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寻找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春季陇原,桃红柳绿、山花浪漫,一片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色。比这景色更为靓丽和让人振奋的是一组乡村 旅游 数据,大数据监测结果显示,2021年甘肃乡村 旅游 游客接待量达1.31亿人次,实现乡村 旅游 收入390.33亿元,分别恢复至疫情前的103.20%和114.80%,显著高于国内 旅游 的整体恢复比例,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乡村 旅游 已然进入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引领甘肃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近年来,甘肃省文旅厅着眼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系统谋划乡村 旅游 ,立足助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超前布局乡村 旅游 ,加快培育业态、打造品牌、做强产业,积极建设西部知名乡村 旅游 目的地,打造高品质乡村振兴“ 旅游 版”,推动乡村 旅游 提质升级,走好甘肃乡村 旅游 高质量发展之路。
甘南州碌曲华洛村油菜花基地。甘肃省文旅厅供图
先谋后动、化危为机 放大乡村 旅游 格局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面对疫情对文旅行业造成的冲击,甘肃省文旅厅坚持把防疫放在第一位。率先从乡村 旅游 做起,策划开展以“你是人间四月天”和“甘肃人游甘肃”活动,陆续出台了《加快恢复文化和 旅游 市场的若干措施》《统筹推进全省乡村 旅游 业有序复工复产的通知》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措施,帮助文旅企业克服疫情影响,支持乡村 旅游 复工复产。与此同时,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省绿色发展崛起大局为切入点,把乡村 旅游 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乡村 旅游 担当乡村振兴“生力军”、脱贫攻坚“突击队”、生态产业的“排头兵”的使命和导向,坚持以农牧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充分彰显乡村生气、朝气,以农为本、以质取胜、因地制宜搞开发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家国情怀本色、田园牧歌底色、民营民富亮色、人间烟火气色的乡村 旅游 发展路子,全面开启甘肃省乡村 旅游 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陇南文县:油菜花开碧水间。甘肃省文旅厅供图
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甘肃省文旅厅供图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打磨乡村 旅游 底色
依托“老天爷”赋予的得天独厚的自然遗产,“老祖宗”留下的独一无二的人文遗产,“老百姓”创造的独具风情的民俗文化,“老前辈”传承的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甘肃省文旅厅着力推动乡村 旅游 产品创新、基础提升、品牌创建等“十大工程”,下大力气唤醒乡村沉睡的美丽,努力把“深在闺中”的 旅游 资源转化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近年来,甘肃投入12亿元成功打造省级乡村 旅游 示范村310个、田园综合体10个、乡村 旅游 精品线路60条,培育乡村 旅游 合作社381个,创建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村38个,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乡镇3个,全国首批甲级 旅游 民宿2家。美丽乡村及特色民宿已成为省内外游客停留和消费的首选地,甘南扎尕那村、陇南花桥村、庆阳天富亿村、天水孙集村、平凉凤凰村、临夏大川村等一大批示范村已成为省内外游客的热门打卡地,美丽乡村正在成为全省绿色经济的新型引擎。
酒泉市敦煌市月牙泉镇民宿客栈。甘肃省文旅厅供图
政企联手、市场助力 激发乡村 旅游 活力
秉持事业靠产业、产业靠企业、企业靠项目的理念,甘肃省文旅厅成立甘肃文旅企业家俱乐部,促进全省文旅企业特别是乡村 旅游 经营主体,尽快摆脱疫情影响。成立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聚焦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民俗文化村、乡村 旅游 示范村等文旅综合体开发,推动教育 科技 赋能文化 旅游 产业。搭建甘肃 旅游 智库平台,为乡村 旅游 业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战略谋划、前瞻研判、资政辅治、 社会 服务、人才培养等服务。联合相关单位构建国内首支省域乡村 旅游 大数据指数(中国·甘肃乡村 旅游 发展指数),及时为全省乡村 旅游 市场提供有价值的统计数据、市场预判、指导意见。委托高校、媒体、企业组成咨询服务组,对乡村 旅游 示项目建设、业态培育、产品开发、运营管理给予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通过一系列实际举措,引导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握得更紧,为发展乡村 旅游 提供了有力支撑。
陇南市康县长坝镇花桥村。甘肃省文旅厅供图
内引外联、开放开发 引爆乡村 旅游 人气
陇南五福临门民宿的民俗表演。甘肃省文旅厅供图
智志双扶、培育人才 锻造乡村 旅游 队伍
二、甘肃乡村旅游:走出深闺 风景独好
原标题:国际范 甘肃味 乡土情乡村 旅游 :走出深闺 风景独好
庆阳药王洞 养生 小镇 资料图片
甘南尕秀村 资料图片
