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泉州经济发展
有人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泉州是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城市,从经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泉州速度”,到社会经济体制机制转型、变革的“泉州模式”,都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一)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泉州市发展的真实图景。
实力强: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22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递增17.7%。在2002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后,今年将突破2000亿大关,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前全省第五位跃升为全省第一位,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生活富: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97元,收入水平是1990年的11.77倍,年均递增1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44元,是1984年的21.8倍,年均递增14.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低于全省的2.72:1。
制造强:泉州生产的运动鞋全国第一,年产约十亿双,全球每十双就有一双产自泉州;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自泉州;中国出口的家具五分之一来自泉州;泉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像磁头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
荣誉多:如今,泉州市的头顶上戴上太多的桂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二连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三连冠)、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五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二)
泉州的崛起,始自“三来一补”生产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香港地区加工业开始向外转移。当时泉州发展工业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人才,但毗邻香港,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又有几十万香港乡亲。于是,泉州县委决定“借船出海”,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发展外向型经济。30多年来,泉州人走过了一条买“洋设备”、学“洋技术”、生产并出“洋货”的路子。华侨和台港澳同胞回乡探亲带回的西装、衬衫、录音机、手表、皮鞋、运动鞋等“洋货”,一件件被消化,成为泉州乡镇企业的产品。
这些如今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加工材料,硬是让泉州人制造出了发展的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对外贸易迅速崛起,出口渠道不断拓宽,外贸进出口从1979年的0.04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54.91亿元,年均递增30.7%。出口从1979年的0.02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预计的49.5亿美元,年均增长32.2%。泉州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每年进口数亿用于再生产的初级产品,如苯乙烯、初级形态的塑料、合成纤维纱线、纸浆、钢材等,保障了工业生产的原料供应;出口产品分布涉及轻工业品、重工业品及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宽广领域,并成为我国服装、运动鞋、陶瓷及工艺品、竹藤制品等出口商品的主要产地。
30年来,以“三来一补”为主要内容的泉州外向型发展道路,虽说不是一帆风顺,但是一个农业小县的跨越发展却是健步如飞,四个阶段清晰可见:一是1978—1986年,作为成立“三来一补”企业的起步阶段;二是1986—1992年,乡镇工业蓬勃发展阶段,工业大跨步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泉州经济的起飞,1992年全市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三是1993—1998年,泉州经济高速发展阶段,6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30%;四是从1999年到现在,泉州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努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热土、宜居生态城市、和谐幸福家园。
(三)
改革开放30年,是泉州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的30年,是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
30年来,泉州人民充分发挥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对外开放前沿以及侨乡优势,把握机遇,抓住中心,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新辉煌。
——县域经济不断壮大,专业特色突出。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比全省高出近30%。全市所辖7个县市全部进入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行列,其中,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等5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行列,晋江、石狮和惠安进入全国最发达100县(市)。泉州各县市十分重视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和发挥传统工艺优势,把资源特色转化为产业特色,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如南安发挥建材资源优势,侧重发展建材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集散地和建材加工基地;安溪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建成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和中国茶文化旅游之乡;2006年晋江鞋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246.96亿元,成为我国运动鞋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利用民间传统瓷雕技术优势,侧重发展工艺陶瓷,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而以雕艺之乡著称的惠安县,雕艺品出口名扬海内外,石工艺品年产值超百亿元。
