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9佛山消费水平数据
佛山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佛山调查队
二○一○年三月二十四日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定不移落实中央、省应对危机的系列措施,积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按照“三促进一保持”要求,大力推进“两转型一再造”,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481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5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028.96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1689.99亿元,增长16.1%。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8.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21.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5.3%,金融业增长23.4%,房地产业增长27.7%,其他服务业增长9.8%。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0%、62.9%和35.1%。人均生产总值80579元,增长12.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6%。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1.4%,服务项目价格下降2.4%。分类别看,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1.4%,食品类上涨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3%,衣着类下降2.4%,交通及通信类下降2.5%,居住类下降6.9%。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7%。其中轻工业下降1.9%,重工业下降5.3%。
表一 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单位:%
指 标
价格指数
比上年涨跌幅度
居民消费价格
98.4
-1.6
食 品
100.1
0.1
其中:粮食
102.9
2.9
油脂
87.2
-12.8
肉禽及其制品
94.4
-5.6
鲜蛋
103.2
3.2
水产品
103.1
3.1
鲜菜
99.4
-0.6
烟酒及用品
101.6
1.6
衣 着
97.6
-2.4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8.7
-1.3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1.4
1.4
交通及通信
97.5
-2.5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8.7
-1.3
居 住
93.1
-6.9
城镇在岗职工54.36万人,增长0.3%。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78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8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4%。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8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8%。蔬菜种植面积61.58千公顷,增长6.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2.94千公顷,增长16.2%。
全年粮食产量9.75万吨,比上年增长2.6%;蔬菜产量141.13万吨,增长6.3%;水果产量5.76万吨,下降6.5%。
全年肉类总产量28.0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猪肉产量13.99万吨,增长3.6%;禽肉产量14.04万吨,增长4.9%。全年水产品产量54.91万吨,增长2.5%,其中塘鱼产量53.94万吨,增长2.9%。全年三鸟饲养量11662.51万只,增长3.9%;生猪饲养量为311.30万头,增长2.6%。
表二 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产 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万吨
9.75
2.6
其中:稻谷
万吨
6.93
4.1
蔬菜
万吨
141.13
6.3
水果
万吨
5.76
-6.5
肉类总产量
万吨
28.09
4.3
其中:猪肉
万吨
13.99
3.6
禽蛋产量
万吨
0.85
-2.2
水产品
万吨
54.91
2.5
其中:塘鱼
万吨
53.94
2.9
三鸟饲养量
万只
11662.51
3.9
生猪饲养量
万头
311.3
2.6
生猪年末存栏量
万头
113.16
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92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规模以上(下同)工业完成增加值2865.04亿元,增长14.0%。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56.64亿元,增长15.2%;集体企业32.26亿元,下降0.1%;股份制企业1468.95亿元,增长15.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023.03亿元,增长9.0%。民营企业1667.45亿元,增长14.1%。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1358.67亿元,增长13.7%;重工业1506.37亿元,增长16.1%。轻重工业的比例为1:1.11。
传统产业中纺织服装、化纤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9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0.8%;食品饮料业100.21亿元,增长14.5%;家具制造业63.47亿元,增长10.7%;建筑材料266.47亿元,增长6.8%;金属制品业219.64亿元,增长22.2%;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398.87亿元,增长4.2%;塑料制品153.55亿元,增长20.5%。
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2.23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20.92亿元,增长17.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15.09亿元,增长19.6%;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23.90亿元,下降23.7%。
先进制造业中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64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0%;钢材加工业75.03亿元,增长34.6%;石油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61.55亿元,增长15.3%。
表三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情况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产 量
比上年增长(%)
配混合饲料
万吨
360.11
-7.1
酱油
万吨
146.76
33.4
啤酒
万升
95566.00
36.7
软饮料
万吨
49.16
-7.8
布
亿米
8.37
-1.8
服装
亿件
4.57
0.9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63.89
-13.8
家具
万件
2251.89
-10.5
涂料(油漆)
万吨
54.02
14.1
塑料制品
万吨
209.83
8.5
墙地砖
亿平方米
12.16
-6.0
铝材
万吨
231.95
7.2
日用不锈钢制品
万吨
43.61
17.5
燃气灶具
万个
733.70
-9.8
燃气热水器
万个
758.07
26.7
电饭锅
万个
4423.19
-3.8
房间空调器
万台
1476.53
6.9
微波炉
万台
4179.08
8.0
家用洗衣机
万台
193.87
4.1
家用电冰箱
万台
543.13
29.8
电光源
亿只
17.35
-10.2
程控交换机
万线
7.66
32.2
电子元件
亿只
12.39
148.2
光学仪器
万台(个)
30.97
-21.2
照相机
万台
884.15
-46.3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82.60
13.1
