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条街的前世今生

据新华社深圳5月19日电

在深圳与香港相连的陆路边境,一条经历过喧嚣繁华又陷入沉寂的老街,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热潮中再度起航,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中英街,这个曾经的“勘界线”、曾经的“购物天堂”,在时代的大潮中几度兴衰起伏,见证着民族百年命运,见证着波澜壮阔对外开放历程。

“一街两制”:成就“购物天堂”

从深圳市盐田区的沙头角进入中英街街口,一家香港店铺门口立着印有“中英街”字样的黑白路牌,路牌下的方形界碑边缘已被磨平棱角,依稀可以认出“中英地界”的字样。

界碑现在是中英街最具人气的景点。1899年3月,清政府与英国勘定新界北部边界,沙头角被分为“华界”与“英界”两部分。由于两边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慢慢有了这条沿“中英分界线”形成的中英街,长约250米、宽三四米。

作为土生土长的村民,生于1946年的沙锦涛记得,小时候的中英街内地一侧是人口稀少的小村庄,村民大多以务农、打鱼为生,而香港一侧有很多店铺,商业繁华。

当时,中英街有一家国营商店,沙锦涛中学毕业之后成为这家商店的营业员。因为这段“经商”的经历,他在改革开放之初,被选派到沙头角镇新成立的“企业办”,从事招商引资工作。

发展经济成了沙头角的中心工作。引进外资、开设工厂、发展商业……描述这段发展历程的时候,沙锦涛的骄傲溢于言表。“沙头角在全国率先举起商贸业改革的大旗,使得中英街成了当时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他说。

上世纪80年代,中英街以毗邻香港的特殊位置和免税的优势成为“购物天堂”。面积仅0.17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高峰时期一天内涌入游客超过10万人次。

兴衰沉浮:见证对外开放发展历程

如今的中英街已然是一个 历史 文化街区。历经百年的界碑、弘扬爱国主义的警示钟、陈列着深港交流老物件的博物馆、具有客家特色的鱼灯舞,都成了中英街新“名片”。

2003年7月,国务院开放内地居民赴香港 旅游 “自由行”,内地消费者可以体验真正意义的“购物天堂”。中英街客流持续走低,从最高峰时期的日均10万人次锐减到不足万人。 2005年,沙锦涛迎来新工作———担任中英街社区居委会主任。当时,他每天为“打假”而焦虑。由于客流减少,一些商户为了维持利润,就动起了歪脑筋,中英街一度成为假货的“代名词”。

在沙锦涛看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英街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中英街的窗口功能就逐渐失去了,衰退不可避免。 “现在只要有一部手机在手,什么东西买不到?哪用专门来中英街?”沙锦涛说。

“潮”城崛起:汇入大湾区建设新“潮”

如今,年过7旬的沙锦涛依然忙碌,他的新身份是香港盐田同乡联谊总会会长。

联谊总会成立4年多来,已经发展了4000多名会员。让会员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员交流的“粘合剂”,是沙锦涛的愿望。他希望,为中英街和沙头角地区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带动下,沙头角又“热”了起来,呈现出新一轮崛起的姿态,被赋予了新的定位———深港国际 旅游 消费合作区。这是深圳市2019年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

深圳市盐田区区长杨军介绍,沙头角深港国际 旅游 消费合作区将围绕“ 旅游 +消费”主体功能,打造集跨境 旅游 合作区、国际商贸消费先行地、深港先行先试承载平台、大湾区深度合作示范区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区域发展范例。

“沙头角曾经在深圳乃至全国来说都是很‘潮’的,现在要跟上大湾区建设的新‘潮’,再次大展拳脚。”沙锦涛说。

数据显示,2018年,沙头角所在的盐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2.76亿元,同比增长7.1%。以生命 健康 、人工智能、金融、高端航运服务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第三产业比重近86%。

“我们将把握发展大势、抓住 历史 机遇,努力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蓝图在这里变成现实。”盐田区委书记陈清说。

二、深圳2021改革工作路线图出炉,都有哪些新规划?

2月20日召开的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1年工作要点》。

《工作要点》提出,今年深圳的主要改革任务分为“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和“综合改革试点任务”两部分。

一是实施战略战役性改革。包括推动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构建重大战略平台改革推进新机制、打造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推动实施经济特区立法变通等项目。

二是推动重大战略平台改革。包括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体制机制改革、开展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机制改革、创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科技体制机制等项目。

三是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开展“科创中国”改革试点、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新模式、实施产业园区直供电改革试点、深化党政机关内部办事服务“一次了”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改革、探索深港口岸经济带体制机制创新、开展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改革、探索九龙山数字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等项目。

四是深化民主法治领域改革。包括开展立法协商机制创新、创建法治中国示范城市、深化环境资源案件专业化审判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等项目。

五是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包括开展报业集团、广电集团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机制等项目。

六是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包括创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开展互联网电子处方试点、深化住房供应和保障制度改革、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改革等项目。

七是深化生态领域改革。包括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改革、探索建立海洋碳汇核算地方标准、打造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创新智慧水务建设体制机制等项目。

八是深化党建领域改革。包括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开展“知事识人、序事辨材”选人用人改革、构建模范机关创建新机制等项目。

三、中英街什么样人不能进

没有前往边境特别管理区通行证的人不能进入中英街。

中英街,背靠梧桐山,南临大鹏湾,长约250米,宽约3—4米,深圳香港各占一半,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边商店林立,深圳一侧有临街商铺136间,香港一侧68间。

有来自五大洲的产品,品种齐全。因到特区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办理一张前往边境特别管理区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因此没有前往边境特别管理区通行证的人不能进入中英街。

建筑特色与文化:

中英街,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成,原名鹭鹚径,与香港一街相处,有“一街两制”的历史景观和文化风情。中英街定位为商贸旅游区,计划打造成历史氛围浓厚、爱国主义教育特征鲜明、商贸旅游的历史文化名街。

中英街计划打造一界一墟一巷七街。一界即深港边界,一墟即东和墟记忆街区,一巷即沙栏吓村特色客家窄巷,七街即穿插在东侧老建筑中的七条老街。

自清代以来,沙头角一带的居民基本上以客家人为主,他们居住在此已有300多年历史,当地民众定居以后,为追忆先祖迁徙跋涉之苦,使得所建的客家宗祠成为祭祀的宗亲议会、聚会的重要场所。

而海上捕捞作业,自然条件变化莫测,危及生命财产安全。故沙头角原居民修建有天后宫和吴氏宗祠,这两处建筑是当地民风民俗的重要历史遗存。

中英街,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沙头角的核心区,不仅有中英街界碑、吴氏宗祠、天后宫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鱼灯舞、客家山歌、天后宝诞等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中英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