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景区旅游规划如何提质增效,如何改制?

新时代,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出产业之一,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产业对于促进社会资源互补、融合和创新,形成综合产业发展有着关键作用。在新的旅游业发展环境中,传统的旅游景区面临提质增效的重大挑战。

旅游景区

景区提质增效要在“怎么投资、怎么建设、怎么运营、怎么管理”四大问题上有重大突破。其中,改制成为一个核心问题。

新时代,景区运营面临五大转变,景区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旅游行为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旅游管理从粗放型向专业化方向转变;旅游服务从简单化向标准化精细化转变;旅游投资从财政经费向市场化转变。面临这五大变化,如果还是以前的政府“一把抓”管理模式,则很难在众多景区中脱颖而出。

理顺景区的机制体制,利于景区优化经营。目前,市场上探索出来的景区三权分立体制可以借鉴和学习。

“三权分立”的发展思路:

1、景区所有权不变,仍然归国家所有。景区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景区良性发展,促进景区及周边经济发展,实现综合效益。

2、景区的管理权归旅游局或管委会所有,主要负责协调投资商、运营者、当地百姓、游客等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为景区发展提供服务,促进景区和谐健康发展。

3、景区的运营权则采取市场化方法,从社会上聘请有景区经营管理经验、市场渠道和营销资源的专业景区管理公司,来负责经营管理景区。

二、山西:推出9条具体措施,助力文化旅游业提质增效

此次出台的9条措施分别是:加强资源开发管理。各市要建立 旅游 资源开发管理资料库,收集、登记 旅游 资源开发建设单位、建设规模、运营情况等信息,全面掌握土地审批、资源保护限制条件、可行性论证等情况。进一步加强 旅游 资源管理,规范经营权出让等相关工作,制定出台《山西省 旅游 资源管理办法》。

开展 旅游 资源招商活动。各市要组织相关部门统筹推进当地 旅游 资源开发,积极开展招商活动。鼓励景区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进国有、集体、个体、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参与 旅游 资源的开发和经营。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 旅游 企业和总部企业,壮大景区企业主体,打造一批本土 旅游 龙头企业。

强化基金引导带动作用。鼓励各地设立 旅游 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充分发挥各类基金在支持重点项目引进、落地中的作用。加大 旅游 基础设施项目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积极申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及企业债券。

加强项目用地指标保障。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充分考虑文旅产业发展布局。对省市重点文化 旅游 项目,优先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完善景区市场化经营机制。在全省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基础上,进一步理顺景区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各类利益关系,解决景区 历史 遗留问题,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制定引进知名 旅游 运营团队奖励办法。对景区总投资达到3亿元以上、年度投资额达到项目总投资30%以上的文化 旅游 产业项目,优先遴选纳入各地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服务保障。对实缴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的文化 旅游 企业总部,根据企业净资产、投资额度、税收贡献等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推动资源开发提质升级。聚焦文化自信、文旅融合,打造山西文化 旅游 品牌,推动 旅游 景区、度假区、乡村 旅游 、红色 旅游 等高质量发展。对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 旅游 度假区和评定为全省乡村 旅游 示范村,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村、镇(乡),国家级 旅游 休闲街区给予奖励。鼓励各市出台相应奖励办法。

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加大 旅游 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构建与 旅游 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体系。支持景区自主引才,积极引进文化和 旅游 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策划、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高端人才,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文物、 旅游 等相关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兼职方式参与景区建设。

三、专家看门道|2022年文旅消费如何实现提质增效

近日,山东省文化和 旅游 厅召开全省文化和 旅游 工作会议,对2022年全省文化和 旅游 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会议指出,2021年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全省 旅游 业的发展仍然取得了很大成绩, 旅游 接待规模和 旅游 总收入分别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的75%和71%,两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全省 旅游 工作仍将坚持疫情防控与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两手抓的指导思想,通过政策扶持、主体培育、精品引领、度假提质、智慧赋能、消费提振、宣传助力七项措施,推动 旅游 业提质增效、赋能升级实现新突破。