2009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3.80%,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1.85%;资本保值增值率107.21%;资产负债率61.3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3.88次;成本费用利润率3.27%;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21.80万元/人年;产品销售率96.41%。
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3.79亿元,比上年下降0.3%;利税总额15.08亿元,下降3.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分城乡看,城镇投资720.54亿元,增长13.9%;农村投资750.02亿元,增长19.8%。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20亿元,增长635.3%;第二产业投资557.46亿元,增长11.7%,其中工业投资557.23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投资907.90亿元,增长19.6%。
表四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行 业
投资额
比上年增长
合 计
1470.56
16.8
农、林、牧、渔业
5.20
635.3
制造业
436.59
-3.0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20.63
148.0
# 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
60.76
102.0
建筑业
0.23
-0.7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125.38
156.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2.26
391.1
批发和零售业
29.65
3.6
住宿和餐饮业
25.00
35.0
房地产业
456.96
-7.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3.89
77.0
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
6.69
-7.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86.07
59.4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0.99
361.3
教育
22.51
36.5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
8.98
2.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19
154.7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4.34
38.2
全年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41.69亿元。其中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60.76亿元,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投资112.73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86.07亿元。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58.25亿元,比上年下降11.0%,其中商品房住宅投资262.60亿元,下降0.7%。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085.41万平方米,下降3.2%;其中商品住宅1735.97万平方米,下降6.7%。商品房竣工面积240.69万平方米,下降32.3%;商品房销售面积779.50万平方米,增长43.4%;商品房销售额487.23亿元,增长64.3%。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131.62万平方米,下降8.8%。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21041万人,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公路运输20972万人,增长11.6%;水路运输69万人,下降2.7%。完成旅客周转量67.50亿人公里,增长24.6%。其中公路运输66.56亿人公里,增长24.9%;水路运输0.84亿人公里,下降3.3%。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17802万吨,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公路运输13162万吨,增长26.5%;水路运输4487万吨,下降4.8%。完成货物周转量168.25亿吨公里,增长7.1%。其中公路运输94.77亿吨公里,增长11.9%;水路运输73.18亿吨公里,增长1.6%。
全年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099万吨,比上年下降1.1%。其中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803万吨,增长10.7%。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76.12万辆,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私人汽车65.11万辆,增长18.0%。民用轿车保有量39.95万辆,增长21.5%。其中私人轿车37.21万辆,增长22.4%。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6.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6.66亿元,增长13.9%;电信业务总量289.78亿元,增长11.2%。年末本地电话用户269.46万户,减少32.7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44.31万户,增加57.37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111.65万户,增加31.25万户。
全年接待旅游者人数26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3%。在旅游人数中,接待过夜旅游者835.90万人次,增长4.2%。其中外国人15.70万人次,下降7.7%;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82.64万人次,增长1.9%。全年旅游总收入204.86亿元,增长10.1%。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9.05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44.14亿元,增长21.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84.91亿元,增长20.5%。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132.69亿元,增长22.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96.36亿元,增长18.9%。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0.5%,肉禽蛋类下降13.5%,汽车类增长28.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7.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5.6%,中西药品类增长42.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1.2%,日用品类增长12.8%,通讯器材类增长27.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64.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0.4%。
七、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383.3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2%。其中出口245.78亿美元,下降15.1%;进口137.62亿美元,增长3.8%。实现顺差108.1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8.94亿美元。
