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桂林导游“殴打新疆女游客” 国家旅游局重罚是什么情况?
针对3月8日,媒体曝光两名游客在桂林被导游蛮横对待的一事,国家旅游局第一时间责成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桂林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调查,依法依规严厉查处涉案导游、旅行社和购物店
具体如下:
3月9日,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与桂林市旅游、公安、工商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迅速展开调查工作目前,调查组已认定网上曝料情况基本属实,根据《旅游法》、《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决定对涉事导游秦海燕吊销导游证,列入旅游失信黑名单的处罚;同时,对涉事桂林市天天游国际旅游有限公司作出吊销旅游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处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以二万元罚款,同时责成其向游客赔礼道歉;对涉事购物店玉玺翠玉轩、竹大纤博物馆做出责令停业整顿六个月的处罚,并进一步调查其涉嫌违法违规的其他行为。
国家旅游局要求广西旅游部门要以此次事件为教训,结合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的旅游市场综合整治春季行动,举一反三,全面深入排查旅游重点地区市场监管的薄弱环节,补齐旅游市场监管机制的短板,严厉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净化旅游消费环境。要求桂林市作为旅游重点地区必须牢固树立从严治旅的理念,不断强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珍惜和呵护来之不易的旅游品牌,不能让害群之马毁了旅游的整体形象。
二、桂林导游强制游客消费为什么如此猖狂?
要我说导游敢这么猖狂,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旅客惯得。不是说这位与导游动手的旅客,而是我们广大太过听话的旅客,被强制购物了还安慰自己来了买点纪念品也正常,被宰了不吭声还自认倒霉。这完全纵容了那些利欲熏心的旅行社和当地商场,加上有关部门反应迟钝,说不定还与他们勾勾搭搭,所以这种现象如此猖獗就不难理解了。
早年出去旅游,我跟爸妈也经历过强制购物的事情,导游把我们带到商场美其名曰让我们选购纪念品,我们随便几块塑料制的小玩意儿,价格不高。导游让我们再回去买点,我们居然真的回去买了点。回家后回想起来我们是真的天真啊,还以为导游是看着便宜为我们好呢,放到现在来看也只是温柔些的强制购物罢了。
当时我们旅行团二三十个人估计都买了吧,有多有少,很多人都是被二次劝说后再回头买的。我们那时候不知道反抗,也没有意识反抗,游客的心理与十几年前也没什么不同,无论是到桂林还是什么地方,只要有人一强制,那很多人就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买了就走。但是随着导游们把价格抬得越来越高,才终于有“穷人”买不起而忍不了了。
有关部门呢,即使是子啊清廉高效的部门,面对已经习成产业链的强卖市场,也是有心无力,只要旅客不报案,谁知道这个旅行社是不是存在强制购物,只能不断出规章条例,提高处罚力度,但是于事无补,要想彻底逆转这个趋势,可是要把这个巨大的产业连根拔起呢。根在哪,我认为就是旅客们薄弱的维权意识和懦弱心理了。
三、游客曝光桂林女导游发飙:“下车,1小时必须花2万!”对此,你怎么看?
