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清远近十年来的变化,具体回答!!!
二十个春秋,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面,只是短短的一瞬间而清远这个在1988年才成立的广东省山区市,建市二十年发生的巨变让人赞叹,用跨越式发展演绎了大江南北瞩目的“清远现象”,已由经济寒极成为开发热土,正以稳健步伐和青春活力,从一个小县城向一个欣欣向荣的中等城市迈进。正是:二十度春华秋实,二十载硕果累累。
清远市委、市政府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大力推进“三化一园”,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成为全省山区市的“四连冠”,昂首跻身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中国宜居城市”的行列。在清远,工业提升为经济发展的龙头,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企业项目纷至沓来。清远通过大办园区构建了工业突飞猛进的平台,只要你往清城区周边转一转、逛一逛,你就会为陶瓷工业城和泰基、毅力、嘉福、雄兴等大规模的工业园区的气势所震撼,到处大兴土木,厂房林立,热气腾腾,生动再现了当年的珠三角承接产业大转移的动人景象。以前清城仅几条不太象样的水泥公路,有些路段还是凹凸不平的砂土路面。而今,城区道路可谓四通八达,主要道路及部分内街已铺上沥青,实现“黑底化”,且交通标志清晰醒目,绿化花木养眼宜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由此大大提高。清城地处滔滔的北江河畔,原来没有桥,行人、车辆靠排队渡船过江,彼此前往对岸,往往要等上几十分钟甚至一、两个小时,使人兴叹“隔河千里远”。如今,清城相继建成了北江、清远、凤城三座雄伟壮观的跨江千米大桥,特别是位于城市中轴的北江大桥,经过改造扩建,新桥与旧桥同宽、同高、同型,整体协调统一,为凤城增添了一道靓丽景观。三桥跨越北江,对改善当地落后的交通状况,带动新区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让人刮目相看。听说还有四桥、五桥的规划已纳入城市建设范畴,并已启动前期工作,清城一河两岸的交通将非常便利。加上距离白云国际机场仅三十来公里,武广高速客运铁路明年开通,广清高速公路的即将扩建为八车道,清城的交通优势更加凸显。目前正在筹建广清轻轨铁路,数年后清远到省城只需25分钟,可加速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动清远融入广州半小时生活圈。还有被称为“粤西北致富奔康大道”和“生命线”的107国道清连一级公路,高速化改造定于年底通车,清远到“三连一阳”和北上内陆省份将更为方便快捷,其区域优势必定更加强化。
清远的城市建设可谓日新月异。在我印象中,原来的城区面积只有三、四平方公里,规划零散、街道狭窄、房屋陈旧、人口不多。现在城区起码扩大了10倍,居住人口增加到数十万。北江两岸矗立起几十幢二、三十层新颖漂亮的高楼大厦,格外引人注目,媲美广州的珠江,堪称清远的“外滩”。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这里都是人们观光休闲、体育锻炼的好地方。在傍晚时分,漫步江滨公园或老城区的沿江路、东城区的金碧路,感受迷人的城景水色和璀璨的万家灯火,尤其舒心畅快,身为清远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细数清远的变化,离不开旅游业的异军突起。近年清远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天生丽质走出深闺,成功打造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漂流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奇洞之乡”等众多特色品牌,清远的温泉和漂流还荣获“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景区”的称号,清远成为珠三角地区短途休闲生态旅游的首选地,游人慕名而来,尽兴而归。每当周末或节假日,清城区及清新一带的景区景点总是人头涌涌,上档次的酒店饭馆几乎爆满,停满来自珠三角的私家车。因而,索菲特丽豪、清新花园、东城国际和丁香花园、万豪、凯逸、好来登等一批四星级以上的酒店在清城区和清新县城横空出世,喜迎八方宾客,经常高朋满座。去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13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48亿元等喜人数据,就是对清远市旅游业后来居上,快步腾飞的最好见证。
清远,这座魅力江滨城市,清香幽远,风情盎然。目前,清远正在积极实施“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特色化、管理人性化”的“四化”新战略,全力推进“三圈四带”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快印制“湖城清远”、“水城清远”的新名片,奋力冲刺“绿色经济强市”、“岭南宜居名城”、“华南休闲之都”的新目标。
可以预见,具有后发优势的清远,强势崛起的北江明珠,将会变为“双转移”的高地,成为富裕文明和谐安康的现代化城市,肯定会在争当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征途上大有作为。
祝福你,清远,你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发展奇迹,你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你的未来一定更加辉煌!
西藏的变化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雪域高原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透过经济、文化、医疗卫生、社会生活、教育等方面的数字对比,雪域高原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晰可见。
——财政收入:1988年西藏地方财政收入打破“零”的记录,到去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3.14亿元。
——医疗卫生方面:西藏人口平均寿命由1959年民主改革前的35.5岁提高到67岁;孕产妇死亡率也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00/10万降低到2006年的247.49/10万。西藏目前共有卫生机构1343个,卫生技术人员9095人,其中执业医师4270人。每千人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了2.64个和3.20人。西藏所有农牧民已参加了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合作医疗。
——人口和社会保障:旧西藏人口增长缓慢,广大老百姓基本享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200多年间,人口长期徘徊在100万人左右。1953年西藏地方政府申报的西藏人口为100万人,200年间仅增约5.8万人。根据最新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7年末全区总人口为284.15万人,比上年净增加3.15万人;藏族人口总数比西藏自治区成立前翻了一番;目前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的城镇人数达到33万多人。
——教育方面: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目前,全区73个县已全面完成“普六”,人口覆盖率达到100%,63个县达到国家“两基”验收标准,“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0.2%,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98.2%、90.7%、42.96%和17.4%,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76%。
——社会生活:旧西藏地方政府统计,1950年的西藏约90%的人口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如今,除少数牧区外,西藏所有的家庭都有固定的住房,旨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于2006年起西藏开始实施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已让11.4万户、57万多农牧民迁入新居。去年,西藏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788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1131元。根据2006年的统计,西藏民用汽车保有量达14.3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35.2%,按当时总人口281万人计算,西藏每20人就拥有1辆私车。
——经济和社会发展:旧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农业发展缓慢。2007年,西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1.7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11千公顷;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2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去年,共接待游客4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0%,实现旅游总收入48亿元,增长73.3%,相当于全区GDP的14.2%,比上年增长了4.6个百分点。
——交通、邮电、通信: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去年西藏公路总通车里程48611公里,比上年增加3798公里。旧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通讯,去年年末西藏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44.2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5.5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2部/百人。
——民主权利: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了西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普选,翻身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人民享有了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已成为西藏自治区干部的主体。据西藏自治区组织、人事部门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62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32987人,占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74.39%。
——文化方面:国家已累计投入7亿多元用于西藏的文物保护工程,维修开放了1400多处宗教活动场所;2008年,还将投入5.7亿元对22处文物古建筑进行维修。目前全区拥有各类文化艺术工作者4000余人,其中藏族占90%以上,大批艺术新秀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