分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总值128.8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4%;加工贸易出口总值116.02亿美元,下降13.5%。分出口企业性质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48.95亿美元,下降15.9%;内资企业出口96.83亿美元,下降13.9%。分出口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157.15亿美元,下降16.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6.49亿美元,下降15.3%。分出口市场看,对香港市场出口44.98亿美元,下降24.3%;对美国市场出口43.03亿美元,下降0.4%;对欧盟市场出口45.70亿美元,下降17.9%;对东盟市场出口19.96亿美元,下降5.5%。
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62个,合同外资金额10.1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30.8%和55.3%;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8.74亿美元,增长3.7%,其中制造业占49.2%,房地产业占40.4%,批发和零售业占4.0%,建筑业占3.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1.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0.5%。
表五 2009年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万美元;%
行业名称
合同外资
金额
比上年
增长
实际使用
金额
比上年
增长
总 计
101344
-55.3
187367
3.7
农、林、牧、渔业
-142
-158.4
63
-69.7
制造业
42438
-58.8
92161
-21.3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50
52.5
1010
215.6
建筑业
—
—
6823
93.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0
-92.9
981
-63.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68
34.4
130
—
批发和零售业
9123
155.9
7532
436.9
住宿和餐饮业
112
0.9
497
-77.8
房地产业
48493
-56.7
75611
43.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47
-77.9
423
380.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3
-99.9
2117
789.5
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
2
-93.8
14
—
教育
45
—
5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
—
—
—
八、金融和保险
年末全市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211.14亿元,比年初增长26.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45.01亿元,比年初增长12.9%,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1902.75亿元,比年初增长51.4%;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101.97亿元,比年初增长36.7%。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175.87亿元,比年初增长61.5%。
全年保费收入118.42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3.8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84.59亿元。各项理赔和给付支出32.12亿元。其中财产险理赔支出16.94亿元,人身险理赔和给付支出15.18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市现有各级工程中心528家,其中省级工程中心84家,市级工程中心167家。高新技术企业354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集团)46家。新增省级工程中心8家,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10个。全年获省级科学技术奖励16项,市级科学技术奖励147项。品牌、专利、标准建设取得成效。新增中国驰名商标9件,参与制定并发布国家标准105项、行业标准8项。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1853件,授权量646件。
全市现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全年招生1.26万人,在校学生3.70万人;普通高中51所,招生3.78万人,在校学生11.16万人;初中128所,招生7.41万人,在校学生21.16万人;小学429所,招生6.69万人,在校学生43.42万人;幼儿园777所,招生5.08万人,在园幼儿18.36万人。学龄儿童入园率99.07%;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98.83%,普通高中毕业升学率83.7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共有群众艺术馆1间,文化馆5间,影院48间,博物馆6间,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6所,图书馆总藏量270万册。《佛山日报》总印数2820.39万份。
年末共有卫生机构1249个,其中医院57个,妇幼保健院5个,卫生院40个。卫生机构实有病床21456张,每千人口实有病床数5.8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145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391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09人。
全市体育健儿参加国内外大赛共获得7项世界冠军,2项亚洲冠军,20项全国冠军,特别是在十一届全运会上,取得7金6银8铜的优异成绩。
十一、人口与环境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599.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39万人,增长0.7%。
据户籍人口统计,年末全市总户数110.46万户,总人口367.63万人,比上年增加3.30万人。出生率为9.72‰,死亡率5.00‰。
全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6.68万吨,比上年下降12.79%;二氧化硫(SO2)排放量10.27万吨,下降17.24%。全市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24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7.3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8.83%,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为2.07%,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3.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7.53%,全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7.54%。全年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天数为355天。
十二、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78元,比上年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296元,增长9.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6%,下降1.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为5.1%,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所占比重为6.7%。城镇居民现住房总建筑面积人均38.7平方米。城镇最高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2711元,最低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358元。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5.5辆。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699元,增长10.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6%,下降0.7个百分点。
