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客曝光桂林女导游发飙:“下车,1小时必须花2万!”对此,你怎么看?

这种强制性消费搁谁身上都不舒服,去 旅游 到购物点无可厚非,但不能强买强卖,由游客自愿,但是从另一角度是不是也反映了 旅游 从业人员的不易?难道她不知道此举的后果吗?轻则罚款,重则丢饭碗,敢冒险这么做是不是也值得深思。

已经看到这条消息了,评论的气氛几乎是一边倒。实际我们每个人都冷静下来,细想一下,其结论会有不同,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导游要求强行购物的类似事情不是第一次了。不仅在大陆,而且在大陆以外的其它地区或是出国 旅游 ,都曾发生过类似事件。导游强行要求购物有他的理由和 旅游 前的条款约定,只是我们在 旅游 前没有看懂其条款规定或是无视而已。有的旅行社或 旅游 目的地,在预订旅行项目中就有旅行购物的项目规定,每人必须达到购物标准。 这种旅行方式,并不是纯粹的旅行,而是一种连购物带旅行的 旅游 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带旅客去购物,一旦参加了这种类似的旅行团队,不购物是不可能的。再就是导游要求旅客购物一方面是增加所在旅行所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导游个人的收入,他可以从中得到购物的回扣,作为报酬。所以说,我们在报跟团 旅游 时,一定要了解清楚,带不带购物,购物消费费用限定在多少钱,如果不提前打听,或无视其约定,上去了不购物就走不了。因为人家有事先约定,你上去就是默认。当然,这个导游的方式被曝光,她的麻烦也就大了。

要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我们作为 旅游 者,我是这样做的。对能够接受的旅行购物,我会考虑参加,比如上次去北京一个旅行社,报名是就对我说要购买一个玉石,无论大小。我就参加了,到了一个玉石店,我请了一个貔貅,花了不到300块钱,正是我没有参团就想买的物件。凡是我承受不起的购物标准,我不报名参加。再就是,现在实行夕阳红专列 旅游 ,从不要求购物,我经常参加。另一个就是自驾游,不与购物旅行参和,事情也轮不到我头上。

这种导游强迫游客买东西的行为,己经看到过多次报导,国家有关部门虽然禁止这种行为,但屡禁不止。

为什么会这样呢?旅行社为了盈利,利用人们爱占便宜的心态,零付费或低价付费的 旅游 吸引游客。而实际旅行社和导游都要挣钱的,就是让游客消费,在商家拿到反点。

商家这种情形有欺骗性,相关监管部门都应负起监管职责,对旅行社和导游进行处罚。

游客也应理性分晰,低于成本价的 旅游 是否可信。克服占便宜的心态。

作为一个 旅游 从业者想出来说句话,中国的 旅游 行业真的很不规范,乱象丛生,而导游作为一线人员,首当其冲是被责怪的那个,但是, 旅游 公司没有责任吗?游客没有责任吗?监管部门没有责任吗?如果导游有底薪以及五险一金,如果低价团被彻底取缔,谁愿意去做这个恶人? 这段话并不是在洗白导游,而是内心想要一个良好的 旅游 环境,让人们出门 旅游 可以玩得放心开心,而导游也不用这么心累。

作为长期接触 旅游 业,自己也做过接待和作为游客到其他地方 旅游 。这样的的行为有违道德和消费者的合法知情权。首先旅行社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违规所在,游客曝光视频是出于对 社会 的责任。希望有关部门加强 旅游 业法律法规的建设。以及广大游客朋友有监督的权利。大家应该为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挺身而出……

低价团+强迫购物,这是中国 旅游 业的毒瘤,反复曝光但屡禁不止。表层的现象问题不参与谈论,引发的深层思考与大家分享:

1、“导游问题”仅是表象,金钱业绩导向值得深思。

每次有强迫购物、辱骂游客发生时,全体网民(也包括我)几乎枪口一致地指向当事导游,紧随其后就是主管部门一套成型的“解决方案”:停职、罚款或吊销资格。深层次的原因我们考虑过吗?

导游曾经是与空姐一个层次的黄金职业,收入高、看遍祖国风景。事实是这已经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景点、文化随手拈来侃侃而谈,看似博学多金的导游生活中也是普通人,收入下降、服务难度加大、业绩压力大等诸多因素导致了情绪积累,遇到工作不顺必然炸锅。一切低薪高质服务都是耍流氓, 旅游 业可不可以借鉴餐饮业“海底捞”?金钱至上的业绩考核能不能变成服务至上的水准考核?这是一个问题。

2、 社会 老龄化已经来临, 旅游 业明显没有准备好。

任何 旅游 项目都有其针对的人群,亲子游面对宝妈宝贝,相亲游面对青年群体,游学团面对企业团体,自驾、5A、出国游大多针对家庭。明显,“夕阳游”的相关产品(如专列、夕阳团等)虽有所呈现,但“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准亟待提升。

