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怎么样?
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1).我国乡村旅游地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大中型城市周边地带及景区周围在我国大中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周边农村,由于具有广大的客源市场、便利的交通条件,且靠近旅游风景区,乡村旅游发展最快。如北京郊区“九五”初期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到2001年乡村旅游项目达到1589项,全年接待游客2856万人次,总收入17亿元。
(2).乡村旅游的开发项目与景区观光、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的节庆活动相结合。在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上,乡村旅游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关联性。远景设计院指出目前游客参加频率最高和重游率最高的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和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如北京昌平县十三陵旅游区向游人开放观光果园,游客可自行采摘、品尝鲜桃、梨、杏子等果品,深受游人欢迎。
(3).乡村旅游国内市场的特点大多为短期游、近地游。我国乡村旅游的国内客源地主要在大中城市,该地区的上班族大多利用周末和短期假日来放松身心,从而形成了近距离、短时间的出游。有关调查显示,北京市40.6%的人把中短途旅游作为双休日的第一选择。这是因为,一是我国上班族闲暇时间以双休日为主,适于短途、短时旅行;二是我国工薪阶层的薪水不能负担通常的长途旅游;三是我国旅游业的配套交通设施如公路、铁路等很不发达,限制了短时间内的长途旅游。由此看出,由于闲暇时间、工资、交通条件的制约,我国出游者大多选择交通便利的城郊乡村景点。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拉动农民增收、推动旅游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何使其规范发展,走上健康的道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吸引的受众有什么区别
1、旅游景点不同
城市旅游是指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我国城市化进程有力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
农村旅游是以当地的特色为准,也就是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与人文优势,打造的旅游产业。
2、环境不同
城市的旅游是在城市之间形成的一种美丽风景,也就说发大部分都是人工打造的,乡村旅游就是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形式。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大型旅游综合体、主体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建设,发展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市运动休闲空间。
扩展资料:
建立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开展乡村旅游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旅游延伸。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旅游销售渠道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支持旅游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创业就业,推出一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和以乡情教育为特色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创新乡村旅游组织方式,推广乡村旅游合作社模式,使亿万农民通过乡村旅游受益。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每年为城乡居民提供1000万个就业岗位。全国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服务的农民约2000万人,带动超过7000万农民受益。
三、乡村旅游对农村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不相同,虽然两者都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方法,但乡村旅游不再是单纯通过农民付出劳动力来获取利润,而是通过为游客供给服务来获利。在以前的农村,为了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会使得农村人口在一定时间段内出现迁移的现象,农民们纷纷往城市迁移,一些地区甚至全村人都迁去城市。而乡村旅游的发展让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动力,充分利用了农村劳动力,为农村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快了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农村经济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发展乡村旅游而建立起来的产业链将极大地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也将进一步推动传统农业的发展,旅游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大了农村发展的影响力,促使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农村的各类资源在乡村旅游中被整合,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也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消极的影响。首先,随着到农村旅游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多,生活垃圾的数量也随之会增加,会污染农村的环境,而且会降低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另外,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进入农村地区的车辆数量也不断增多,车辆排放的汽车尾气会影响农村原本良好的空气质量。其次,由于农村消费群体数量的增多,一般会使农村的物价上涨,会给当地本就不富裕的农民带来新的生活压力,这样乡村旅游的积极影响就没有很好地起到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的作用。最后,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重新规划农村环境,所以很容易破坏农村的原生态环境。
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什么好处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促进了城市资金向农村转移
改变中国农村面貌的最终解决办法,是资金向农村流动,无论是政府资金还是社会资金,无论是建设资金还是消费资金。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就是让社会资本和城镇消费向农村流动的最好载体。目前中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除了小型农家乐是自身投资外,城镇的民间资本是投资主体,也还有少量政府投资建设的基地。这些投向农村的资金,是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不是农村的农民而是城镇的市民,促进了城镇的资金到农村休闲、旅游、购买农产品等等,活跃了农村经济。
二、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基本上是选择乡村较好的环境和资源开发出来的,但并没有现成的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状况不是很好。这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在前期开发的时候,绝大多数都整修、硬化或建设了乡村干道,有的还进行了山地护坡、水渠改造等其它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千龙湖开发格塘水库就修建公路近30公里,对格塘病险水库进行了基本整治,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2000多万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开发,大大改善了乡村交通、水利及环境,大大改变了这些景点周边乡村集镇的面貌,使景区和乡村的发展达到了和谐统一。
三、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
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实施,周边农民都以平均每天有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游客加员工)消费的休闲农庄为市场,相应种植蔬菜、西瓜、果木,养殖鸡、鹅、鸭等,有的休闲农庄旁边还开起了农家土菜饭庄、卡拉OK。有些大的休闲农庄还自身建设了配套的蔬菜基地、养殖基地和腊制房等,吸引和方便城镇游客进行农事体验、果蔬采摘并购买农副产品。这些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基本上都是用当地的劳动力建设的,这些劳务收入都留在了当地。在休闲农庄工作的员工至少60%以上(有的达90%)是当地农民。不但解决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而且平均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休闲农庄的土地绝大多数都是租赁农民的,如千龙湖在周边农村共租流转土地达2700多亩,而被租土地的农民基本上又在这些休闲农庄工作,这些农民能获得土地租金和工资双份收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是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
五、带动了农民素质提高