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58.8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0.9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6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1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87.04万人。全市城乡低保救助5.69万人,救助金额11368.04万元,城乡医疗救助5.69万人次,救助金额2162.62万元。
全市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3.70,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为1.09。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统计图中2005-2008年数据已按经济普查结果作了修订。
3、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现行制度调查时期为1-11月。
二、我想了解佛山的衣食住行 吃喝玩乐 以及消费水平 高手进...
佛山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人造文化游乐景观五彩缤纷、多姿多彩。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的佛山祖庙,是集佛山古代的陶塑、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殿堂,据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庙,名“北帝庙”。原建筑于元代末年被焚毁,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之所以称为祖庙,据载是因为“历岁久远,且为(佛山)诸庙首”的缘故。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二顺德清晖园和佛山梁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海西樵山,以及古迹市区孔庙、仁寿寺,南海康有为故居,顺德西山庙,顺德李小龙纪念馆 ,三水芦苞胥江祖庙、文塔,高明文昌塔、灵龟塔等,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提到佛山的旅游,就不得不提起佛山新八景:2004年1月佛山从25个候选景点中,评出了佛山新八景。这新八景分别是:西樵叠翠(南海西樵山)、祖庙圣域(佛山祖庙)、清晖毓秀(顺德清晖园)、古灶薪传(禅城南风古灶)、花海奇观、(顺德花卉世界)、云水荷香(三水荷花世界)、皂幕凌云(高明皂幕山)、南国桃源(南海南国桃园) 佛山其他的主要旅游景点:西樵山 ·三水荷花世界 ·佛山祖庙·南海影视城·佛山市中山公园·顺德西山庙 ·顺德宝林寺 ·佛山梁园 ·庆云洞 ·南国桃园 ·南风古灶 ·刘传纪念馆 ·顺德清晖园·黄飞鸿武馆·仁寿寺 ·南海观音寺 ·三水市森林公园 ·庆云洞 ·梁启超故居 ·南海·大旗头村 ·顺德花卉世界 ·九江璜玑自然保护区·芦苞祖庙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三水九道谷 ·碧江荫老园·千灯湖 ·蔼雯教育农庄 ·茶景园 ·石湾美术陶瓷厂·顺德碧江金楼 ·顺德均安镇碧桂园高尔夫球场 ·君兰高尔夫球场 ·顺德生态乐园 ·东华里·卡特赛车俱乐部 ·赤松黄大仙圣境 ·佛山康有为故居·李小龙祖居·三水森林赛车俱乐部 ·锦霞禅院 ·飞霞洞·碧玉洞·龙涛湾森林动感水城·顺德牌坊·顺风公园 ·顺风牌坊 ·黄飞鸿纪念馆·文塔公园·通济桥 ·河宕旧墟遗址 ·顺德长鹿农庄 ·云东海 佛山位于亚太经济发展活跃的东亚和东南亚的交汇处,与广州同处在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之一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共同构建“广佛经济圈”。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佛山能充分接受广州的辐射和带动,与广州共享交通网络、金融资本、人才和信息等资源,实现产业联动和功能互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佛山市中心区距广州三大交通枢纽(广州新白云机场、广州南沙港、广州火车站)车程均在1小时之内。而广佛地铁(佛山地铁一号线)也于2007年6月开始动工,预计2010年广佛地铁第一阶段完工并投入使用。佛山毗邻港澳,至香港231公里,至澳门143公里,使佛山能够充分地利用港澳的市场优势和国际性大都市的地位,推动佛山能广泛地参与世界经济,走向国际化。佛山全市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50亿元,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中的第10位;在GDP增幅上,佛山以同比增长19.3%的速度,成为前60名城市中GDP增速最快的城市。而2006年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佛山位列第九位。在2007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的656个城市中,佛山排第十。特色餐饮佛山是珠江三角洲的“美食之乡”,这里土地肥沃,水网交错,物华天竞,“海陆空”物产颇丰。无论天上飞、地上走、土里钻、水中游的动物,还是那青葱滴翠的各种果蔬,在厨艺大师们的精心烹调之下,都能变成美味佳肴 佛山有许多小吃,如佛山扎蹄,大良野鸡卷、大良蹦沙、炸牛奶、双皮奶、小凤饼,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煎堆、三水狗仔鸭、水晶饺、甘笋蒸饼、佛山九层糕、石湾鱼脯、佛山柱侯酱 、蚕蛹、 白糖棉花糕、应记云吞面、金源酒家甘笋蒸饼 、汾宁白糖棉花糕、大可以状元及第粥等许多小吃。 佛山人根据不同的地方的特产与口味,创制了许多风格各异的美食菜点。佛山的柱侯食品,顺德的“凤城(大良)炒卖”,声名远播。佛山的许多小吃,如佛山盲公饼、扎蹄,大良野鸡卷、炸牛奶、蹦沙、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煎堆等等,皆名闻遐迩,令人食指大动。剩下你想要的到这个网址。
三、佛山进年的发展
佛山历史悠久,有1300多年的建城历史,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代留下了不少有历史纪念意义和人文艺术价值的名胜古迹和聚落遗址。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0处,现有国办博物馆6个,以及陶塑、园林、武术、民间艺术等专题博物馆和名人纪念馆14个、私人专题博物馆1个。无论是从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还是从各类文物的种类与质量来看,佛山都可以称得上是广东的文物大市。不仅如此,佛山还是粤剧的发源地和著名的陶瓷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这些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既是佛山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佛山现代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潜在优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佛山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初步盘活了历史文化资源,使相当一部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02年,佛山的旅游总收入为73.31亿元,创汇2.11亿美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6%,文化旅游业已成为佛山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佛山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还有待提高,规划欠缺、资源分散、品牌缺乏和包装推广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开发与保护、产业与事业的关系仍未彻底理顺。因此,必须协调好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走“保护、开发、更好地保护”的路子,下大力气抓规划、抓整合、抓品牌、抓创新,在保持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深化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全面提升佛山的城市文化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一、整体保护,综合开发。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保护还是开发,都应当坚持整体性、综合性原则。《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第一条就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历史名城是有机整体,包括城市及其古街区的传统风貌和原有格局,不仅仅是几个孤立的历史古迹。佛山的文物保护和开发要改变过去那种局部保护、分散开发的模式,将名城保护和开发纳入现代化城市的总体建设规划中,统一管理、合理布局。名胜古迹周边的景观环境要与之相协调,尽量恢复历史原貌,努力构建“点”(文物古迹)、“线”(古街巷、古建群落、旧有景观环境)、“面”(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相结合的保护和开发体系,使保护区域范围内的建筑风格、景观风貌、功能设置与文物古迹相一致,使文物保护、旅游观光、商业贸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佛山已划定面积达31.5万平方米的祖庙历史文化街区,正吸引民资、外资参与运作,力图在恢复佛山老城区风貌的基础上,建设集旅游观光与购物为一体的文化商贸景区。今后,还应当根据文物古迹的分布特点和城乡规划要求,开发和建设若干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形成有规模、具特色、出效益的名城文化亮点。