小桥流水近人家,白墙青瓦衬红檐,一座座新农村民居,错落有致地坐落在青山绿水间,居民、游客你来我往,拍照、购物、吃农家饭,游客亲身体验了人在画中游、情随景中生……如今,陇南长坝县福坝村、甘南扎尕那村、平凉凤凰村、天水孙集村等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已成为人们向往的康养休闲度假胜地。
甘肃如意游,体验在乡村。甘肃70%的文化 旅游 资源集中在乡村,广大农村地域广阔、生态美好、民风淳朴,原始文旅保留完整,传统文化遗存保护完好。如何唤醒乡村沉睡的美丽,递给农民致富的“金钥匙”?甘肃文旅为此大力发展乡村 旅游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美丽繁荣,目前已形成具有田园牧歌底色、民营民富特色、人间烟火气色的乡村 旅游 景象。
甘肃乡村 旅游 绿色经济新引擎
近年来,甘肃文旅在中央和省上的支持下投入10多亿元,成功打造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村32个、打造省级乡村 旅游 示范村310个、田园综合体10个,涌现出了兰州市榆中县李家庄村、陇南康县花桥村、平凉西沟村、临夏州折桥村等一批不同类型的特色 旅游 专业村,目前10个“样板村”、30个重点村正在加快建设,以此示范带动全省有生态人文优势的地区大力发展乡村 旅游 业。“国际范、甘肃味、乡土情”的甘肃乡村 旅游 已走出深闺,成为甘肃省绿色经济的新型引擎。
甘肃文旅将乡村 旅游 作为全省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打造文化制高点的重要载体,按照建设西部知名特色乡村 旅游 目的地的发展定位,积极推动乡村 旅游 走出去。去年,携手“一带一路”7个重要节点省份共同建立“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联盟,创建“一带一路”中国西部美丽乡村精品线(带),推出60多条乡村 旅游 精品线路。今年,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开展“陇上花开·乡约甘肃”乡村游推介,率先复苏乡村 旅游 。在与西部9省区合作开展“环西部火车游” 旅游 专列跨省推广营销活动,在全国 旅游 业界首次以火车游的形式联通“陆丝”“海丝”,打造“陆上邮轮”品牌,促进了西部省份乡村 旅游 南北互通、资源互补、市场共建、客源互送,大大提升了乡村 旅游 的品牌辐射力和影响力。
据统计,今年5月,全省乡村 旅游 迎来省内游“小爆发”,7月中旬跨省游重启后,来甘游客涨幅超过280%,位列全国第一。截至今年10月8日,全省乡村 旅游 累计接待游客5917.9万人次、实现收入175.17亿元,其中国庆长假期间接待730.7万人次、实现收入21.6亿元,分别恢复至去年同期的86.05%和95.3%。
在全国树立“美丽战胜贫困”生动样板
“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大力挖掘丰富厚重的文化 旅游 资源,通过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努力把乡村 旅游 产业打造成甘肃 旅游 的靓丽名片,真正把 旅游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甘肃省省长唐仁健为甘肃 旅游 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乡村 旅游 与全域无垃圾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脱贫及农村水电路配套结合,打造乡村 旅游 升级版。按照“高起点、特色化、可落地”原则,对农家客栈、餐饮、 娱乐 、采摘观光等所有乡村 旅游 项目统一规划设计,注重差异化风格,打造一批不同类型的 旅游 综合体。
同时,实施乡村 旅游 后备箱工程,支持在临近的 旅游 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特色农产品销售,发布一批农产品推荐名录,命名一批乡村 旅游 后备箱工程特色农产品基地。开展 旅游 电商万村千店行动,实施 旅游 商品“线上线下”立体营销,做大做强乡村 旅游 品牌。
突出乡村“四气”特点,促进 旅游 与文化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景区辐射型、城郊休闲型、通道依托型、农业观光型、农事体验型、古村落再现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 旅游 模式,在全省集中打造268个特色鲜明、真正具有带动作用的乡村 旅游 示范村。
目前,全省先后投入文旅扶贫专项资金8.6亿元,为97万户、417万贫困人口发放精准扶贫贷款400亿元,建成一大批产业园区、农家乐和乡村民宿,真正让田园变成景区,让农舍变成宾馆,让农产品变成 旅游 商品,让农事活动变成体验产品,真正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据统计,近五年全省乡村 旅游 游客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25%以上,乡村 旅游 带动脱贫人数占到全省总脱贫人数的20%以上,全省已有55.46万贫困人口依靠乡村 旅游 实现了稳定脱贫,在全国树立了“美丽战胜贫困”的生动样板。
“乡村 旅游 已占据全省文化 旅游 市场的半壁江山,为全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涌现出一批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优秀品牌和成功案例,已成为甘肃 旅游 新名片、 旅游 扶贫新标杆。”甘肃省文化和 旅游 厅厅长陈卫中如是说。
加快“视觉消费”向“内容消费”转变
