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我上学的时候就经历非典,到今年经历新冠状病毒。 十多年里,这两次超大规模的疫情和行业的发展也都是历历在目。

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我的专业老师就说过:旅游行业是朝阳行业。但所有的朝阳行业一样,如同一颗树,如果有充足的眼光和雨露那它会茁长成长,但是如果遇到刮风甚至冰雹,那这棵树虽然不会连根拔起也会羽翼尽失。

可能现在这个时期对于旅游行业是一个冻得刺骨的寒冬,而且还没准备好过冬的衣物就要忍受下去。我们每天看着天气预报,就等着这次寒潮退去。身家硬实的还得以抗住,身子薄的可能已经到ICU了,或者直接呜呼哀哉……

旅游不是实体行业,它是一个服务行业,一个以现金流为主要运转体系的行业。我们没有订单,没有客户给我们打电话,我们微信里已经没有客户再问出游的事情了。但是房东,物业,水电,人员工资一个也不能少付。

我们现在需要居危思安,去年年底托马斯库克的破产的风波还没结束,当头一棒的疫情犹如洪水猛兽一样,春节接电话接的不是团组出了问题,而是大批游客要退款。十多年未见此种阵仗。不得让一些老旅游人也唏嘘感叹,哭爹喊娘。

我们能看到ZF对战胜疫情的决心,也紧锣密鼓地制定如旅行社质保金返还,税收减免等政策,以至于社保延期缴纳各种手段。为的是撑过这倒了八辈子霉的疫情。

我觉得经过这场疫情洗礼,对于这个行业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一 对于投机心重的投资者,会更为小心或者根本不会再涉及这个行业。

这是有利有弊的,如果没有新的投资那么这个行业的酒店,民宿,景区等发展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也会让有能力的投资者更为脱颖而出大力的发展某一个领域。

二 旅行社的承包加盟机制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因为这些承包人一般是单打独斗靠现金流生存最为迫切的人。如果疫情在持续几个月,这些人的这几年的利润可能都打了水漂,这些人可能会投身到别的行业。

三 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条中可能会出现寡头的存在或发展趋势

因为疫情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濒临破产和倒闭的公司以及个体应不在少数。这会导致疫情散去之后一些体量本身就较大的公司再一次迎来新的发展格局,还有整个市场重回春天所带来的新的客户,订单。

四 旅游者的意愿可能会有两极分化的情况

有的人已经憋不住了,疫情还没结束已经开始要出去。但是有的人可能到了疫情结束好几个月也不敢再出游。当然了,人的行为可能最难预测。

五 行业中的各个环节可能会对公共卫生更为关注

交通、住宿、餐饮乃至景区这几个重要的环节,在疫情结束后乃至更远的未来,可能都会保持更好的卫生条件和消毒杀菌的习惯。可能对于个体游客的习惯也会往这个发展方向上调整和过度。不夸张地说这至少会让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安全卫生素质迈上三个台阶。

六 旅游的网络发展和游客的需求改变

在之后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可能行业的整体复苏还是不会到达疫前的水平。但是游客的需求可能会调整到网络需求,看看旅游视频,睹物思人一下。这时可能各种新媒体行业就要首当其冲起来,要把以体验性更强的内容进行更好地扩散。半死不活的旅游VR技术可能会给打一剂强行针。

七 2020年整体公共假期和个人假期的洗牌重置

有的员工可能已经没有年假了,因为被隔离霸占了。学校到现在还没有开课,今年还会有暑期的概念么?各个企业 为了挽回疫情的损失,疫情结束后是不是要让员工加班加点,所有请长假的都延后至2021年,当然了,如果你是个有责任心的人,估计也不好意思请长假旅游了吧,因为公司要是倒闭,你还要再找工作吧。

八 ZF对整个旅游行业是否会有新的举措

疫情过后,我们还能有多少入境游?市场肯定是比出境游更为萎靡的,那怎么能改善?

是否有强行针对这个行业的复苏加把劲的方法?