二、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从总体上看,佛山的文物古迹较多,但不少古迹呈散点分布,资源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且缺乏主题鲜明、影响大、效益好的旅游文化品牌,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适当的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对分散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加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整体效能。要以历史资源为纽带,以文化主题的发掘和提炼为切入点,将主题性较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串联整合起来,构建若干条以陶艺文化、粤剧文化、佛教文化、园艺文化、武术文化等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加强包装和推介,打造佛山文化旅游品牌。
三、风物结合,突出特色。佛山不仅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还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从南狮、飘色、粤(剧)曲、武术,到陶塑、雕刻、塑扎、广绣、剪纸等,无论是民俗节庆,还是工艺技术,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相对于静止的、物质形态的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技艺是动态的、鲜活的传统文化资源,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神韵,而且能够活跃旅游形式、丰富旅游内容。因此,可以把游览名胜古迹与观赏民俗风情、把参观文化遗址与观赏民间工艺结合起来,开发诸如“秋行飘色”、“古窑-陶艺”、“武馆-武术”、“祖庙万福台-粤剧表演”等风物结合、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一方面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软性的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另一方面也能够吸引游客、开辟商机,最终实现文化保护和产业开发的双赢。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要求高、难度大。在这方面,佛山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在新世纪新阶段,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把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保护、开发、更好地保护”的路子,让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佛山的文化名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塑造文化佛山建设文化强市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是全国“四大名镇”之一,素有武术之乡、粤剧之乡、陶艺之乡之称。今天,在建设佛山的征程中,市委提出要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适应文化建设的现代化要求,努力提升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特色。回望过去,纵观现在,我们对这一目标充满信心。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佛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聚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武术、粤剧等;涌现出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如:陈启沅、康有为等,这些是佛山得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市民的文明意识、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先后涌现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单位、示范点12个;2001年佛山市还被评为“广东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
文化事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近五年有专业和业余文艺作品97件获国家级奖励,121件获省级奖励。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现有市、区级公共图书馆6个,镇(街道)图书馆59个;市、区级文化广场46个。
按佛山文化建设的初步规划,佛山市以后要继续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下功夫。市九次党代会也提出要以现代理念的旅游文化彰现历史文化功能,走“保护、开发,更好地保护”之路。市文化部门正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佛山粤剧博物馆的开馆、黄飞鸿纪念馆配套店铺工程的开工就是最好的体现。最近,文化部门还与建设部门联合向市政府呈送报告,要求把禅城150万平方米的核心历史街区保护起来。这片历史文化街区有30多个市级、省级、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有60多个富有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它的开发无疑会带动其它街区的发展,将成为整合佛山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一步。
现代教育蓬勃发展
发达的国民教育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针对新形势,目前佛山市将教育发展的眼光放在新的目标上:佛山将在2005年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社会全体成员整体素质。
早在1983年佛山市就在全省率先普及了小学教育,2000年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去年,全市各类在校生达到93.84万人,在普及基础教育上取得了较大成绩。而在此基础上,整合教育资源,发展优质教育更是收到了良好效果。
近年来,佛山市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建成了一批教育质量较高的等级学校,带动了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以高考为例,每年的上线人数、内部结构都在增加和优化。今年佛山高考达到第三批B线的上线率近86%。本科层次上线人数比去年增加了2517人。未来,佛山将加快全市初中、小学的布局调整,计划到2005年撤并351所中小学,同时建设12所国家级普通示范性高中。
加快“数字化教育工程”是佛山教育的另一个努力方向。目前,佛山市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66174台,人机比12∶1,建成了市、区两级教育信息网。未来,全面完善全市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将是教育改造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初步计划投入21亿,使市与各区的教育信息网络连通,全面实现校校通,中小学校人机比达到10∶1。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过去五年,佛山市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除佛山科技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外,华师南海学院、东软信息技术学院等高校也相继落户佛山。未来佛山计划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大学园区,吸引省内外和境外著名高等院校进园办学,力求2010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广电出版事业进一步发展
