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他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与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经济的发展最高境界乃是与文化的交融。不论是人文景观的游览,还是自然景观的亲近,都离不开文化的存在。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文化的本质又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它天然地融合和体现于旅游全过程。文化不是游离存在的,它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中,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旅游作为当今世界最广泛、最大众的交流方式,必然是展示文化、传播文化、推动文化的重要载体。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从一定意义上说,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是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旅游是实现文化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途径。
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而旅游文化的载体信息是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只有文化介入并参与到旅游组织规划和具体活动中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所以,旅游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整个旅游业乃至全行业经济的迅猛发展。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旅游最大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审美情趣和精神享受。作为一个综合性,高品质的旅游文化活动,它的文化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
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核心,发展旅游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多种旅游资源,而是要确定他们的素质是文化。随着文化内涵和旅游将是无穷的魅力故事细节。中国有句俗话:“山不高,但不朽的名字,水不深,有龙则灵说:”文化是拥抱,自然与文化的升华,以使自然的生机和灵气。从产业的发展,现代旅游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第一资源,任何旅游景点和有竞争力的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方文化的魅力。
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者神往的是各民族、各地区独特的文化,它决定了文化传承的选择性和可能性。旅游可以推动的各种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广泛交流,利用不可复制的多样性资源,文化跟着旅游走,旅游开发到哪里文化跟进到哪里;文化产品可以转变为商品,打造成为旅游的品牌和亮点。只有把文化和旅游完全结合好了,才能让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旅游业已进入一个大发展的重大调整时期,旅游和文化表现出了一体化的深入,共生的共同发展趋势。旅游品牌和文化品牌有机结合,已日益成为推动力量,以吸引市民旅游,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的有机结合,已日益成为扩大旅游市场的重要动力;旅游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越来越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支点;的有机结合,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成为越来越多地提高经济效益,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来源。可以说,对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把旅游业的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提升文化与旅游的关联度、融合度。努力构建旅游与文化共融共生的平台,用文化支撑旅游、包装旅游、指导旅游、统领旅游,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在度假、休闲、康体类等旅游产品上下功夫,提高旅游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用旅游承载文化、展示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提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实现文化的价值。将文化气息渗透于旅游的各个环节、各个链条,多方面激发和吸引游客的兴趣,赢得游客的认同感,以此增强文化旅游的亲和力、生命力和吸引力。
从文化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文化孕育着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包涵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都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从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关系看,大好河山孕育文化,文化辉映大好河山,二者相得益彰。此外,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叠加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二、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从旅游的本性看,旅游活动本身就是旅游者文明素质提高的过程。饱览自然风光、领略异域文化,对于每一位游客都应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过程。但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囊中羞涩到出手阔绰的我国游客更多地停留在物质追求、感官满足上,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实际上,旅游的真谛不只是体现在到异地留下了足迹、拍下了多少张照片,而是体现在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升华上。这些年来,旅游企业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往往重商轻情,许多旅游景点商业符号多于文化符号;旅行社的行程安排购物点多于游览点……这些违背旅游本性的行为值得深思。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景区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三、地理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有哪些影响?
1.对旅游消费者感知的影响
文化背景的不同会使旅游消费者对旅游对象的感觉和知觉出现差异。例如,受儒家、道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游客在游览自然景观时更容易“寄情于山水”,将自然景观人格化;而西方游客外倾性的性格使得他们在面对自然景观时,更容易用探索的眼光来审视事物,并通过全身心投入刺激、激烈的旅游活动来寻求自然景观的形式美和现实美。
2.对旅游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影响
文化背景的差异会使旅游消费者形成不同的消费习惯。例如,中华民族在消费性格上重积蓄、重计划,在消费上重实际、重耐用;在审美情趣上喜欢比较含蓄、柔和的色调,追求庄重大方,要在朴素中显出典雅;在社交上,习惯于保持低调,和别人保持一致,不愿独处、离群,求同心理较强,旅游消费容易受群体影响,形成从众消费效应。而西方人习惯于推理分析,消费上强调个人权利与价值,乐于保持自己独立的形象,优先考虑自己的意见。
3.对旅游消费者情绪情感的影响
文化背景的差异使旅游消费者在面对旅游对象时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情感。例如,西方旅游者对“13”“星期五”这些字眼比较忌讳,如果在旅游活动中出现类似字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又如,中国旅游消费者喜欢数字“6”“8”,暗含“顺利”“发财”之意,在旅游活动中如出现上述数字,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消费者带来愉悦的情绪情感。
4.对旅游消费者态度的影响
态度是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的心理倾向。例如,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消费者对异域饮食文化的认知往往会出现差异,从而导致对异域饮食的不同态度。又如,马来西亚航空MH370事件后,中国游客赴马来西亚旅行意愿大幅下降,体现了旅游者处在基本生命安全必须得到有效保障的社会规范认知中。
四、如何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扩大文化消费,应当将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增长点,积极推动文化与旅.116 .游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实现文化消费的倍增。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对一个地域来说, 游客带来了增量消费,游客的消费又对本地居民消费产生示范,催发带动了 本地居民的文化消费。将文化融人旅游,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既拉 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旅游注入了原动力。目前,文化和旅游相结合而大 发展也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国务院先后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和《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 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分属不同领域的产业联系到 了一起。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对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也都高度重视,文化部 去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文化旅游业列人文化产 业的十大发展重点,还联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 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发展文化旅游,就是要将文化看作旅游发展中的关键要素、旅游活动的 主要内容。只有将文化介入到旅游之中,才能摆脱单纯的旅行活动而成为真 正意义上的旅游。当地居民对文化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他们以合作的态度参与文化旅游发展能够有效地保护当地特色文化,促进当 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文物是一个时代文化特征的典型代表,是文化旅游的核 心之一。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等主要机构必须积极融入文化旅游开 发之中,与国内外的旅游部门联合,利用文物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通过 发展旅游促进文物保护,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获取广泛的社 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要从旅游的市场需求出发,开发出真正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 要与现代新兴旅游市场结合,深化和拓展旅游,通过发展会议、商务会展、 自驾车、企业团队文化建设等旅游项目,推动旅游发展,使教育与休闲有机 地结合起来。发展旅游消费,不能单纯依靠门票收人,更主要的是要开发其 他相关消费。市场创新与开发,要重点处理好“旅游市场”与“公益教育” 之间的关系。既要控制门票价格,保证公益性质,又要留有余地和空间。除 此之外,更要注重从文化联系的角度诠释文物资源与文化旅游线路中其他文 化资源的关系,提升旅游线路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旅游中文化的连贯性,满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1)社会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题、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等要素的总和。 (2)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最为广泛、最深刻的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往往影响着社会的各阶层和家庭,进而通过个人和心理因素包括文化、社会阶层、参考群体等影响消费者行为。 (3)由于社会文化因素对消费者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使在各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对商品的选择标准。 (4)社会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它决定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培养消费者的习惯。消费者的需求和动机,消费者购物的内容和方式都与其息息相关。 (5)社会文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思想等,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行为。
六、文化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意义
文化旅游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关介绍: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跨行业的朝阳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对经济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扩展资料
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这也是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给人一种超然的文化感受,这种文化感受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
旅游文学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数千年发展,成就斐然。古代旅游文学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一些相对稳定并不断延续的特征,我们称之为古代旅游文学创作的重要传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化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