这种强制性消费搁谁身上都不舒服,去 旅游 到购物点无可厚非,但不能强买强卖,由游客自愿,但是从另一角度是不是也反映了 旅游 从业人员的不易?难道她不知道此举的后果吗?轻则罚款,重则丢饭碗,敢冒险这么做是不是也值得深思。
已经看到这条消息了,评论的气氛几乎是一边倒。实际我们每个人都冷静下来,细想一下,其结论会有不同,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导游要求强行购物的类似事情不是第一次了。不仅在大陆,而且在大陆以外的其它地区或是出国 旅游 ,都曾发生过类似事件。导游强行要求购物有他的理由和 旅游 前的条款约定,只是我们在 旅游 前没有看懂其条款规定或是无视而已。有的旅行社或 旅游 目的地,在预订旅行项目中就有旅行购物的项目规定,每人必须达到购物标准。 这种旅行方式,并不是纯粹的旅行,而是一种连购物带旅行的 旅游 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带旅客去购物,一旦参加了这种类似的旅行团队,不购物是不可能的。再就是导游要求旅客购物一方面是增加所在旅行所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导游个人的收入,他可以从中得到购物的回扣,作为报酬。所以说,我们在报跟团 旅游 时,一定要了解清楚,带不带购物,购物消费费用限定在多少钱,如果不提前打听,或无视其约定,上去了不购物就走不了。因为人家有事先约定,你上去就是默认。当然,这个导游的方式被曝光,她的麻烦也就大了。
要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我们作为 旅游 者,我是这样做的。对能够接受的旅行购物,我会考虑参加,比如上次去北京一个旅行社,报名是就对我说要购买一个玉石,无论大小。我就参加了,到了一个玉石店,我请了一个貔貅,花了不到300块钱,正是我没有参团就想买的物件。凡是我承受不起的购物标准,我不报名参加。再就是,现在实行夕阳红专列 旅游 ,从不要求购物,我经常参加。另一个就是自驾游,不与购物旅行参和,事情也轮不到我头上。
这种导游强迫游客买东西的行为,己经看到过多次报导,国家有关部门虽然禁止这种行为,但屡禁不止。
为什么会这样呢?旅行社为了盈利,利用人们爱占便宜的心态,零付费或低价付费的 旅游 吸引游客。而实际旅行社和导游都要挣钱的,就是让游客消费,在商家拿到反点。
商家这种情形有欺骗性,相关监管部门都应负起监管职责,对旅行社和导游进行处罚。
游客也应理性分晰,低于成本价的 旅游 是否可信。克服占便宜的心态。
作为一个 旅游 从业者想出来说句话,中国的 旅游 行业真的很不规范,乱象丛生,而导游作为一线人员,首当其冲是被责怪的那个,但是, 旅游 公司没有责任吗?游客没有责任吗?监管部门没有责任吗?如果导游有底薪以及五险一金,如果低价团被彻底取缔,谁愿意去做这个恶人? 这段话并不是在洗白导游,而是内心想要一个良好的 旅游 环境,让人们出门 旅游 可以玩得放心开心,而导游也不用这么心累。
作为长期接触 旅游 业,自己也做过接待和作为游客到其他地方 旅游 。这样的的行为有违道德和消费者的合法知情权。首先旅行社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违规所在,游客曝光视频是出于对 社会 的责任。希望有关部门加强 旅游 业法律法规的建设。以及广大游客朋友有监督的权利。大家应该为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挺身而出……
低价团+强迫购物,这是中国 旅游 业的毒瘤,反复曝光但屡禁不止。表层的现象问题不参与谈论,引发的深层思考与大家分享:
1、“导游问题”仅是表象,金钱业绩导向值得深思。
每次有强迫购物、辱骂游客发生时,全体网民(也包括我)几乎枪口一致地指向当事导游,紧随其后就是主管部门一套成型的“解决方案”:停职、罚款或吊销资格。深层次的原因我们考虑过吗?
导游曾经是与空姐一个层次的黄金职业,收入高、看遍祖国风景。事实是这已经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景点、文化随手拈来侃侃而谈,看似博学多金的导游生活中也是普通人,收入下降、服务难度加大、业绩压力大等诸多因素导致了情绪积累,遇到工作不顺必然炸锅。一切低薪高质服务都是耍流氓, 旅游 业可不可以借鉴餐饮业“海底捞”?金钱至上的业绩考核能不能变成服务至上的水准考核?这是一个问题。
2、 社会 老龄化已经来临, 旅游 业明显没有准备好。
任何 旅游 项目都有其针对的人群,亲子游面对宝妈宝贝,相亲游面对青年群体,游学团面对企业团体,自驾、5A、出国游大多针对家庭。明显,“夕阳游”的相关产品(如专列、夕阳团等)虽有所呈现,但“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准亟待提升。