——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品牌化集群化趋势明显。泉州经济发展靠工业起家,以工业发家。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省高出10.9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达4225亿元,是1978年的315倍,年均递增22.7%,工业总量稳居全省首位。培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纺织鞋服业、建筑建材业、食品饮料业、工艺品制造业、机械制造业五大传统支柱产业,2007年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418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9%。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有636家,销售收入超十亿元企业有26家。“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力促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大力拓展新兴产业,推动全市工业保持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诞生了全市绝大部分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至2007年底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8枚(工商总局认定),中国名牌产品47个,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三位,荣获感动世界的中国牌品城市称号。新兴产业快速铺开,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修船造船和生物制药等新兴主导产业也初具规模,2007年产值达449.86亿元。其中汽车制造、修船造船业发展已驶入快车道,2007年产值现价分别增长52.9%和591.9%。
——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0.51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战略举措,大力推进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泉州分别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2亿元、56.98亿元、322.09亿元、888.36亿元和1519.24亿元,1978-2007年泉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28.2%,泉厦和福泉高速公路、泉州晋江机场、漳泉肖铁路和肖厝、石湖、围头等港口码头相继建成投入运营,构筑起现代化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电力、通讯快速发展,泉州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三个城乡电话用户超百万户的地级市,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设施滞后状况,跻身进入“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行列。“十五”以来,泉州重点建设成就辉煌,投资规模快速扩张,在继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一批关系泉州发展转型升级的大项目也相继投产。2007年泉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9.81亿元,增长39.5%。其中福建联合石化项目完成投资超100亿元,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福厦铁路(泉州段)、福炼“一体化”3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中化重油加工、石狮PTA、泉州修造船厂、深圳五洲龙汽车等一批项目正加速建设。2006年末,全市通车里程已达10670公里,其中二级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1976公里,高级路面里程9509公里,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沿海大通道,公路密度达98.29公里/百平方公里。泉州晋江机场跻身全国50强。港口建设朝深水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0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621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02万标箱。
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城区建成面积由原来的6.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7年预计的8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预计达53%,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沿海次中心城市为骨干,沿公路、铁路、高速公路连接重点城镇的具有闽南侨乡特色的大泉州“组团式”城市群逐步形成。古城保护建设工作成效显著,既保留了文化古城独有的风韵,又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古城保护建设有4个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个项目获联合国奖项。以片区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拓展,中心城市框架迅速撑大,城东、东海、桥南三大新区初具雏形,先后荣膺“国际花园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
——居民收入快速提高,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前,泉州的城镇从业人员几乎全部分布在国有和集体单位,而农村劳动力则主要从事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这种就业结构彻底得到扭转。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97元,收入水平是1990年的11.77倍,年均递增1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44元,是1984年的21.8倍,年均递增14.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低于全省的2.72:1。全市在1996年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后,大力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宽裕型小康工程,“十五”期间全市实现了村村通电、通邮、通公路,2005年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率达99.7%,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环境的改善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459元,为1990年的10.1倍,年均增长14.5%;农民人均消费支出5180.4元,为1984年的19.8倍,年均增长13.9%。居民家庭食品性消费支出比重下降逐步下降,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38.2%,比1990年下降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42.7%,比1984年下降18.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也同步提高,和谐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市享受低保的城市居民达25245人,1-10月累计发放保障金2400万元,月人均差额补助114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达86937人,1-10月累计发放保障金5600万元,月人均差额补助69元。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到年底预计将分别达到55.5万、45万、50万、40.11万和 39.02万人。
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泉州带来了污染,特别是环境的污染,水源的污染,人的身体健康受影响,这点是泉州发展需要注意改进的!我本身也是泉州人,感谢你对泉州发展的关心哈!
这是我查的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有空可以到泉州走走看看,现在泉州变化很大,城市建设发展挺快的,但是和福厦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泉州人有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欢迎来泉州玩!
二、泉州07年的经济总量是多少?