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新型农民。休闲农庄对当地农村的带动作用,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提高了农民素质。凡是在休闲农庄工作的农民都经过了专业培训,他们不但学到了一门专业的技能,而且还培养了良好的礼容、礼仪、礼貌等文明习惯。同时,他们在休闲农庄的企业文化熏陶下,和与游客及外界的交往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启迪了思想。而这些员工在回家、回乡的过程中,又给家人和农民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这大大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带动了当地民风改善
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点已经成为了当地农民休闲的公园,同时,这些农庄的许多项目如卡拉OK、运动设施、娱乐室等等,丰富了当地农民的文化活动和业余生活,对当地民风的改善产生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五、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如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农文旅融合,农文旅融合即“农业+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所谓农文旅融合,指的是乡村振兴需秉持“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的理念。
目前正处创意创新发展阶段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链主要包括上行企业、核心企业、下行企业、配套企业及相关机构。其中上游主要包括与农、林、牧、副、渔相关的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手工艺品加工企业、乡村旅游产品相关物资供应企业、旅游规划策划企业等;中游主要包括农家乐(家庭旅馆)、观光采摘园、高科技示范园区、生态农业园、市民农园、休闲度假农庄及民俗文化村等;下游主要包括旅行社、旅游网络公司、周边旅游景区、城市酒店、文化传媒公司等;配套企业及相关机构主要包括交通、环保、水电、医疗、金融、通信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乡村旅游协会及农家乐协会等。其中上行企业主要是为核心企业提供原材料供给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创意与设计;下游则主要是作为核心企业与游客的中介,为核心企业进行客源输送及营销宣传;配套企业及相关机构部门是乡村旅游产业链运作的保障,居于上、中、下游企业的外围部分。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业旅游,从欧美、日本及中国台湾等地引入。经过近40年的发展,休闲农业从单一的农业旅游形式发展成为集休闲、观光、度假、体验、科普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新形态和旅游消费新业态。中国休闲农业发展过程可分为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创意阶段4个阶段。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乡村旅游接待量将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1-8月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减少60.9%至12.07亿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按下了“暂停键”。5月份以来,各地有序重启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目前不少地方乡村旅游基本恢复,但全面恢复还面临一些困难。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城乡居民被抑制的需求将持续释放,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的乡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吸引力。
2019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下一步,乡村休闲旅游业要优化升级,深度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不断丰富业态类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到2025年,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
行业竞争激烈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超过290万家,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0多万家,7300多家农民合作社进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2010-2019这十年期间,我国农家乐相关企业注册总量由原来的2.6万家增长至21.6万家,翻了三番。其中,2015年相关企业注册增速高达38%。
2010年7月5日,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组建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作为两部局开展工作的一个平台,并明确星级创建工作由分会承担。分会秘书处设在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与休闲农业处合署办公。《农业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农加发〔2014〕4号),要求开展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等为核心的品牌培育工程。农业部等11部门《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农加发〔2015〕5号),要求开展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等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会同休闲农业分会坚持“农旅结合”,形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园区)创建标准》。创建标准评分内容分为带动“三农”发展及生产经营状况、基础硬件条件、管理和服务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安全与公共卫生条件等5大项,其中带动“三农”的基本条件位居首位,分值占到总分值的40%,使创建标准更加符合企业发展要求。按照得分情况,分为三星、四星、五星三个等级,由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评定委员会颁牌。
截至2020年11月20日,我国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共认定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共计3396家,其中五星级676家,四星级1717家,三星级1003家。从星级分布来看,我国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主要集中在四星级和三星级。同时,从认定时间来看,近两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认定速度有所放缓,2019年仅认定129家星级企业(园区),但是四星级和五星级的认定数量差距大幅减少,说明2019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已经进入提质阶段。
区域分布明显
截至2020年11月,我国目前共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89个,国家级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示范点641个。浙江省在示范县数量中排名第一,拥有24个;福建省和山东省拥有33个示范点,并列第一。
2019年,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共认定129家星级企业(园区),其中湖南、安徽吉林为前三甲,分别认定19家、15家和17家。
2019年7月30日,中国文化旅游部开始公示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2020年8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将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等680个乡村列入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截至2020年11月,我国共有乡村旅游重点村共998家,其中新疆地区共有重点村56个,排名第一。
万亿规模市场 行业发展潜力大
2019年中国全年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5.73万亿元,其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营业收入8500亿元;整个旅游业接待人数60.06亿次,其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32亿人次。2019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占国内总旅游人数的53.28%,而营业收入仅占比14.83%。
根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到2025年,乡村休闲旅游业优化升级。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深度发掘,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亿人次,2019年-2025年的平均复合增速将达到3.8%。
根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到2025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2019年-2025年的平均复合增速将达到5.9%。行业的收入平均复合增速大于接待人数的增速,说明未来5年我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进入提质提量提价的阶段。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