父母辈为代表的老年团体不是不舍得花钱,但花钱的方向与购物团想要的方向偏差很大,购物团多推玉石、文玩等价格不透明的产品,里面是否暴利无需多言,而老年团队更愿意购买与 健康 有关的、地方特色的、性价比较高的产品。这个供需错位导致了强迫消费的多次发生。
3、旅行社盈利模式单一,“跨界整合”沦为空谈。
互联网改变了消费形态,跨界打劫频繁发生,产业联动、业态互补成为现在商业的主流。而旅行社的盈利模式呢?豪不夸张地说,国内的旅行社,团费+票务回馈+购物提成简单粗暴的三板斧,2、30年几乎没变过。
在房地产如火如荼的时代里,旅行社参与 旅游 地产销售且称之为“跨界整合”,老年团疯抢全国各地 旅游 房产,可惜这种挣快钱的心态终究经不起市场检验,当市场退烧时旅行社再次陷入了迷茫。为老年群体提供对位的服务真就那么难?答案是否定的,无非是整个行业在选择“快钱”与“慢钱”时的短浅目光长短而已。
在经济尴尬的局面下, 旅游 业总量持续上涨,但人均消费却不如人意,各行各业都迎来了最艰苦的时刻, 旅游 业亦然,但逆境更利于思考,期待我们老年时能有舒心、消费自然的老年团。
学识浅薄,仅作抛砖引玉之谈!欢迎讨论勘正。
(图片为自己旅途拍摄)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可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我也不是从业人员,只是喜欢 旅游 ,对于这个事件由于刚刚发生,我们也不好过多的评判,我就讲一讲自己的一点感悟吧,仅供参考。
第一从旅行社和导游的角度讲,由于 社会 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 旅游 的需求空前高涨, 旅游 行业应运而生,行业竞争激烈,旅行社和导游严重的供过于求,有时候一条街能找到10几家旅行社,这样势必会导致恶性竞争,再加上本身行业的自律性差,导游从业人员底薪偏低,需从旅客的消费中提成,我们都知道 旅游 景点、商户和 旅游 从业人员他们的服务对象通常是一次性的,很难自觉维护回头客的意识,所以说“零负团“的现象可能就出现了,这样一来他们的出团成本费就高了,等于旅行社还要倒贴钱给 旅游 者,有时候导游还要垫付一部分费用,这样一来怎么办呢,导游要有收入,旅行社要有利润,就有可能带领游客强迫购物,设置收费项目,抽取回扣,保证利润,作为 旅游 企业,要严格遵守《 旅游 法》,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抵制“零负团”。
从游客的角度讲,有时候有一种贪图便宜的心理,哪里有低价团就到哪里去,对于 旅游 行程、购物、住宿、餐饮一知半解,明明知道报这个团有风险还要去参加,最后收获了不好的 旅游 经历,所以说尽量避免低价团和负价团,多了解行程和各方面信息,签订 旅游 合同,到正规场所消费购物,要规避 旅游 旺季,因为旺季出现低价团的机会挺多的,最后如果游客遭遇强制消费时,尽量避免正面冲突,收集相关证据,依法主动维权。
从 旅游 及相关职能部门角度讲,自身工作要做牢做实,多倾听群众对于 旅游 服务的建议;要提高监管力度,加大对强制交易和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开通便捷的投诉绿色通道。
最后结合到本次事件,具体操作者是导游,还涉及到购物等各方面,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开展工作,当事人是导游,但 旅游 管理者需共同反思。
我的看法:
1#作为服务行业:应该避免强制消费,这个景点的口碑不好,容易进入恶性循环。
2#注意沟通方式:可以引导消费,而非强制消费,现在已经是体验经济了。
3#导游应该提升行业进入门槛和个人修为,如何在客户和利益等方面做到平衡或者好的选择。而不是粗暴的原始的营销方式。
4#从行业发展的角度: 旅游 业特别是跟团旅行,要避免签低价团。
当然这个很难,利益链里很多的利益体,有些难协调。 但至少要明示低价团中的购物行程等。
这种情况应该严厉禁止,就是因为有这种旅行团的存在,导致很多人对旅行报团很反感,把 旅游 行业搞得乌烟瘴气。本来旅行团就是为了方便你我他,结果反倒没玩到还倒贴不少钱,整个人心情都不好。之前我有报团去杭州千岛湖、宋城玩过,虽然旅途中有购物情况,但是并没有强制,而且大部分时间安排的很合理,都在景点玩乐,也没有说专门的商场购物,都是和 旅游 景点在一起,所以如果报的是正常的 旅游 团一般都不会出现上面提到的情况,强制消费,啥啥啥的。关于桂林女导游时间我也看过不少相关报道,其实就是别人公司在报团的时候选择的就是一个相当于免费的 旅游 团,只是送了一个价值多少钱的礼包之类的,天上怎么可能掉馅饼呢,正常人的思维想想就知道,里面有鬼啊,还如此热衷踊跃报名,真是呵呵了!通过正规渠道报名 旅游 ,对自己的安全也是个保障,不要随便贪小便宜,一分钱一分货!
