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旅游和老年旅游的旅游消费行为差异
那肯定存在差异,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相对宽松的时间,有更多的冒险精神和追梦遐想造就了大学生旅游热大学生属于年轻人群体,其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休闲散心,寻找乐趣e79fa5e9819331333363386132,所以选择的景点主要是自然风景区和民族风情区。
从总体来说,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旅游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是属于理智消费群体,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满足中低端旅游产品的消费,因为家长的供给依然是大学生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学校没有过多重视大学生旅游,旅行社对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旅游产品,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建议旅行社针对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和旅游习惯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但是由于家庭因素和一些个人原因,有些人还是存在畸形消费,即任意挥阔型。针对大学生旅游消费观念存在很大差异性,而且还有部分学生存在非理性消费现象,要进行旅游消费教育。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所以这种消费观念还是不可取的。我们都还是靠着父母亲的钱财来度日的寄生虫,对于这个定位我们要正确认识,不能过度自豪,我们要知耻。要考虑到父母自身经济条件再去消费,在允许的基础上。在进行旅游消费教育时,首先要进行消费教育,因为旅游消费教育是消费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此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盲目非理性的消费观,培养大学生科学消费意识指导他们树立合理的消费期望,引导他们做有经济头脑的消费者,教育他们讲究消费道德。大学生对于旅游的热情证明他们的生活追求,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支持他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达到一个供他们去放松,减低浮躁的一个效果。
反观老年旅游,更多的倾向于休闲养生,散心等方面考虑,而对于旅游消费则相对要理性很多。
二、大学生消费中的不理性行为有哪些
(一)消费节奏加快、消费方式快捷
据我院调查,大学生在选择消费品时,对经济因素方面的考虑减少了,对消费品的购买和更新的速度加快。从实际情况看,用在学习、就餐方面的费用偏低,而用在娱乐方面的消费过高,已明显的超出了大学生正常的消费轨迹。如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个月约支出1000-1500元,最少的也有800元,最高的达到几千元。他们认为,为了追求情感,需要进行物质投入,经常是把握不住适度消费的原则。
当代大学生普遍接受快捷的交易方式,大部分学生拥有银行卡,交通IC卡。各类打折卡等,刷卡消费得到当代大学生的追崇,如今网购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普遍消费方式,网购的省时、快捷、方便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
(二)、追求时尚和新潮
大学生消费“前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追求品牌、崇尚权威、追求新颖、时尚。体现个性以及理性、成熟三个方面。
品牌商品不仅蕴含经济价值,而且有文化价值。随着科技高速发达,品牌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的功能竞争,人们而更多地倾向于心理感受而不是从直观上判断某种商品的优势。品牌代表的“质量”的权威性,以及品牌的“文化”权威——体现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增强消费者的自信心。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消费者市场物质极大丰富。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处于接受新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冲动浮躁心态向更趋理性化转变,在消费行为中开始表现为较成熟的价值取向。同时大学生的消费权益保护意识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而日趋成熟。当他们的消费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超消费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最新的调查表明:80%受访学生选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名牌产品。追求名牌,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共同观点,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品质,重名牌,有品位的生活的需求与消费观念。存在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如为了追求一款手机或者换上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
(三)、追求个性化、多样化
大学生消费个性化的表现,是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这样个性也可以理解为时尚化和风格化,而不仅仅是传统的青年文化对个性和自我的可以追求和表现。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运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并因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象征性和大众化的色彩和基调,即成为一种风格化的东西。其所反映的是青年大学生的这样一种观念: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没有什么系统是完全封闭的,没有什么事物或道理是不能用形象来表达的。
多样化,当代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是影响大学生消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大众文化被有的研究者称为“通俗的、一次性的、消费的、廉价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诙谐的、色情的、机智而有魅力的”。这种解释描述了大众文化的某些特征。其中“年轻的”直观上使我们都会意识到:大众文化离不开青年大学生的参与、烘托和鼓噪。
(四)攀比心理突出,且消费者(大学生)间差异较大
有些大学生虚荣心很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一件名牌服装,情愿节衣缩食,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个别女生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谎称学习费用开支增大,再次向节俭的父母伸手,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虚荣心的膨胀,又极容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最后导致人格上的缺陷。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贫富分化加剧的现实加剧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在校园内产生了相当一部分的贫困生。他们的消费水平较低,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难以保障。但也有富裕的学生,如上述一样,他们消费得起品牌名牌,每月的生活费非常庞大,且大都来自于父母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