《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 旅游 业发展规划》出台在即,全省文旅系统将依托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以全域 旅游 的要求把乡村 旅游 纳入城乡总体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点”上持续打造景区带动型、城镇依托型、廊道布点型、生态康养型、民俗体验型、农业观光型等类型的 旅游 示范村和专业村,打造4A级以上乡村 旅游 景区景点;在“线”上突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通达通畅,持续优化60条精品乡村 旅游 线路,对接全省公路、铁路、航空网络,融入周边经典 旅游 大环线、小环线;在“面”上全面构建以黄土高原为主的农耕文化体验区、以河西走廊为主的戈壁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区、以陇东南为主的山水田园康养度假体验区、以甘南临夏为主的民族风情体验区等四大乡村 旅游 板块。
三、陇南旅游景点
陇南地处地球北纬33°35'—34°42'之间,是早期地球自然生态最为复杂,自然风光最为优美、最为丰富的地方。而人类最为原始、最为 神秘的文化或文明遗存,也基本上处在地球北纬30°线(带)。如:埃及的金字塔、太平洋的复活岛节、中国的九寨沟、都江堰、峨嵋山、三 星堆、黄河、长江入海口、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幼发拉底河入海口等著名景观和文化遗存都集中在北纬30°线(带)上。这些都无一例外地成 了世界最著名的旅游文化观光胜地,成了世界级自然文化遗产。可以说,陇南正处在地球发育早期最复杂的自然生态、最丰富的人类原始、最 优美的自然风光的环境之中,具备了把旅游资源做成世界知名品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
受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大自然赋予陇南这块神奇的土地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被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宝贝的复杂地带 ”,除了拥有富集的生物、矿产和水力资源外,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特点,造就了2.79万平方公里的陇南大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3800多条大小河流,39.8%的森林覆盖率,众多的珍奇异兽,形成了既有北国之雄奇,又具南国之灵秀的无数景观,素有“陇上江南”之美称。 境内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多样的自然生态、独特的民俗风情,又有古老的历史遗存、悠久的宗教文化,还有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遗迹。但受 多种因素的制约,陇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许多仍然“藏在深闺人未识”,还是一幅原生态的山水画。陇南的巴蜀文化、 古羌氐文化、先秦文化、汉代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民族风情、革命遗迹等旅游资源,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陇南的亚热 带景观,如康县阳坝梅园风景区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文县天池的湖光山色、武都万象洞地质奇观、宕昌官鹅沟的峡谷瀑布等,更具魅力,使游 人心神 向往、流连忘返。
陇南旅游资源数量大、组合优、类型多、品位高,据调查统计,全市共有各类景物近800处,其中正在开发的有20多处,有些景区(点)属 全省一流,有些是全国甚至是世界级的,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同时,陇南市恰好处于兰州、西安、成都三角区域的中心位置,又处在天水、宝 鸡、广元、九寨沟旅游黄金线的重要节点上。若以武都为起点,到三个省会城市的直线距离为300公里左右,公路里程500公里左右,与九寨沟 相距只有246公里。优越的区位优势为陇南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潜在客源,也为整合资源、多方协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是陇南发展旅游业最大的优势所在。随着以公路建设为主的旅游基础条件的改善,宾馆、饭店、观光、购物、餐饮、娱乐等接待服务设施不 断完善,接待水平有较大提高,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特别是随着兰渝铁路、212高速公路、陇南支线机场等项目的实施,陇南 的交通条件将会得到根本改变,陇南旅游业的发展将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人文旅游、红色旅游三大旅游资源;打造推出武都万象洞、宕昌官鹅沟、宕昌哈达铺、礼县秦西垂陵园、康县阳坝 、成县鸡峰山、成县西狭颂、徽县三滩、两当云屏三峡、文县天池十大名牌景区(点);
包装推出武都朝阳洞、文县白马河民族风情、白水江 自然保护区、康县白云山公园、成县杜公祠、两当张果老洞、礼县祁山武侯祠、西和晚霞湖、西和仇池国遗址、礼县红河水上游乐中心十大重 点景区(点);着力建设武都、成县两个旅游中心城市;以九寨沟为依托,打造4条精品线路;开发历史文化、红色旅游、民族文化、民俗文化 、宗教文化、地方农林特产、地方轻工业品、地方特色食品8大系列旅游商品”。 同时加强与周边兄弟市州的旅游合作交流,把陇南旅游纳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范围内,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线路互建、客源互送、 宣传互动、信息互通,实现旅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旅游者创造宽松、顺畅、优质的旅游环境。我们期盼各界人士到陇南观光旅游、科考 、探险、登山、攀崖、漂流、垂钓、观赏冰雪,到陇南广袤的天然氧吧尽情呼吸。这里的山向您敞开了朴实的胸怀,这里的水在汩汩向您诉说 着欢迎。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陇南的山水,陇南的人民正以崭新的面貌恭迎着各方宾客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