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费升级对当下旅游行业有哪些影响?

居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在旅游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人均旅游花费稳定增长国内游的人均花费除了97/98年及02/03年两个时期分别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和SARS事件影响出现增速明显下滑外,在1993-2011年期间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7.2%。

(2)出游率大幅提高。我们可以发现该比率呈稳定增长状态。在增速方面,以2003年为分界,1991-2003年期间线段较平坦,说明出游率增长较缓;而2004-2011年期间较陡峭,说明出游率增速较快。在具体数值方面,出游率在1997年突破0.5次/人,并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僵持了很长时间;出游率在2006年首次突破1次/人(人均GDP达到2069美元);而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该比率更是在2011年突破了2次/人。从0.5次/人—1次/人(1997—2006年)和从1次/人—2次/人(2006—2011年),出游率同样是两次翻倍,所花费的时间却缩短了整整1/2。而且,两次翻倍期间,人均GDP的相对增速几乎一致,均为160%。

由此可见,以人均GDP为代表的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是旅游业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

消费结构升级

在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加快的背景下,旅游产业消费结构的升级也在逐步进行中。我国人均GDP在2011年已突破5000美元,进入了度假游、体验游为主的阶段。而对应不同的收入阶段,旅游消费有着不同的诉求。旅游行业也正从粗放式向集约化、精细化发展。根据需求,我们可以把旅游产业划分为三个层次:基本需求(餐饮、住宿和交通)、中间需求(购物)和核心需求(游览和娱乐)。那么,基础需求就对应经济型酒店、星级酒店和餐饮子行业,中间需求就对应免税品销售子行业,核心需求则对应传统景区、休闲度假目的地和文化演艺子行业。

以酒店子行业为例,随着商务会议、休闲度假需求的日益高涨,主要旅游城市、景区的会议度假酒店日趋成熟化、规模化、优质化。会议度假酒店的特点是:具备休闲度假与完备强大的会议功能;位于旅游胜地,尤其是山水景观;多为低密度开发。

此外,消费升级也同时催生了许多旅游新业态。国发41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便对此进行了阐述。事实上,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体现了旅游产品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的过程,也体现了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受旅游需求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城乡环境和各类社会资源融合发展加快,混合型业态也将逐渐成为主流。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所谓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广阔可观,当今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我国的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但是相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市场发展速度的要求。

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和享受型极少;国内旅游热门地区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知名度高、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4A级以上景区。自助旅游增多,团队出游减少;度假村的区域『生特征已经比较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西部、东北等区域的度假村经营都各显特色。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重庆等经济发达地区度假村数量明显比其他地区高很多。这说明我国旅游房地产度假村细分市场的区域格

三、如何促进游客消费的增长

一是有时间。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是以国务院令颁布的,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如今9年过去了,却有许多单位落实不好,执行这一条例需要刚性,不能由着企业“自由裁量”。

二是有钞票。旅游是“玩钱”,需要经济和财力支撑,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从观念上讲,首先要把旅游定位于大众消费,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这需要做到三点:第一,企业要通过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使职工有钱去旅游。其二,旅游产品属大众“商品”,而不是“精品”,门票不能过高,不仅要严格控制景点涨价,少数景区奇高的门票还应适当降低。第三,旅游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及教育功能,对特殊人群,如青少年学生、教师、军人、老年人、残障人等,景点应给予门票优惠。对城市低收入群众,政府要发放一定的旅游补助金,让大多数群众都能“玩得起”。

三要服务好。近年来,通过严格治理与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有了明显规范,但“黑导游”、乱收费等旅游乱象仍时有发生,尤其景区在餐饮、住宿、停车、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尚比较突出,旅游行业总体投诉率还比较高,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四、未来旅游业的发展的前景如何

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以下表可以看出1985年到1988年,1988年到1992年,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旅游消费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亦在10%以上。

2、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据统计,在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比重高达85%,游览购物仅占15%。旅游整体消费水平低,据不完全统计1985—1992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额仅58元。

3、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如北京、江浙沪、广东等地,象敦煌、九寨沟、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等风景点由于交通不便相对处于温冷点。从距离上看,一般以中近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为辅。如桂林主要以粤湘鄂的的旅游者为主。从客源分布来看,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主,内地县镇为辅。旅游者停留时间较短,一般在2.5天~3.5天左右,“一日游”也占有很大比重。

4、自我服务的散客多,有组织的较少。1986年,散客旅游者仍占90%以上。1991年800多家二三类旅行社组织招徕国内旅游者423.623万人,散客仍占86%。旅游过程中,自带饮料、食品的游客较多。

5、旅游人员构成广泛、公费旅游占有很大比重.目前国内旅游人员的构成大体是:先富裕起来的农牧民外出旅游,离退休干部的疗养旅游,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教师学生的度假旅游以及各种公务旅游。虽然随着消费观点的改变和经济收入的提高,社会各阶层、各行业都有相当数量的人加入自费旅游队伍的行列,但是,公费旅游仍占主要地位。