这里我也真想不到,因为我还没到那个层次。哈哈哈

九 游客 行业内人员 乃至整个社会的整体素质会大大提高

其实我们在整个疫情过程中,听到和看了无数感动国人乃至世界的故事,不光唏嘘,甚至落泪,这一个个故事无不对我们整个社会人进行这心灵的洗礼。

二、旅游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旅行社数量持续增长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尽管2020年以来疫情对于旅游行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中国旅行社数量从2019年的不到3.9万家,持续增长至2021年的4.24万家,较2020年增长4.3%。

中国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持续下降

和旅行社数量不断增长不同,2019-2021年中国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不断下降,从2019年的41.59万人下降至2021年的27.88万人,2021年较2020年下降13.55%。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同比增长12.8%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32.46亿,同比增长12.8%,但是依然远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59.01亿,仅恢复至2019年的54.0%。2021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23.42亿人次,增长13.4%;农村居民国内旅游9.04亿人次,增长11.1%。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消费增长31%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消费收入为2.9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1.0%,但是远低于2019年的5.73万亿元。2021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总消费2.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1.6%;农村居民旅游总消费0.55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8.4%。

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交易额达1.47万亿元

根据Fastdata极数数据,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开始复苏,2021年全年交易额为1.47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4.9%,但是依然没有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

综上所述,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旅行社数量不降反增,但是旅行社从业人员持续下降。从2021年国内旅游总人次和总消费等数据看,行业出现复苏迹象。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32.46亿,同比增长12.8%;旅游总消费达到2.92万亿,同比增长31.0%;在线旅游交易额达到1.47万亿,同比增长34.9%。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所谓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广阔可观,当今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我国的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但是相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市场发展速度的要求。

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和享受型极少;国内旅游热门地区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知名度高、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4A级以上景区。自助旅游增多,团队出游减少;度假村的区域『生特征已经比较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西部、东北等区域的度假村经营都各显特色。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重庆等经济发达地区度假村数量明显比其他地区高很多。这说明我国旅游房地产度假村细分市场的区域格

四、旅游市场的特征是什么?旅游市场细分方法有哪些?

◆旅游市场细分的概念

市场细分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市场营销学家温德尔·斯米斯(Wendell R.Smith)于20世纪中叶提出的一个市场营销学的新概念。在我国的旅游市场细分研究中,多数学者关于市场细分概念研究趋于一致。赵西萍(2003)等认为市场细分实际上是根据购买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态度、购买行为特征等不同因素划分市场的行为过程;王洪滨(2004)指出旅游者需求的差异性是市场细分的关键;张俐俐(2004)强调细分就是划分旅游者群的过程;苟自钧(2005)综合上面观点,指出市场细分的出发点是从区别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然后根据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把整体旅游市场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类似需求和欲望的消费者群体。

◆旅游市场细分的方法

目前,多数学者采用三种细分方法。单一变数法,即根据影响旅游消费需求的某一种因素进行市场细分的方法;综合变数法,按影响旅游消费需求的两种以上的因素进行市场细分;系列变数法,按照影响旅游消费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系列划分。 美国的市场学家麦卡锡提出细分市场的一整套程序,这一程序包括七个步骤:选定产品市场范围;了解、列举分类顾客的基本需求;了解不同潜在用户的不同要求;抽调潜在顾客的共同要求;根据潜在顾客基本需求上的差异方面,划分不同的群体和子市场;进一步分析每一细分市场需求和购买行为特点,并分析其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可以对这些细分出来的市场进行合并,并作进一步细分;估计每一细分市场的规模。 国内多数的学者对麦卡锡提出的七个步骤保持认同,同时提出细分市场的程序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做灵活的调整,不必拘泥于学者提出的旅游市场细分的步骤之中。

五、旅游消费具有哪些特征

消费者市场的基本特征如下:

1.非盈利性。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某种使用价值,解决自身生活消费的需求,而不是为了盈利去转手销售。

2.非专业性。消费者往往缺乏专业的商品知识和市场知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容易受商家,厂家宣传,服务态度和商品质量的影响。

3.层次性。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同,所处社会阶级也不同,因此消费者的需求会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4.广泛性。消费者市场不仅购买者人数众多而且分布地域广,从国内到国外,从城市到农村,消费者无处不在。

5.替代性。消费者市场除了少数商品不可替代外大多数商品都能找到互换使用的商品和替代品,因此消费者市场的商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

6.流行性。消费需求不仅受到消费者的内在因素影响,也会受到时尚,环境,价值观等外在因素影响。时代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消费者市场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流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