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旅游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2008年,我国旅游业连续遭受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不利因素的冲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我国旅游行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0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2.6%;国内旅游人数17.12亿人次,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12.6%;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584.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旅游业总收入1.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8%。

2009年1-3季度我国旅游业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巨大冲击,旅游经济运行中的有利因素明显增多,总体增长势头良好,三大市场保持“两升一降”的格局。国内市场方面,2009年1-3季度国内旅游人数14.5亿人次,同比增长11%,国内旅游收入7400亿元,同比增长10%。入境市场方面,2009年1-3季度入境旅游人数9400万人次,同比下降3%,入境旅游外汇收入280亿元,同比下降7%。出境市场方面,初步统计2009年1-3季度出境旅游人数3500万人次,同比增长2.4%。从产业基本面来看,我国旅游产业处于全面回升状态,经营状况有较大改善,旅游就业保持稳定,旅游投资持续活跃。旅游产业的景气是处于全面、大幅回升状态。

尽管2008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总需求的疲软,对我国旅游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旅游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基本环境没有改变,旅游业总体发展趋势也不可能改变或逆转。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潜力依然巨大。改革开放30年奠定的坚实基础,将有力地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

同时,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正式发布,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游产业升级方向。这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预计2010年我国旅游行业复苏趋势明显,行业增速将提高到16.5%,行业重新回归快速增长。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旅游业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二十二章。首先介绍了旅游的定义、类型、产业特征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接着分析了相关产业及因素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旅游业的现状,并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做了细致分析。然后具体介绍了生态旅游、黄金周旅游、红色旅游、温泉旅游、旅游小城镇、主题公园、奖励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自驾车旅游的发展。随后,报告对旅游业做了市场细分与消费者分析、电子商务运用及构建分析、旅游资源分析、行业竞争分析、产业链构成及价值分析、商业模式分析、信息化发展分析和投资分析。市场营销是指一个企业为适应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从产品开发、定价、宣传推广到将产品从生产者送达消费者,再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回企业的整体企业活动。企业的经营导向经历了生产观念导向、产品观念导向、推销观念导向、营销观念导向、社会营销观念导向五个阶段渐次递进的演变过程。 旅游市场营销是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出发点是旅游市场需要,研究的目的是获取效益。可见,旅游市场营销是获得效益的重要环节,对发展旅游事业起到重大作用。 二、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世界旅游资源第一国,拥有着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并且2020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目的地国。在这种供需双向互动下,促进了我国旅游业市场的消费需求量不断增加,国民出境旅游又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带薪假期的延长使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以及人均收入的增长使人们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这些都为我国国民创造更多出游的条件和机会。同时,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外出旅游次数的增加,人们在旅游方面的消费变得理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然而,在此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下,我国的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营销中盲目进行削价竞争,营销策略科技含量不高,不注重售后服务、不能形成良好客户关系,以及法制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我国的旅游业要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必须灵活运用目的地整合营销(IMC)理念,改变营销的思考重心,由4PS(产品、价格、促销、渠道)转向4CS(顾客、成本、方便、沟通),建立一种由外向内的营销策划模式,做好市场营销。尤其在奥运的到来为我国旅游业和旅游市场营销到来了更大的机遇,至此良机时,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将更加科学、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 三、未来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一)加快发展旅游网络营销 1.大力发展网络营销。随着网络与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营销策略的多样化,旅游业也积极改变陈旧观念,挤身于网络营销的大潮之中。旅游业网络营销是利用电子网络这一载体的营销活动,是利用互联网,对旅游市场进行更有效的细分和目标定位,对分销、渠道、产品的定价、服务、产品理念进行更为有效的规划和实施,创造满足旅游者与旅游产品销售者之间的交易。 旅游业发展网络营销具有产品和网络两大优势:一是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产品,具有生产消费同步、远距离异地消费、消费者无法对产品预先感知等特性,成为最宜于网上查询、浏览、购买的产品类型之一;二是网络拥有丰富信息源和传递速递快、覆盖面广、自主性强、反应及时、营运方式更合理等优势,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生产、营销、销售成本,节约顾客精力、时间、资金成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力发展网络营销是旅游市场营销模式的必然趋势之一,尤其是在我国申奥成功后,奥运带来的巨大市场为旅游网络营销带来一个难得的机遇。 2.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从发展趋势来看,网络营销的实施是必然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网络营销仍处于较低阶段,存在着信息源真实性和更新速度、网络安全等诸多问题,致使旅游网络营销还不能完全发挥其优势,成为制约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的瓶颈。在此转变时期,只有把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要,更好地发展旅游市场营销,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 (二)加强绿色营销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国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们都开始追求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它要求企业在经营中贯彻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旅游业“它是个资源型产业,有赖于自然的馈赠和社会遗产”,但在现实发展中,旅游业是“无烟产业”已受到质疑,“旅游者带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脚印”,随着旅游业的推进,世界有太多精美如画但很敏感的环境受到破坏,而且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有损环境资源现象,直接影响到旅游业本身的发展。因此我国旅游业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强绿色营销。首先,树立以资源价值观为中心的绿色营销观念。其次,确定绿色营销目标。再次,树立绿色营销组合战略。旅游业在确立绿色营销观念和目标的基础上,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价格、包装、分销、促销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始终贯彻绿色原则,并科学地予以组合运用。最后,开展绿色认证。从1993 年起,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ISO14000),极大地推动旅游业绿色营销的发展。比如我国浙江省、山东省开展的创建“绿色饭店 ”活动以及武夷山景区实施的ISO14000认证,为旅游业的绿色营销注入了新的内容。 加强开展绿色旅游营销,是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与环境友好、和谐的产业,是符合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爱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潮流,是走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条极富生命力的营销策略。 (三)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开展旅游品牌营销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建设,以品牌为核心进行营销也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品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利用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创造品牌价值,最终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和过程。 我国旅游业品牌建设的的精髓应在于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但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品牌营销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还远远不够,致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不能有效延长。因此,必须首先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产品利于不败之地。比如,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主题公园,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再现,这个主题公园正是因为很好地挖掘了历史文化的内涵,在全国主题公园旅游处于低谷的情况下,它却能以年均效益1,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发展。同时,要注意“深度”挖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不断融入创新因素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原有基础的延续。其次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要走品牌化道路,要塑造和传播品牌形象,这是品牌营销的主要任务。依据我国旅游文化,策划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形象,赋予旅游产品品牌强大的生命力,然后根据成功地塑造品牌目标形象的要求、目标市场状况以及自身的综合条件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合传播的方式,所选择和组合的传播方式要能够全面、准确、直观地表现出品牌的目标形象特点来,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经济条件,要注意对投入与产出效益的研究,尽量花最少的钱而取得最大的效果。另外,旅游公共部门(政府及各旅游行政部门)也要发挥一定的作用,在营销方面主要集中于对地区、省和全国的整体性促销上,从而带动旅游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二、疫情再度“逼停”旅游业背后:上半年多省游客量已超2019年同期