6、我国国内旅游的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采取了不少措施,如改善交通、增辟景点、美化环境,修建规格不等的饭店,设立专门接待国内旅游者的二三类旅行社,1992年这类旅行社己发展到1400多家,但是,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为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国内旅游者基本上停留在吃、住、行和安全的基本保障上,距离享受性服务差距很大。

五、21世纪的三大新兴旅游消费增长点是什么

1、改变了传统旅游业的运作模式 旅游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给传统旅游业带来了冲击,能够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随团或散客旅游两种选择。在这种模式中,旅游网站作为中介机构或信息中心,而旅行社转变为行使带团出游及协调其他旅游企业,以完成旅游活动的服务性企业。 2、 个性化服务 利用互联网技术,旅游者可以自由组团和选择参加者,自由选择路线,通过网络旅游服务公司,旅游者可以自助地预订旅游路线,选择交通方式,预订酒店导游。通过后台服务器的专家系统,旅游公司还可为缺乏旅游经验的消费者提供咨询意见。 3、形式多样性 旅游电子商务既有网站对交通、住宿、景点等企业成分,也有对游客成分,还可建立游客点菜,企业竞标接盘及游客自行组团等模式,左右逢源。相信随着旅游业与网络经济更紧密地联动发展,必将为旅游业的良性循环与变革起到积极有效的推进作用,使得传统经济和网络经济得以共同发展。 4、不需要配送的环节 电子商务在旅游业应用中的优势及问题的研究文献综述 旅游电子商务是指旅游企业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旅游机构内部和对外的联系,即改进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交流和交易、改进旅游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从而扩大销售,拓展市场,并实现内部电子化管理的全部商业经营过程。旅游电子商务在21世纪将给世界各国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并成为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 5、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旅游电子商务像一张大网,把众多的旅游者、旅游中介、旅游供应商联系在一起。旅行社、景区、旅游饭店及旅游相关行业,如租车业,可借助同一网站招徕更多的顾客。旅游市场的规模因电子商务而扩大了,它们将原来市场分散的利润点集中起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6、提供具有绝对优势的价格 7、发展多渠道的电子商务旅游 8、提高了旅游业的效率

六、未来旅游消费市场趋势

中国的旅游业已进入了战国时代,2005年是中国旅游业全面融入世界旅游业的分界线,面对入世带来的挑战,有识之士都在思索:中国的旅游业应该如何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现存最大的国度,幅员辽阔,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富足,为这个古老的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的旅游业开劈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上我国的南北跨度大,东西纵横长,民族众多,地方文化差异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中国人口众多,正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国民收入的增加,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因此,中国的旅游现正在朝着国内旅游大国、入境旅游大国、出境旅游大国发展。

综观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建国以来到1990 年为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以入境旅游为主导地位;90年后至2002年,中国的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内旅游异军突起;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旅游市场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出境游组团社改革为标志,出境游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因此,中国的旅游业已成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这其中国内游、出境游增长迅速,入境游发展缓慢。

中国的旅游业有着十分明显的分界线:东部沿海经济发达,是最大客源的输出地,西部旅游资源丰富,是最大的客源输入地,但是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入,东西部旅游大融合是东西部经济融合的必然趋势。东部因经济发达,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已渐渐取代了传统的观光旅游,西部因资源丰富,风光秀丽,观光旅游仍是旅游业发展的主流。

入世是中国旅游业分化重组的催化剂,面对入世的冲击,旅游企业都在未雨绸缪,寻找应对良策,有人称入世为“狼来了”;有人已做好了与狼共舞的准备;有人视入世为改造国内落后的状况的一剂良药。

狼也罢,良药也罢,但中国的旅游业现状确实令人担忧。

以笔者从事旅游二十年的经验看,中国的旅游企业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的落后;二是人才的短缺;三是管理的落后;四是体制的缺乏创新;五是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小,抗风险的能力差;六是服务缺少知名品牌;七是航空保险业发展滞后;八是各地接待水平、标准和模式不一,沟通困难;九是政府的管理亟待改革;十是旅游产品千篇一律,缺少创新,行业之间的竞争停留在行业自杀式的价格层面上,游客参团信心受挫。

有识之士都在为中国的旅游企业的发展诊断把脉,提出了许多的解决方案,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根据企业的大小提出了如下发展措施:大型企业集团化,中型企业专业化,小型企业网络化。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并在自己的企业身体力行,根据自身的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效果显著。

中国的旅游企业要冲出重围,融入世界旅游大潮流,品牌是关键,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大多存在千篇一律,服务缺少品牌和个性,在世界性市场中,难以脱颖而出。发展品牌是一件巨大的过程,许多企业无力发展品牌,但发展品牌确实是成功的一条捷径。

发展网络是中国旅游重组的又一出路,由于政策的滞后,真正的网络一时难以形成,但是发展网络是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统一的接待标准、统一的接待模式、统一的服务形象的必由之路。

国际旅游市场都是批零关系,但中国的旅游市场是各自为政,一个真正意义的批零市场是中国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批零关系在一些地方开始萌芽,作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要主动实践,推动这种批零关系的快速形成。有条件的旅行社要主动发展成为批发商,缺少资源的旅行社要甘当零售商,批零关系是平等关系,不是从属关系,是产品流动的必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