2008年03月16日 21:10:26 泉州市2007年GDP首次跨越2000亿元大关,预计达到2276亿元,增长15.7%,增幅创1998年以来新高,经济总量连续9年居全省首位。 2007年,泉州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多项经济指标创下10年最佳。
泉州市自1979年开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经过20多年艰苦努力,在对外开放的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引资规模
继续扩大
投向逐渐趋向合理,跨国集团和全球百强企业正进入泉州投资。从1980年6月泉州市创办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至2005年底,全市总共批准三资企业 11146家,投资总额2346672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864531万美元。从1982年起至2005年,全市共批准台资企业1215家,投资总额 164985万美元。引进全球500强公司———美国ADM公司到泉港区投资。2005年全市三资企业完成产值1101.9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37%;三资企业出口总值18.1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56.66%。实施“走出去”战略,泉州市从1983年开始就有一些企业跨出国门,到境外、国外投资。至2005年全市已办境外企业44家,总投资1330.8万美元。
对外贸易
大幅增长
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日益增多。2005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45.48亿美元,是1986年的32.7倍。其中出口总值32.07亿美元,是1986年的37.7倍。对台贸易从1979年1月3日第一宗小额贸易开始,逐年上升,2005年对台贸易额26571万美元。对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1981年开始,自营出口时仅有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三地,现在已经扩大到五大洲的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企业不断增加,全市现有外贸企业 1000多家,对台小额贸易企业500多家。
开发区进
入收获期
泉州市引进外资进行成片土地开发自1988年开始至今,在规划开发的51.66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已经开发的面积占80%,投入55亿元进行区内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开发区已引进1000多家生产企业,项目总投资达200多亿元。其中外资项目448个,利用外资20多亿美元。开发区内生产项目年产值近百亿元,每年向国家缴纳税金4.5亿元,安排社会劳力10多万人。泉州市首个出口加工区获国家批准,结束了我市没有国家级对外开放功能区的历史。
对外加工
势头良好
1978年11月11日,晋江县美术工艺一厂与香港三洋织造厂在广州交易会签订了全区第一宗来料加工针织毛衣合同,晋江地区率先在全省开创承接对外加工装配业务。从初始简易、少量、单一的服装加工,逐步发展到大批量、多品种、工艺复杂的深加工。据统计,1992年全市有各类对外加工装配企业700多家,年工缴费收入达1200万美元。2005年全市加工贸易出口64550万美元。同时引进大量的先进生产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加工装配技术人才。
对外合作有大发展
劳务合作已从刚开始的港澳地区拓展到塞班岛(美国)、韩国、印尼、柬埔寨、澳大利亚、牙买加、保加利亚、莫桑比克、厄瓜多尔、斐济、墨西哥、新加坡、毛里求斯、日本等地。2005年全市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签订合同金额6682万美元,实际营业额2620万美元。2005年派出劳务人员2372人次,劳务收入2620万美元。2005年底在外劳务人员2981人。
旅游业成支柱产业
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把旅游业列为新兴主导产业来抓,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旅游景点和设施建设,旅游业已成了泉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9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0.7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69.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49亿美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4.39倍和116.3倍。泉州市已跻身于全国10个境外热点旅游城市。
泉州市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抓住发展机遇,以开放促发展,使全市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连续5年居全省首位。全市GDP从1986年的28.61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804亿元,20年间增长63倍。人均生产总值2930美元。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153.36亿元,20年间增长64.7倍。晋江、南安、惠安、石狮、安溪等5县(市)进入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所有县(市)均保持居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行列。泉州市被评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