从目前的形势看,2022年 旅游 市场的增长依然面临着疫情防控的压力, 旅游 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制于疫情防控的节奏。因此,我们要锚定目标,认清形势,有效施策,通过政策主导,消费侧与供给侧两端发力、互促发展,争取 旅游 市场增量与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引导、帮助 旅游 企业提升生产和服务能力,通过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服务创新,激发新消费、扩大新市场,实现生产与消费互促发展、共同增长。由于疫情对市场的影响和防控要求,许多 旅游 企业的常规性产品市场低迷、常规性生产受到限制,但全年候“山东人游山东”活动的开展, 旅游 企业有很多参与机会和参与空间。全省1200多家A级 旅游 景区、2600多家旅行社、630多家星级饭店、1.7万家民宿等市场主体,有着巨大的生产潜能,但在 旅游 发展转型期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都普遍没有及时跟上市场变化,需要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研和智库机构等通过政策引导、规划指导、智力帮扶、技术辅导等方式,进行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服务创新,实现自身发展模式转型,也为 旅游 市场复苏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产能和产品支撑。在新的一年里,要组织 旅游 企业积极参与“山东人游山东”活动,政府通过设立企业创新引导转向资金、奖励资金等,引导企业有针对性的参与研发供本地、本省市场消费的 旅游 产品,促进市场恢复增长,包括:旅行社参与开发省内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研学游、体验游等线路和主题化产品; 旅游 景区针对疫情暴发后人们普遍提高了的生命意识和 健康 消费理念,开发 健康 主题产品,让游客去体验 健康 景区、参与 健康 消费;星级饭店、温泉酒店等开发家庭旅居套餐、私汤定制、康养保健等新服务产品;民宿和乡村 旅游 点,开展多彩民宿体验季、乡村旅居、 旅游 小镇微度假等新体验产品,等等,取得帮助企业生存发展与促进市场复苏的双赢效果。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和新任务、新目标,我们要进行市场策略的主动调整,深度挖掘和启动本地、本省市场,通过政策杠杆全面启动“山东人游山东”全年候系列活动,创造新需求、扩大新消费,促进 旅游 市场快速恢复与合理增长,推动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山东大学 旅游 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 旅游 协会副会长、山东省 旅游 行业协会会长 王德刚)

四、助力文化旅游业提质增效 省文旅厅9条措施盘活景区旅游资源

为进一步加强 旅游 资源开发管理,有效盘活景区 旅游 资源,4月20日,省文化和 旅游 厅发布《关于盘活景区 旅游 资源提升开发管理水平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其中推出9条具体措施,助力山西文化 旅游 业提质增效。

按照《意见》,首先要对我省的景区 旅游 资源进行摸排,重点围绕“小资本占有大资源”现象展开,准确分析景区资源在开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建立分类清单,报省 旅游 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各市组织开展资源清理专项行动,按照分类清单,实施分类处置,确定具体退出条件,依法依规清理景区 旅游 资源。

加强资源开发管理。 各市要建立 旅游 资源开发管理资料库,收集、登记 旅游 资源开发建设单位、建设规模、运营情况等信息,全面掌握土地审批、资源保护限制条件、可行性论证等情况。进一步加强 旅游 资源管理,规范经营权出让等相关工作,制定出台《山西省 旅游 资源管理办法》。

开展 旅游 资源招商活动。 各市要组织相关部门统筹推进当地 旅游 资源开发,积极开展招商活动。鼓励景区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进国有、集体、个体、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参与 旅游 资源的开发和经营。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 旅游 企业和总部企业,壮大景区企业主体,打造一批本土 旅游 龙头企业。

强化基金引导带动作用。 鼓励各地设立 旅游 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充分发挥各类基金在支持重点项目引进、落地中的作用。加大 旅游 基础设施项目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积极申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及企业债券。

加强项目用地指标保障。 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充分考虑文旅产业发展布局。对省市重点文化 旅游 项目,优先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完善景区市场化经营机制。 在全省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基础上,进一步理顺景区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各类利益关系,解决景区 历史 遗留问题,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制定引进知名 旅游 运营团队奖励办法。对景区总投资达到3亿元以上、年度投资额达到项目总投资30%以上的文化 旅游 产业项目,优先遴选纳入各地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服务保障。对实缴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的文化 旅游 企业总部,根据企业净资产、投资额度、税收贡献等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推动资源开发提质升级。 聚焦文化自信、文旅融合,打造山西文化 旅游 品牌,推动 旅游 景区、度假区、乡村 旅游 、红色 旅游 等高质量发展。对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 旅游 度假区和评定为全省乡村 旅游 示范村,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村、镇(乡),国家级 旅游 休闲街区给予奖励。鼓励各市出台相应奖励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