“室内文旅活动场所该关闭的关闭” “暂停经营中高风险地区跨省团队 旅游 业务” “全国1152家A级 旅游 景区暂停开放”……在2021年的夏天,传统的 旅游 旺季,国内 旅游 业再一次遭遇疫情“重击”。

要知道,在这之前的上半年,国内 旅游 已渐有起色, 旅游 从业者们也一度看到了曙光。

文化和 旅游 部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国内 旅游 抽样调查结果,2021年上半年,国内 旅游 总人次18.71亿,国内 旅游 收入( 旅游 总消费)1.63万亿元,已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0.9%、58.6%。人均每次 旅游 消费872.2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5%,相较于游客接待量的增速, 旅游 消费潜力仍有待释放。

从省级层面看,新旅界(LvJieMedia)统计发现,在已披露上半年 旅游 统计数据的10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有7个省份游客接待量已经超过了2019年同期水平,其中西藏自治区增速最为迅猛,同比2019年增长31.1%。而游客接待量相对靠后的内蒙古,上半年也已恢复至疫前同期的61.12%,接近全国总体水平。 旅游 收入方面,在免税新政及红利的加持下,海南增速拔得头筹,上半年实现 旅游 总收入819.7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60%,较2019年同比增长近七成。

西部 旅游 热度依旧 海南 旅游 收入增速拔得头筹

数据显示,在上半年游客接待量已经超过疫前同期水平的省份当中,新疆和西藏增速更为明显。可以看出,疫情常态化情况下,国内游客显然对西部地区更开阔而神秘的目的地更加向往,去年已经开始大热的西部地区今年 旅游 热度依旧。

西藏 旅游 业以区外团队游客为主,今年以来,随着“冬游西藏·共享地球第三极”、西藏林芝第十九届桃花 旅游 文化节、七条红色 旅游 线路发布等活动的实施,西藏 旅游 经济迎来“开门红”。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西藏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7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110.9%,已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31.1%。

据悉,“十三五”期间,西藏已打造了具备 旅游 接待能力的乡村 旅游 景点300余个,特色 旅游 小镇26个,家庭旅馆达2377家。今年,“唐竺古道号” 旅游 专列、拉林铁路的开通,更是为该区 旅游 发展注入新活力。

同为西部地区大热的 旅游 目的地新疆,多地也已迎来 旅游 旺季,游客接待人数不断攀升,根据新疆文旅部门最新统计,今年1至6月,新疆已累计接待游客达8804.04万人次。事实上,在今年前4月,全区已累计接待游客4231.46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8.05%;实现 旅游 收入339.35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2.59%。

据自治区文化和 旅游 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古丽·阿不力木此前介绍,今年1月以来,全疆各地通过加大力度发展冰雪 旅游 、乡村 旅游 等拉动消费,促进 旅游 经济发展,共组织举办2000余项文化和 旅游 活动,涉及冰雪、文化、购物、民俗、 体育 、康养、研学、自驾、度假等多种类型。