父母辈为代表的老年团体不是不舍得花钱,但花钱的方向与购物团想要的方向偏差很大,购物团多推玉石、文玩等价格不透明的产品,里面是否暴利无需多言,而老年团队更愿意购买与 健康 有关的、地方特色的、性价比较高的产品。这个供需错位导致了强迫消费的多次发生。

3、旅行社盈利模式单一,“跨界整合”沦为空谈。

互联网改变了消费形态,跨界打劫频繁发生,产业联动、业态互补成为现在商业的主流。而旅行社的盈利模式呢?豪不夸张地说,国内的旅行社,团费+票务回馈+购物提成简单粗暴的三板斧,2、30年几乎没变过。

在房地产如火如荼的时代里,旅行社参与 旅游 地产销售且称之为“跨界整合”,老年团疯抢全国各地 旅游 房产,可惜这种挣快钱的心态终究经不起市场检验,当市场退烧时旅行社再次陷入了迷茫。为老年群体提供对位的服务真就那么难?答案是否定的,无非是整个行业在选择“快钱”与“慢钱”时的短浅目光长短而已。

在经济尴尬的局面下, 旅游 业总量持续上涨,但人均消费却不如人意,各行各业都迎来了最艰苦的时刻, 旅游 业亦然,但逆境更利于思考,期待我们老年时能有舒心、消费自然的老年团。

学识浅薄,仅作抛砖引玉之谈!欢迎讨论勘正。

(图片为自己旅途拍摄)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可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我也不是从业人员,只是喜欢 旅游 ,对于这个事件由于刚刚发生,我们也不好过多的评判,我就讲一讲自己的一点感悟吧,仅供参考。

第一从旅行社和导游的角度讲,由于 社会 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 旅游 的需求空前高涨, 旅游 行业应运而生,行业竞争激烈,旅行社和导游严重的供过于求,有时候一条街能找到10几家旅行社,这样势必会导致恶性竞争,再加上本身行业的自律性差,导游从业人员底薪偏低,需从旅客的消费中提成,我们都知道 旅游 景点、商户和 旅游 从业人员他们的服务对象通常是一次性的,很难自觉维护回头客的意识,所以说“零负团“的现象可能就出现了,这样一来他们的出团成本费就高了,等于旅行社还要倒贴钱给 旅游 者,有时候导游还要垫付一部分费用,这样一来怎么办呢,导游要有收入,旅行社要有利润,就有可能带领游客强迫购物,设置收费项目,抽取回扣,保证利润,作为 旅游 企业,要严格遵守《 旅游 法》,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抵制“零负团”。

从游客的角度讲,有时候有一种贪图便宜的心理,哪里有低价团就到哪里去,对于 旅游 行程、购物、住宿、餐饮一知半解,明明知道报这个团有风险还要去参加,最后收获了不好的 旅游 经历,所以说尽量避免低价团和负价团,多了解行程和各方面信息,签订 旅游 合同,到正规场所消费购物,要规避 旅游 旺季,因为旺季出现低价团的机会挺多的,最后如果游客遭遇强制消费时,尽量避免正面冲突,收集相关证据,依法主动维权。

从 旅游 及相关职能部门角度讲,自身工作要做牢做实,多倾听群众对于 旅游 服务的建议;要提高监管力度,加大对强制交易和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开通便捷的投诉绿色通道。

最后结合到本次事件,具体操作者是导游,还涉及到购物等各方面,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开展工作,当事人是导游,但 旅游 管理者需共同反思。

我的看法:

1#作为服务行业:应该避免强制消费,这个景点的口碑不好,容易进入恶性循环。

2#注意沟通方式:可以引导消费,而非强制消费,现在已经是体验经济了。

3#导游应该提升行业进入门槛和个人修为,如何在客户和利益等方面做到平衡或者好的选择。而不是粗暴的原始的营销方式。

4#从行业发展的角度: 旅游 业特别是跟团旅行,要避免签低价团。

当然这个很难,利益链里很多的利益体,有些难协调。 但至少要明示低价团中的购物行程等。

这种情况应该严厉禁止,就是因为有这种旅行团的存在,导致很多人对旅行报团很反感,把 旅游 行业搞得乌烟瘴气。本来旅行团就是为了方便你我他,结果反倒没玩到还倒贴不少钱,整个人心情都不好。之前我有报团去杭州千岛湖、宋城玩过,虽然旅途中有购物情况,但是并没有强制,而且大部分时间安排的很合理,都在景点玩乐,也没有说专门的商场购物,都是和 旅游 景点在一起,所以如果报的是正常的 旅游 团一般都不会出现上面提到的情况,强制消费,啥啥啥的。关于桂林女导游时间我也看过不少相关报道,其实就是别人公司在报团的时候选择的就是一个相当于免费的 旅游 团,只是送了一个价值多少钱的礼包之类的,天上怎么可能掉馅饼呢,正常人的思维想想就知道,里面有鬼啊,还如此热衷踊跃报名,真是呵呵了!通过正规渠道报名 旅游 ,对自己的安全也是个保障,不要随便贪小便宜,一分钱一分货!