三、泉州这个城市怎么样?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现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和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待回归)以及清蒙管委会,面积l1015平方公里,人口728万。
泉州是东南旅游胜地,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四季均适宜于旅游。这里山海奇会,景色如画。著名的戴云山、九仙山、清源山、紫帽山层峦叠嶂,矫娆多姿,为历代文人墨客登临啸咏的佳境。海滨沙滩也极富魅力,惠安崇武、永宁沙堤、龙湖衙口几处海滨,天风海涛,云蒸霞蔚,是休闲度假浣沙浴日的好地方。此外又有可供游览的洛阳江、西湖及山美人工湖,龙门滩水库等江湖,山光水色,足以怡情悦目。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气候条件,构成泉州旅游业良好的基调景观。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历史上,泉州的经济文化曾经有过十分辉煌灿烂的时期。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呈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伴随着经济的往来,多种宗教的传播,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汇合交融,结出了灿烂的文明硕果,泉州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中外历史文化瑰宝。全市列入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9处,其中国家级)4处。巍然屹立的开元寺东西塔,气宇轩昂的孔庙.天后宫,跨海横江的洛阳桥、安平桥。体现出古代闽南工匠的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智慧;风格迥异的灵山圣墓、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像等外来宗教遗址,记载着泉州与东南亚、中东等地友好往来的历史。那古老而幽咽的南音、典雅细腻的梨园戏、形肖神似的提线木偶、妙趣横生的高甲戏等戏曲艺术,刚烈沈雄的南少林武术,以及精美的石雕、木雕。刻纸,竹编等民间工艺,也都蕴含着浓郁的闽南传统的文化气息。
泉州是我国著名侨乡、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海外的泉州籍华人华侨约608万、港澳同胞70万,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他们身居异域,心系故土,热心支持家乡建设事业,十年来捐资兴办公益事业达7.2亿人民币。海外乡亲不仅是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客源。
泉州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市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先后作出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议、决定.旅游业已被确定为我市重点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十几年来,先后投入巨资,修复重点文物古迹,兴建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华侨历史博物馆、闽台关系史博物馆,古建筑博物馆、戏曲博物馆.南少林武术博物馆、佛教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弘一法师纪念馆、文化艺术中心、青少年宫、侨乡体育中心、茶史馆、茶艺馆等,同时开发建设东湖公园、西湖水上乐园。泉州游乐园,黄金海岸度假区。闽侨航空旅游城,紫帽山风景区和崇武古城风景区,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方圆五十公里的旅游圈。根据我市的资源特色,我们不断开辟有持续吸引力的旅游线路,有以连接景点分布的综合观光旅游线,有以旅游者不同活动目的而组织的专题旅游线,如:海上丝路史迹游、宗教朝觐游、泉州古建筑游,泉州风俗民情游、泉州地方戏曲游,泉州山林生态游、泉州度假健身游以及泉州南少林武术、德化古瓷。安溪茶叶史考察交流旅游线等。目前,泉州旅游的特色更加显明,资源的优势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二000年,全市接待境外游客44.58万人次,连续七年名列全国旅游城市接待境外游客人次的前十名,接待国内游客5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8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发扬先辈勇于拼搏的气魄,以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充分运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积极探索进取,走出了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昔日的海防前线已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祖国统一的重要基地。 二000年,全帝国内生产总值达1045亿元,经济总量保持全省前位,跻身全国212个地级市前3名。以泉州市区为中心,连接晋江、石狮、南安、惠安的半小时经济圈正在形成,闽南大地上一个新的半小时城市群正在崛起。
繁荣发展的经济,使泉州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加强.1992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之一。泉州晋江机场已建成通航,泉州至厦门、福州的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连接鹰厦铁路的厦漳泉铁路也已通车。泉州港是福建三大港口之一,已开通数条国际航线。邮电通讯水平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泉州展览城气势恢宏,主展馆可容纳810个国际标准层位。围绕主展馆的商品街配套120个摊位。
四、泉州自助游一星期大概花多少钱?