之前也听诊室的一个小姑娘说过类似这样的问题,她说她上大学的时候,去一个超市打工,那段时间正值暑假,所以来购物的还挺多的,但是来购物的人大部分都是跟着导游来的,附近的人基本上不怎么来这个超市。她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当然是不清楚了,我问她为啥呀?超市不就是卖东西的吗?附近的人不在近的地方买,反倒要去远的地方买吗?
她说,那是因为这家超市的东西太贵了,而且这家超市基本上只招待那些 旅游 团,他们一般和旅行社或者导游都有合作,所以导游会带游客们来这买东西。好多游客来这边 旅游 ,人生地不熟的,大多都很相信导游,觉得跟着导游走会没错,而且好多游客一买买好多。她说,不知道那些游客有没有嫌这家超市的东西贵,反正她觉得挺贵的,导游能从中赚不少。
当然这样的情况会有很多,但是最起码小姑娘说的这个没有强制买多少钱的东西,导游把你带了来,买不买还是随你自己。而问题中的导游就不一样了,必须得花2万,这种强制性的让游客购买,肯定会引起群愤,也该受到一定的惩罚,不能让这种现象肆意增生。
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去 旅游 的时候,遇到一些海鲜超市,也一定要多留个心。这个也是诊室的这个小姑娘给我说的,她说,她在另一家专门卖海鲜的超市打工的时候,发现老板让游客品尝的大部分都是比较好的贵一点的海鲜,但是旁边会放一些低价位的或者没有那么好的海鲜,在给顾客用袋子装的时候两样都会掺杂,好的可能还会少一点。有些海鲜当日卖不完,再放新的海鲜的时候,他们会把前一天的海鲜放在靠上的位置。这样的事情可能大家都知道,以后买东西的时候多注意些可能会少吃点亏。
四、1小时强制消费20000元,桂林导游此嚣张至极,游客该如何应对?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出去旅游了,节假日出去旅游能够很好的放松心情。但是旅游的时候也容易碰到一些黑导游,比如说桂林的黑导游特别嚣张,强制别人一小时消费2万元,遇到这样的导游游客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1.跟几个朋友商量好,大家一起抵制强制消费。
都说法不责众,人多力量大,如果车里面所有人都强制消费了,只有一个人不想强制消费,那么这个人的力量是很弱小的,很容易也会被强制消费。但是如果这个时候跟周围的一些朋友商量好,大家一起抵制强制消费,导游也会有所顾忌。其他的人看到有人起来抵制了,也会慢慢的进行响应。但是一定要注意具体情况,免得起不必要的冲突。
2.事先说好旅游的过程中都有哪些业务。
我们可以事先跟导游或者公司相关人员说好,询问清楚在旅游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事情,会不会另外交费或者强制消费,他们公司关于旅游游客的还有哪些业务,这样也可以起到事先预防的作用。
3.向有关部门提出调解或仲裁。
我们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旅游投诉受理机构进行投诉,让有关部门来处理导游。除此之外也可以去法院告他们公司,但是告公司要到最后没有办法的时候再用,因为流程比较繁琐,一般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总而言之,遇到这样的事情想办法让更多朋友一起帮忙,向有关部门提出仲裁,都是比较好的应对方式。
五、桂林一“嚣张”导游要求游客1小时花两万?官方:基本属实, 你怎么看?
不是导游嚣张,而是监管的缺失,导游门槛的太低,才常常出现这种,本不应该出现的事情发生!