之前也听诊室的一个小姑娘说过类似这样的问题,她说她上大学的时候,去一个超市打工,那段时间正值暑假,所以来购物的还挺多的,但是来购物的人大部分都是跟着导游来的,附近的人基本上不怎么来这个超市。她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当然是不清楚了,我问她为啥呀?超市不就是卖东西的吗?附近的人不在近的地方买,反倒要去远的地方买吗?

她说,那是因为这家超市的东西太贵了,而且这家超市基本上只招待那些 旅游 团,他们一般和旅行社或者导游都有合作,所以导游会带游客们来这买东西。好多游客来这边 旅游 ,人生地不熟的,大多都很相信导游,觉得跟着导游走会没错,而且好多游客一买买好多。她说,不知道那些游客有没有嫌这家超市的东西贵,反正她觉得挺贵的,导游能从中赚不少。

当然这样的情况会有很多,但是最起码小姑娘说的这个没有强制买多少钱的东西,导游把你带了来,买不买还是随你自己。而问题中的导游就不一样了,必须得花2万,这种强制性的让游客购买,肯定会引起群愤,也该受到一定的惩罚,不能让这种现象肆意增生。

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去 旅游 的时候,遇到一些海鲜超市,也一定要多留个心。这个也是诊室的这个小姑娘给我说的,她说,她在另一家专门卖海鲜的超市打工的时候,发现老板让游客品尝的大部分都是比较好的贵一点的海鲜,但是旁边会放一些低价位的或者没有那么好的海鲜,在给顾客用袋子装的时候两样都会掺杂,好的可能还会少一点。有些海鲜当日卖不完,再放新的海鲜的时候,他们会把前一天的海鲜放在靠上的位置。这样的事情可能大家都知道,以后买东西的时候多注意些可能会少吃点亏。

二、桂林一导游强制游客消费,一小时2万块,真的没有纯玩团了吗?

是有纯玩团的,我们如何看待跟团游,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出游方式呢?记者采访了几位旅行社从业人员和读者,就此事表达自己的看法。

要更关注出游品质,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跟团游不等同于“低价团”。跟团旅游有自己的优势和亮点,同时也很有市场份额。对于不擅长、或者不喜欢自己规划行程的“依赖型游客”和中老年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省时省力。

报名跟团要选择“正规、品牌旅行社”,这是最起码的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丰俭由己。品牌旅行社也会推出价位不等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能力的市民游客选择。对品质有要求的,有纯玩高端团;大众出游线路,也会用价格去吸引市场注意力。我非常坚持的一点就是,要价值导向,不要价格导向。

要看行程细节,其实我们报名的时候,经常会被线路价格吸引,这是第一眼,但你仔细研究了行程以后,对未来出游的体验好坏,你就大体有一个判断了。比如航班,你要注意出发地点、时间。旅行社是否提供接送服务,是否红眼航班,是直航还是转机,这些都会影响到线路的价格。

看行程。尽管你发现线路安排了很多景点,但都是“街游”“外观”和免费景点,这就是在告诉你,你的出游是这样降低成本的。别人在逛卢浮宫,而你可能就只能和外面的玻璃金字塔合照,发发朋友圈而已。

三、重庆一大爷免费旅游被忽悠花费2万元买药,旅游陷阱怎么避免?

引言:重庆的一位大爷参加免费旅游的时候被忽悠了,花费了2万元买所谓的致癌药。这种旅游陷阱经常会发生,大家在旅游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免这样的陷阱,对自己家中的老人也要提醒,不要让他们去中这种圈套。

一、大爷被忽悠买2万元的药

重庆的大爷,在参加一次免费旅游的时候,被一位医生检查出说他患有前列腺癌。然后忽悠他花了近2万元钱买了所谓的抗癌药,回到家中后,老人的儿子知道了这件事情,觉得应该是被骗了,赶紧带父亲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也证明大爷并没有患任何的癌症。然后就去找旅行社的麻烦,旅行社把药物收回了并退回了大爷买药的钱。

二、如何避免旅游陷阱

这些骗子最常骗的就是一些老人,因为老人们没有很好的防骗意识,而我们作为子女对老人就要进行这些防骗意识的传输。让老人明白什么样的人是骗子,才会不那么容易受骗。而且在我们旅游报团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报的团,不要去贪小便宜去报那种特别低价的团,大家出来上班都是为了赚钱的,报那种低价的团肯定是要在别的地方找补回来的。更何况还是大冶参加的这种免费旅游,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也没有人是傻子,会让你去占这种便宜,这种免费旅游一看就是有大坑的,作为子女对这事情居然一点都不上心,等被骗了才知道有问题。

二、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

还是那句话,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不要总想着去贪一些小便宜,贪小便宜的后果可能就是会付出的更多。大家出来工作都是为了赚钱,没人会让你免费的去参加旅游。老人的子女也完全没有去考虑这样的旅游团有什么样的问题,被骗了才知道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