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旅游最大的亮点突出在哪些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花汀古庄程益民董事长原创的乡村旅游游居概念,让乡村旅游从观光式旅游过度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这种产业化,多元化的新模式,不但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还唤醒了原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以往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二、乡村旅游发展怎么样,有什么可以突出的亮点吗?
政策频发促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
从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开始,我国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扶持政策频发。2017、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等项目。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交通、信息、邮政等公共服务设施。
2020年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从原有的重旅游转换为重农业,2020年中央一号文指出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
建立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2020年7月9号,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到2025年,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注:[ ]为累计增加数。
针对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也奠定了未来五年的发展基础,即聚焦重点区域、注重品质提升、打造精品工程和提升服务。
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下文简称“数字农业规划”)的通知,在数字农业规划中,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政策主要有四大方向。一是“农业旅游互联网+”,创新发展共享农业、云农场等网络经营模式;二是“智慧休闲农业平台”,完善休闲农业数字地图,引导乡村旅游示范县、美丽休闲乡村(渔村、农庄)等开展在线经营,推广大众参与式评价、数字创意漫游、沉浸式体验等经营新模式;三是“农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鼓励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全面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四是“农民就业数字化”,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中心,开展农产品、农村工艺品、乡村旅游、民宿餐饮等在线展示和交易撮合,实时采集发布和精准推送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信息。
2020年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的通知,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一是建设休闲农业重点县;二是培育休闲旅游精品;三是推介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