出门 旅游 ,本来是带着美好的心情,去外边看看美丽的风景,并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但是,是个 旅游 者,就怕遇上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黑导游,而往往 旅游 者遇上后,多数还的选择息事宁人,原因是, 旅游 者多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就是想不息事宁人,也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眼前的困境,在说,都是些老人妇女,打又打不过导游,骂吧还嘴巴跟不上趟数,另外还气大伤身,弄不好气死在 旅游 的异地,这样想想,何苦来着。
正因为是导游和 旅游 公司,抓住了 旅游 者的特点,才使的他们胆大妄为,狗胆包天,那是他们什么亊情也敢干,并且,向这样的例子,全国各地的 旅游 景点,并不少见,而多数出亊后,监管部门还不极极拿出有效的办法和处理方式,就是最后的处理结果,也是绝对的不尽人意,草草收场,而这些收场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是既怕坏了当地的 旅游 名声,又怕上面责怪,还因监管者与 旅游 公司,有着扯不尽,理还乱的各种复杂关系,最后才草草收场的!
说实在的,就这种乱象,是个人心里就十分清楚是怎么回亊,问题是偏偏有些人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真要是下定决心,去那里 旅游 ,也决不去这些黑景点 旅游 ,到时,我到看看他们还想宰谁杀谁!
旅行社,导游,司机,是3个部分,独立分开,又有联系的。司机的跑一天的收入是固定的,旅行社算费用接团,导游自负盈亏。
游戏 规则不改变,难破局。低价团就好比,明知道是假货,还要去买,最后抱怨自己买到假货一样的感觉。占便宜的心态去,被坑是大概率事件。
有条件可以自己自助游,一家人就租个GL8商务车一天900,全程接送,另外司机也可以帮拿门票的,这样司机有钱赚了,服务也会好很多。另外,还可以主动让他带去当地有特色的餐馆去吃饭。司机也不会带去高消费的地方,商量着来就好了。这样下来心情,行程都会不错。
我刚这样在桂林陪完几波来 旅游 的朋友。
想喝本地三花酒,就去象鼻山正门那个三花酒展示馆,里面散装洞藏大缸装的,有10年,20年的,20年的200多一斤,10年的100多一斤。试喝,试好了再买,正宗也少交学费。
每次看到这种情况,真的觉得很无奈。
每次的断章取义,让人觉得游客真的就是被待宰的羔羊。
为什么不写清楚呢?加上报低价团被强制消费2万很难吗。
正常价位团20-30人。超过35简直就是超级火爆团了。
这个一下就走55人什么性质的团?
能不能客观的看待这件事情呢。
报低价团的时候,前端销售真的就和没和你确认自费的项目吗?
真的,都是心知肚明的。
为什么还去?
作为一个接触 旅游 行业多年之久的我,还是想不明白。
去过很多地方,大大小小的景点,觉得去桂林最坑。不管在哪个景区溜达,人家看你就像行走的人民币一样,追着你问:要不要xxx的票,很便宜的。问她们哪里来的票,是导游吗?她们说,我们是本地人,能有优惠。一路能碰到这样的五六个。桂林的景色没有传说中吹嘘的那么好,可能期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有很多坑。
旅游 主管部门只需做两件事:1.通过网络公开各景区的物价核准的门票价格,餐馆的餐标价格,宾馆的正常房价,车船正常计价,旅行社导游应得的服务费,让全国各地游客知道在桂林玩几天住几晚去几个景点的正常费用。2.但凡参加低价游的,但凡接到投诉,经查实,整个消费总额不高于正常消费水平的,不予受理和处罚,并对参加低价游游客进行诚信教育。高于消费总额的,属于自愿行为的,不予处罚。属于强迫消费的,对导游和旅行社予以处罚。
昨天刚到桂林,看了这个新闻赶紧跑了,因为石丽不允许我一个小时花两万块
接黑恶势力,黑 社会 追究刑事责任吧。
君子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既然官方发话了:基本属实。就别让老百姓发表看法了,看官方处理吧
通知公司直接除名,游客是来 旅游 玩,不是来风景区购物的
听声音多好的桂林姑娘,她一人能干这事?她后面都有啥?很有脑补空间啊!一部 旅游 大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