一动,常常会显现出较高的文化品味。看得深,想得远,不拘眼前小利,雍容大度,志向高远,这就是泉州人。在经济上,泉州虽然是个典型的消费城市,但在科技和文化产业上,却是全国最大的产出城市。这就决定了泉州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文化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三、轻商鄙利、述而不作的官派作风

泉州自成为定鼎之地后,便是达官显贵云集之所,这也是都城文化的一个特点。官多的结果,就是官场上的习气与作风渗透到了京城的各个角落,就连普通的平头百姓,也会时不时地打上几句官腔。古人云,宰相门前七品官,何况是天子脚下呢?听听老泉州人说话时拖着的官腔,看看老泉州人遛弯时踱着的方步,让你不能不相信这句古话。

官本位文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泉州人的自命清高和轻商鄙利。泉州服务行业的官商作风是全国闻名的,泉州人把什么工作都当“官”来做。顾客到商店买东西,售货员有卖与不卖的权利,因此顾客要赔笑脸,说谢谢,好像东西是经他批准后才卖给了你;乘客上了公共汽车,售票员就是你的领导,不管人多多,你也得挤到他跟前去买票,因为门口就是他的办公桌;你要坐出租车吗?得看你去哪,堵车的地方人家就拒载。在大多数泉州人的观念中,不管干什么,挣钱都不是最重要的,在他们的眼中,体面和尊严高于一切。而在上海和广州人眼中,泉州人着实有点傻,世上哪有有钱不赚的道理?可见,官派作风给泉州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在泉州,虽不乏小市民,但真正具有小市民寒酸气的并不多,也就是说,泉州的小市民与其它城市的小市民在言行举止上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来自官场风气对泉州小市民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官本位文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好摆谱。据我所知,“摆谱”一词大约产生于清代,本意是摆出家谱给人看,原本并无贬义。历史上满族人是比较爱摆谱的。因为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之一,由于部落分散,满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通史,它的历史记录,多半是通过对自己家谱的翔实的记录得以实现的。长者给后人讲史的一个基本方式,就是给孩子们述说自己的家谱。满族有句名言,叫做“老人不讲古,小的失了谱。”但满族进关后,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使这一勤劳善战的民族,一夜之间变成了特权阶级,他们不工、不商、不农、不桑,无论是谁,只要是旗人,就可以免除所有苛捐杂税,而且还可以按月领到可观的钱粮。不劳而获的悠闲生活,使得众多的八旗子弟逐渐失去了勤劳勇敢的本色,成为游手好闲的大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的寄生者。他们唯一可以炫耀的资本,就是到《八旗满洲氏族宗谱》中,去寻找自己先祖的往昔辉煌,并以此显示自己家世的荣耀。于是,数祖摆谱成为一时风尚。辛亥革命后,清朝统治虽被推翻,但八旗遗风却一直影响着今天的泉州人。人们常说泉州人好面子,究其原因,恐怕与好摆谱的心态不无关系。试想,大家不是帝王苗裔,就是名臣之后,若做了“不体面”的活儿,连自己的面子都过不去,更不用说祖宗的面子了。泉州人常常抱怨外地人把泉州人的钱都挣去了,其实,泉州的就业机会不少,影响就业率的原因不在没有职位,而在于泉州人从老祖宗那儿遗传下来的虚荣懒惰的毛病。解决泉州人就业的关键不在腾出多少职位,而在于改变泉州人头脑中的传统观念,观念不改变,就是腾出再多的就业机会也没有用。