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单位担负着佛山市建设现代化、传播现代文明的重任。
目前全市共有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无线电视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7%。今年5月28日,国家广播电视局又批准“佛山市作为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第一批试点城市,建立有线数字电视示范网。”这是唯一一个地级市成为有线数字电视的试点城市。目前该项工程已全面启动,预计2005年佛山有线电视网将全部过渡到数字化。
在广播电视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佛山市新闻出版业的实力也明显增强。全市现有全国统一刊号的报刊14家,每年向市民提供报纸8000多万份。
在佛山市十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市新闻中心的筹建摆上议程。6月30日,该工程项目的甲乙方单位签订《廉政责任书》,这标志着新闻中心工程的正式启动,也说明佛山市新闻事业正迈步向前发展。记者王丽萍陈颖欣
发展文化产业 增强现代化大城市辐射力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周建平博士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品性,是群体化、社会化的人格。经济的发展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文化的发展在同一进程中则具有终极性的意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的躯体迅速发达和强健起来,而文化的汇聚和积累尽管要缓慢、沉重得多,但是毕竟要靠它赋予城市以灵魂。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的十六大提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广东文化大省,佛山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需要。
文化产业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正成为我国社会经济重点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日益显示出它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走向小康阶段时,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会急速增长。此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将文化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佛山市正处在由小康向宽裕过度的阶段,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黄金时期。2002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8.6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636元,折合人均GDP4000多美元,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至40%以下。这说明全市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初步富裕的阶段,在文化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例越来越大,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迅速增长,一个非常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正在形成。佛山已经从经济总量规模与人民生活水平两个领域跨入了文化消费的门槛。这是佛山市面临的一次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如果能够按经济规律办事,及时认识和充分利用这个历史机遇,就会在与国内其他众多大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抢占发展先机,分享文化消费这个跨世纪的新型超级市场。佛山市第九次党代会的报告提出,必须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适应文化建设的现代化要求,努力提升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特色。这充分体现了佛山市委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的战略眼光。
从城市文化的发展规律看,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持城市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城市文化辐射的功能。也就是说,文化产业通过自身的滚动聚集效应,使城市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凝聚力变得更加积极、突出和有效。通过经济的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而文化和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又反过来为经济中心集聚、扩散、示范、服务功能的发挥提供了重要载体,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一个具有拉动整个城市发展意义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必须紧紧抓住经济与文化加速融合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放开手脚,加快发展佛山的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新亮点,进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强化城市集聚和辐射效应。
据统计,2002年,佛山文化产业单位数为3078个,从业人员151196个,营业收入1746510.9万元,三项指标均居全省第5位。统计一方面表明,佛山市的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较大的潜力。另一方面则表明,佛山的文化产业存在不足。佛山的文化产业的营业收入不但远远低于广州、深圳,也低于东莞、惠州等城市,这种状况与佛山在全省的经济地位不相称。主要存在问题是,佛山的文化产业意识还不够强,文化产业的组织意识滞后,文化产业人才严重不足;文化产业的结构不尽合理;文化产品的产量、产业规模、品牌等方面比起先进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佛山是中国粤剧的发祥地,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艺术之乡、陶瓷之乡、美食之乡,有着多处的名胜古迹等资源。但是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产业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拓展。粤剧博物馆、黄飞鸿纪念馆、佛山日报、佛山文艺、佛山电台、佛山电视台、佛山大学园区等,在产业运作上作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在产业规模、科技含量、运作机制、品牌战略上力度不足。
佛山要建成现代化大城市,必须具有强大的文化产业基础和完善的文化市场功能。从长远看,到2010年,佛山应该建成多门类、上规模、上档次,基础设施和软件先进、能够辐射国内外文化市场的区域性文化产业基地之一。从近期看,佛山要在5年内建成支柱性文化产业和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争取文化生产总量在全省甚至全国文化市场占有更大的份额,并与国际接轨。要确定发展文化产业目标,立足于推动佛山两个文明的建设,着眼于增强现代化大城市的功能。因此,建议佛山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为:凸现佛山历史文化名城时代特色,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高档次、高品位,以及浓郁的岭南特征,形成以现代科技、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增强现代化大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柱和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强大动力。
参考资料:佛山城市规划馆
四、怎么能找到详细点的佛山历史和文化呢?