在 旅游 收入方面,上半年福建、湖南、海南、贵州、西藏等省份已超过至疫情同期水平,其中海南省更是交出了“同比增长260.1%,比2019年同期增长67.1%”的优异成绩。

如果说海南2021年 旅游 收入的成绩单像“开了挂”一样,那么这个“外挂”毫无疑问就是离岛免税购物了。

去年7月1日起实施的离岛免税新政,对免税购物额度,单件商品限额,离岛免税商品范围、种类等方面进行调整。今年2月,为扩大政策效应,离岛免税购物又增加了离岛旅客“邮寄送达”、岛内居民“返岛提取”两种提货方式,旅客购物提货更加便捷。

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下,国内游客的海外消费加速回流。据海口海关的数据,今年1月至6月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267.67亿元、件数3690万件、购物旅客382.3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57.2%、258.9%、156.5%。

据悉,2020年以来,海南全岛新开业5家离岛免税店,目前正式营业离岛免税店已达9家。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经营投资主体的进一步增加和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海南 旅游 零售消费市场的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浙桂文旅项目投资超千亿 新疆成立首支文旅产业基金

上半年各省的的 旅游 接待及收入数据能让我们看到 旅游 业的生命力,而各省文旅项目的投资则让人看到了 旅游 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新旅界梳理发现,近年来的文旅项目投资大省浙江和广西在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已超千亿元,而文旅投资相对滞后的新疆在今年也成立了该区的首支文旅基金,进一步推动“ 旅游 兴疆”战略。

据浙江文旅厅通报,1-6月份,全省在建文化和 旅游 项目2607个,其中今年新开工项目598个,续建项目2009个,总投资20484.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651亿元,全省文化和 旅游 项目投资实现“半门红”。

邻省福建把今年作为文化 旅游 项目建设年,开展重点项目大调研、大摸排、大提升,确定了215个重点推进在建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12.18亿元。今年1月-6月,已完成投资125.98亿元,占年计划59.37%。

地处华南的广西,重点文旅项目全年计划投资总额完成进度亦即将过半。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文化 旅游 产业重大项目(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共计256个,总投资9132.4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45.6亿元,本年度完成投资125.06亿元。

此外,广西文化和 旅游 厅还印发《广西文化 旅游 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2021—2023年,全区文化 旅游 产业重大项目投资目标为年均增长15%。每年推进全区文化 旅游 产业重大项目200项以上,3年累计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

而在游客接待量上有着不错成绩的新疆,在 旅游 投资方面也没有懈怠。截至6月底,今年全疆政府性投资文化和 旅游 基础设施建设续建、新建项目总计130个,项目总投资约97.1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51个、新建项目79个。

与此同时,新疆还成立了首支以文化 旅游 为主要投资方向的产业投资基金——新疆文旅产业基金成立。该基金总规模为10亿元,主要投资领域包括文化 旅游 、影视 体育 、消费升级、医疗康养等,将集中力量投资行业竞争优势明显、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重点企业。

疫情再度“逼停” 旅游 业 从业者宜“厉兵秣马”

中国 旅游 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 旅游 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曾对2021年下半年 旅游 经济发展作出预测,报告认为,2021年下半年, 旅游 产业有望迎来投资加速的转折点。市场景气持续上升,六成左右受访者认为新冠疫情形势向好和疫苗接种工作持续推进将会增加2021年 旅游 和休闲消费的需求。此外,企业家信心和产业景气指数有望加速恢复到2019年水平。

正当业界对此充满憧憬的时候,疫情的反弹几乎使这一预期化为泡影。自南京禄口机场疫情爆发以来,国内疫情呈现多点发生、局部暴发的态势。截至8月8日18时,全国有疫情高风险等级地区14个,中风险等级地区196个。

8月3日,文化和 旅游 部办公厅发布紧急通知,要求落实A级 旅游 景区疫情防控,强化文化和 旅游 行业室内场所防控措施。景区和室内公共场所迅速做出回应。截至8月4日,全国已有20省(区、市)的1152家A级 旅游 景区暂停开放,暂时关闭公共图书馆256个、文化馆236个、文化站6757个。

8月5日,文化和 旅游 部办公厅围绕跨省 旅游 管理工作下发通知,对出现中高风险地区的省(区、市),立即暂停旅行社及在线 旅游 企业经营该省(区、市)跨省团队 旅游 及“机票+酒店”业务。截至目前,多省市已就“限制出省游”发布通告,跨省游再次按下“暂停键”。

好消息是,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预测,只要各地严格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疫情在两到三个潜伏期内能够基本得到控制。

对此,业内人士建言,常态化疫情防控将成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 旅游 从业者应在这种常态下,保持防控标准不降低,一边开拓周边游、微度假等短程 旅游 产品,一边继续提质增效、“厉兵秣马”,待疫情形势向好后,重新整装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