官本位文化的再一个表现就是处事圆滑,说的多,做的少。解放前就有这样一首民谣:“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所谓“京油子”,是指泉州人处事圆滑,办起事来四平八稳,说起话来滴水不漏,凡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种中正平和、闲散庸碌的作风,在明清时期的京师官场非常盛行。据说清道咸时期的三朝元老曹振庸就谙熟此道。曹振庸官列一品,门生故吏满朝廷,当别人向他请教为官之道时,他说:“无他,但多磕头,少开口耳。”时人作诗讽刺晚清官场说:“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大家襄赞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晚清官场的遗风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泉州人。泉州国家机关多,事业单位多,国营企业也多,吃公家饭,端铁饭碗的人明显多于其它城市,这种机制是官本位文化继续存在的土壤。因此,泉州人常常是“醒得早,起得晚,说得多,干的少,干成功的更少”。“泉州出政策,外地出典型。”出政策是政府的行为,与平民无涉,但泉州出不了典型,则不能不说是泉州人的问题了。只要回头看看近20年来我们所走过的路,就会发现,中央一个政策下来之后,外地人已经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但泉州人还在开会学习,学习开会,理解中央的精神。“述而不作”已经成为泉州在经济上走在其它省市前头的一块绊脚石,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提倡真抓实干,勇于实践。

四、封闭自大的围城情结

有人说泉州文化是多元文化,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数次入主中原,定鼎泉州,造成了多次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他们对泉州文化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在我们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如方言中的“胡同”、“旮旯”、“马虎”、“磨蹭”,饮食中的白水羊头、涮羊肉、烤全羊等等,都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文化的遗存。但是,如果仔细考察就会发现,游牧民族对泉州文化的改造多限于衣食住行这些表层文化,而在深层文化上,他们更多的是为汉族所同化。环境决定文化,游牧文化一旦脱离草原,失去自己的生存环境,就必然会被新居地的农业文化所替代,这一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说,老泉州本土文化的核心仍然是农耕文化。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心态上有很大不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北方游牧民族“不以败北为耻”。因为北方游牧民族本身就不喜定居,放牧牛羊也无法定居。如果与邻国开战,一旦败北,带上妻儿,赶上牛羊,一走了之,这对于他没有任何损失,最多就是提前换了牧场。因此游牧民族领地的观念比较淡薄。但中原的农耕民族就不同了,如果败北,他们就要背井离乡,不但失去了房屋,而且还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将一无所有。严酷的环境逼迫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战。对于这些不善战事的农耕民族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层层的围墙将自己包围起来。所以,中国的农业民族,特别是与强悍的游牧民族比邻的北方农业民族,很早就有了筑墙的习惯,大到万里长城,中到各城镇的城郭,小到各家各户的院墙。为保险起见,有时围墙还不止一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小农文化封闭保守的传统。

泉州是典型的城的世界。泉州的城墙之多,恐怕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明初建的泉州城有三重城墙,最里面一层是宫城,叫紫禁城,第二重是皇城,第三重是周长20公里(km)的京城。明嘉靖三十二年起又在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外加筑全长约14公里的外城。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这些坚固的城墙在阻挡敌人的同时,也阻碍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铸成了一种封闭的文化心态。作为权力中心,都城之内的文化确实具有着较高的品味,在众多的乡民面前,城里人无疑是文明的代表,这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造成了都城人盲目自大的心理,使他们养尊处优进而固步自封。而这种心理无形中又阻拒了来自远方的异域文明。泉州人之所以能成为泉州人,正是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中国最大的围城里。

如今,泉州城的城墙已经拆得差不多了,我们在为之惋惜的同时,不禁要问:我们应该拆除的到底是什么?泉州人心中的城墙是否依然存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泉州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南方沿海城市相比,在接受外来文化及新生物事方面,仍显迟钝。习惯上,人们称上海为“滩”,它象征着开放性的海洋文化;称广州为“市”它象征着活跃的商业文化;而称泉州为“城”,它是否还代表着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保守的都城文明?!也许称呼的不同,无意中真的道出了这三座城市之间不同的文化品格。2000年泉州申奥的口号是“开放的泉州迎奥运”。我们希望古老的泉州文化能够乘着申奥的东风,敞开她博大的胸怀,走进新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