佛山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1300年历史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代留下了许多古迹和历史纪念意义和价值的艺术与人文聚落遗址。四,全市现有国家主要的文化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150,市(县)级文化文物保护单位,在现有的办公室在国家博物馆6,以及陶器,园艺,武术艺术,民间艺术等主题馆和星光大道,一个私人的专题博物馆。无论是从单位的数量加以保护,或可称为的类型和质量上的产品种类繁多,广东省佛山市文化城。不仅如此,佛山粤剧的发源地,著名的陶瓷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这些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资源的??佛山市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佛山市现代文化的发展和潜在的优势。
改革开放20年来,佛山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初步振兴,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2002年,佛山市的旅游总收入为7.331十亿人民币,收入2.11亿美元,占全市GDP比重为6%以上,文化旅游业已成为佛山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佛山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还没有要改进规划缺乏资源分散,缺乏品牌和包装是不够的,以促进该问题仍然存在,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行业和职业生涯尚未完全理顺。因此,有必要协调的历史和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二者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保护,发展,更好地保障道路,使大力气抓好规划,注重整合,注重品牌,专注于创新,保持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同时,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提升佛山城市的文化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整体保护,全面的发展。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城市,无论是保护或发展,应坚持一个全面的,综合的原则。“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先说:”这个概念的历史古迹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能够找到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 “历史悠久的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城市的传统风格和古老的街道和原有的格局,不只是几个孤立的历史古迹遗产保护和发展佛山,改变旧的地方保护,分散的发展模式,城市全面建设现代城市规划的保护和开发,统一管理,合理分配。景点周围景观环境的协调,尽量恢复历史原貌,并努力打造一个“点”(文化遗产),“行“(古老的街道,古老的社区,老景观环境),”面子“(历史文化区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系统,古镇,古村落),受保护的区域内的建筑风格,美丽的风景的功能集,遗产一致的遗产保护,旅游,商业和贸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佛山市已划定区域?315000平方米寺历史文化街区,是为了吸引私人资本,外国参与操作,在佛山老城区的复兴风格的基础上,建设旅游和购物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和商业的出价。在未来,应该是有根据的分布特点,遗产规划和城乡规划的要求,开发和建设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形成规模,有特色的城市文化亮点,带来的好处。
二,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总体而言,佛山遗产的古迹,但许多分散,较为分散的资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缺乏一个明确的主题,影响,效果良好的旅游文化品牌,不利于旅游业做大做强。因此,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综合处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整体效益的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分散,历史资源链接到强烈的主题为出发点,以探索和完善文化主题,串联在一起,建立一定的陶艺文化,粤剧文化,佛教文化,园林文化武术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丰富的旅游和文化内涵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提高档次的旅游产品,加强包装和推广,打造佛山文化旅游品牌。
风光相结合,突出特色。佛山市不仅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也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从南狮浮色,广东(剧)的歌曲,武术,陶艺,雕塑,塑料领带,广绣,剪纸等民间节日或技术,极具观赏性。相对于其他,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技能,是一个动态的,新鲜的传统文化资源,两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更好地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和积极的旅游形式,丰富的旅游因此,可以游览名胜古迹,观看民俗风情,参观文化遗址,观看民间艺术相结合的发展,如“秋行浮色”,“古窑 - 陶”,“武术 - 武术”,“天宫内容。万福台 - 粤剧风光与独特的文化旅游项目相结合。因此,一方面柔软的民风民俗,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连续性,另一方面,能够吸引游客,并开拓业务的机会,最终实现双赢的文化保护和工业的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要求高,难。在这方面,佛山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世纪的新阶段,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创新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的路径保护,发展和更好的保护“,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佛山文化名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塑造文化的佛山市建设文化强市
佛山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清之一,是全国“四大名镇的武术之乡,粤剧乡,陶乡。今天,在建设的征程佛山市提出,以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文化建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提升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佛山市时代的历史背景。回首过去,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有信心在这个目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
佛山市经过成千上万年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如:武术,粤剧,出现在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如:陈齐元,康,佛山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公众的文明意识,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已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12个示范点,2001年还被评为“广东省佛山市先进单位“创建文明城市。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在过去5年中,97个专业和业余文学和艺术作品获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12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现有的市,区级公共图书馆,59库镇(街道)46,市,区级文化广场。
根据佛山市的文化建设的初步规划,佛山今后要继续努力,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市九次党代会提出前往的文化晃的历史和文化特色的现代概念,路径的保护,发展,更好的保护“。市文化部门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佛山粤剧博物馆开馆是最好的体现黄飞鸿一个时间纪念店项目开始。最近,文化部门和??建设部门共同提出的报告市委,市政府,禅城区150万平方米的核心历史街区的要求,以保护这片以上30个市,省,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有60多个独特的古建筑群。它的发展无疑会促进发展的其他块,一个重要的步骤将是佛山的整合,历史和文化资源。
发展国民教育是现代教育蓬勃发展的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应对新的形势下,佛山市的视野,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目标:佛山市在2005年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市”作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社会所有成员的整体素质。
早1983年,佛山市,的第一个在全省普及小学教育,基本普及高的学校教育在2000年。去年,城市的不同类型的学生达到9384万人次,已取得很大的成绩在普及基础教育。在此基础上,整合教育资源,发展优质教育,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最近几年,佛山市,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了一个数量级的高等教育质量例如,学校,导致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高考,上线的数量,内部结构提高和优化。佛山市高考今年,达到了第三批B线的上线率近86%。的号上线的本科水平比去年同期,增加2517人。,佛山市将加快城市的初中高的学校,小学布局调整,计划351小学和中学合并,2005年,建设12个国家级普通示范性高中。