嘿嘿。看到这个问题,我就先不睡觉,来说说。我刚一个人旅游回来不到半个月,在泉州呆了3天。是途中所经过城市停留时间最多的一个。接下来,想到哪里就说哪里,不知道能不能答道点子上。前段时间福建台风,原本泉州不在必须去的地方的计划中。但是全福建都下雨,查了半个中国的天气预报之后,唯有泉州不下雨,一趟大巴就从福建北部坐了过去。1。我也是学生,因为出门时间接近20天,范围比较广,所以也没有具体算在泉州的花费。但是花费确实不高,住的青旅,挺不错的,3天共150元。门票,这里不得不说,泉州景点门票真的很便宜啊。清源山,好像是55元。学生证可以打五折。开元寺,10元门票。真的很便宜,我就没注意有没有学生票了。承天寺,不要门票。清净寺,门票3元。关帝庙,免费。清源山与泉州博物馆,即闽台缘博物馆是一个方向,爬了清源山下来,就可以到博物馆。同样免费。说实话,泉州的各种寺庙,包括一些道观什么的,好像大部分都在鲤城区(当然可能泉州市区主要就是鲤城区......),重点是,其实距离都不是太远。我当时有两条游览路线,一条是从西街开始的街道路线,一条是从西街的一个巷子(不记得名字了。。)开始的泉州比较特色的巷子的游览路线。基本步行,第一条线,加上中途景点的游览时间,大概花了一天,第二条线,是下午走的,大概走了1个小时左右,终点是涂门街(其实中途找不到路了,所以有些地方错过了),刚好到了晚上。然后在涂门街逛夜景。照片有不少,但回来之后一直很忙,也没时间处理,家里渣宽带上传一张照片得5分钟,所以,照片有机会再上了。三天时间,就是三条线。街道,古巷,清源山。当然途中无聊居然去了一趟坑爹的洛阳古桥。。。(就是个桥。。什么都没有。。。)列一个去过的景点清单(不分顺序):府文庙,天后宫,关帝庙,开元寺,承天寺,一个不知名道观(道观里一个阿姨不让我给玉皇大帝拍照,要先捐钱,我就跑了)。洛阳古桥(这个地方个人觉得没什么去的必要)。清净寺。大概,就这些,想到别的再补充。出租车师傅强烈推荐的崇武古镇没有去,因为距离泉州市区比较远,需要花一天以上的时间,所以放弃了(话说泉州出租车真好拦,大多数时候站路边随手一招就是一个空车)。但题主计划是一个周的话,可以考虑去。好像在崇武看海也不错,也是出租车师傅推荐的(这个问题我是站在内陆孩子的立场上说的,反正去到一个沿海城市我就首先想看海)。我的有些时间是花在街上乱走乱逛的。天气很热,我这个西南孩子这辈子也没被这么热过,各种蹭凉之下,总算是熬了过来。泉州各种商场,KFC这些的,都是我蹭凉的地方。若不是想着跑这么远不容易不好好玩玩不值得,恐怕我就找个地方吹一天空调了。不扯闲话。我是一个人的,所以在花的时间可能少一些,进度也比较快。所以时间方面题主请自行计划。2.说说吃方面的,我在泉州三天没有吃过一顿正餐,或者我出门近20天总共也没吃过几次正餐,基本都是走到哪里看到小吃就买,买的少,种类多,基本走到哪吃到哪,从早吃到晚。各种乱七八糟好吃不好吃的吃过了。我不是吃货,对吃的不太讲究。我是饿货,肚子一直饿而已,有吃的就行。所以吃了什么,和吃后感,基本都没有印象。这方面请题主自行发掘和感受。至于我这样的吃法,花费不太多,一天估计一百来块左右吧。3.纪念品方面,我觉得现在想买一些特别有某个地方特色的纪念品,并不容易,都是量产的东西,全国各地都有。所以我很少会买。在泉州倒是买了不少茶叶。一路边走边送亲友,到家也没剩下什么。几盒茶叶,花费大概不到1000块吧。我也不懂这方面知识,也不知道值不值什么的。4.泉州公共交通还是很不错的,至少我去的各个地方,都是直接可以坐公交车到门口的。这方面花费也不多。以我的方式来算的话,泉州三天估计花费大概在500-700之间吧。(除开茶叶。)这方面的花费可以为题主做一个参考。当然不同的玩法花费会不一样。再说下住宿。有两种方案,第一是走到哪就在哪里住下,有需要就更换。当然这样花费可能稍高一些,而且行李这些的可能就要随时携带了,比较受累。第二就是住青旅。我在泉州住的是旧馆驿青年客栈,在西街,并且相距开元寺不到50米。以我自己的游览计划来说,住在那里挺方便。酒店的话,没住也就不好推荐了。就这些。可以追问。显示全部
五、2012来泉州旅游人口统计分析
2012年泉州市实现旅游收入350亿元(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数据),增长22%,人数约3200万元(具体确切数据还没有发布),增长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