加快数字化教育项目,是佛山教育的另一个方向。目前,佛山市学校计算机拥有66174台,人机比为12:1,并建立了市,区两级教育信息化网络。未来,一个完整的城市的IT教育项目将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造工程中,初步计划投资2.1十亿,市与区教育信息网络连接,全面实现校校通,中小学人机比为10:1。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五年佛山市,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除了中国南海研究院的中国分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和其他大学也落户在佛山市佛山未来计划打造地方特色的大学园区学校著名大学内外吸引省内外进园,并力争在2010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SVA发布进一步发展
广播,电视,报纸和其他新闻机构负责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佛山传播现代文明的重要任务。
全市共有五的无线电站,5电视站;的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 TVB人口覆盖率率97%。今年5月28日,在国家电台和电视台管理委员会批准广东省佛山市作为全国的数字电缆电视第一批次的试点城市,建立有线数字电视示范网。“这是唯一的一个地级市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城市。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始,有线电视网在2005年,佛山市将全部过渡到数字化。
也显着增强,广播和电视的发展如火如荼,佛山市新闻出版业的实力。全市现有国内统一刊号14一年的报纸,为市民提供80多万份报纸。
佛山市十大建设项目,建立市新闻中心提上了日程。 6月30日,该项目的乙方单位签署了独立的责任“,这标志着新闻中心项目正式启动,佛山市新闻向前发展。记者汪哩坪陈咏茵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现代城市的辐射力
文化,中共广东省委党委宣传部建平的性格,精神的文学和艺术总监周博士城市,团体和社会的个性。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和文化发展中的相同过程的终极意义。迅速发展,和打蜡强的精神,城市的快速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文化的融合和积累,尽管缓慢较重,但毕竟,依赖于它给城市的灵魂。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互动与彼此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整体的竞争国力。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所有党员必须有一个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的现代化城市,佛山建设广东文化强省,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需要。
文化产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受国际经济社??会。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支柱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的逐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是一个关键行业,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越来越多地显示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人。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实现小康阶段的标准,社会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政策和措施的出台,文化的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它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佛山是在关闭的过度阶段的小康,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2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百一十六点八六六十亿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636元,相当于人均GDP40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这表明,全市人民普遍达成了初步的起飞阶段,在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的文化生活,一个非常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正在形成。佛山市已进入文化消费门槛,从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小两方面的。佛山市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新的发展机遇,经济规律,及时识别和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将与许多其他主要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抓住发展机遇,共享文化消费新超市下个世纪。佛山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必须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根据文物的历史背景下,努力提高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特点的文化建设。这充分体现了佛山市的情况进行评估,并抓住机遇的战略眼光。
从城市文化的发展规律看,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持活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城市文化的辐射。也就是说,通过滚动的聚集效应,使文化产业的现代转型中的城市的凝聚力变得更加活跃,突出和有效的。反过来,通过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高度的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示范和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实现相互的良性互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也是一个突破点,拉动整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要牢牢把握融合加速经济和文化的机会,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随意在佛山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在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新亮点,进而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
据统计,在2002年和3078佛山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1196,营业收入17465109000元,居全省五三项指标的单位数。一方面,佛山市统计,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在佛山的缺陷。佛山市,不仅远低于广州,深圳的文化产业的经营收入,也低于,东莞,惠州等城市,这种情况在全省乃至佛山市的经济地位是不相称的。的主要问题是佛山文化产业的意识还不够强,文化产业的组织意识落后,文化产业是一个严重的人才短缺,文化产业的结构不尽合理,生产的文化产品,工业先进的城市相比,规模化,品牌有相当大的差距。佛山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著名的武术之乡,艺术之乡,陶瓷之乡,美食之乡,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其他资源。然而,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产业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拓展。粤剧博物馆,黄飞鸿,佛山市文学纪念馆,佛山日报,佛山电台,佛山电视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公园,在一个时间作出了积极的勘探作业的行业。但在规模的工业,科学和技术的内容,运行机制,品牌战略不够。
佛山市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必须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的文化产业,完善文化市场的功能。从长远来看,在2010年,佛山市应建立更多的类别上规模,上档次,在国家的最先进的基础设施和软件,一个区域文化产业基地可以辐射国内和国际文化市场。在短期内,佛山市将在五年内完成,文化产业的支柱和一些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争取更大的份额的文化生产总量在全省乃至全国文化市场帐户国际。要确定的目标,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建设两个文明,佛山市,重点加强现代城市的功能的基础上。因此,建议在佛山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为:突出的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特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高品位,高档次,以及丰富的岭南特色,形成产业多元化,支持通过现代技术,高科技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加强现代城市的功能和强大的动力,推动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柱。
参考文献:佛山市城市规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