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分析国内游客旅游的需求变化趋势

A、地点,注目新鲜与稀罕

B、近地,热衷自驾与亲朋

C、观光,讲究主题与深度

D、行程,开始试调与自主

E、游乐,更爱新潮与心跳

F、休闲,趋向健身与轻松

G、高档,追求野趣与豪华

H、不便,暂且观望与卧游

具体内容如下:

A、地点,注目新鲜与稀罕

人们常常把旅游活动目的称为“求新,求逸,求知”。这种说法虽然不够准确,但是,却可以简单而概括地指明旅游者的目的特征。最近几年,北方地区冬季(曾经是旅游淡季)的冰雪旅游的走热,就是这种“求新”的最好见证。旅游者对新鲜目的地的向往,在2006年及其随后的几年,除了冬季北方冰雪旅游的继续走俏、乡村旅游的继续升温外,新辟旅游目的地旅游、西部旅游(包括青藏高原旅游、宁甘陕旅游、新疆旅游)、台湾旅游等,都将逐渐成为新的热点。

而2006年7月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后开通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宁、兰州至拉萨的旅客列车,便是更加平民化的西部旅游的极佳机遇。此外,还有正在兴起的探险旅游,也正是这种注目新鲜目的地旅游的一个反映。

B、近地,热衷自驾与亲朋

由于时间和道路的便捷性,近地旅游常常是居民出游的第一选择。这些年我国国内旅游的统计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年,随着私有轿车陆续进入中国百姓家庭,自驾车旅游也开始成为中国城镇居民的爱好,2005年三个黄金周的自驾车旅游潮,就是有力的证明(有消息甚至说,2006年春节,北京、天津、苏州、成都和三亚等一些大中城市的信息显示,自驾车出游已经占了短途旅游的2/3分量)。在2006年及其随后的几年,自驾车游将进一步向城镇周边地区扩散。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截至2004年底,我国1.82亿城镇居民家庭中,每百户平均拥有家用汽车已经达到2.18辆(近5年,我国消费的轿车已经达到930多万辆,其中公务和商用约占三分之一,其余600多万辆轿车进入普通老百姓家庭,使他们圆了家庭轿车梦)。至2005年底,云南省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8辆;截至2005年7月底,浙江省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8.43辆;至2005年底,广东省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9.7辆。在大城市,2004年,上海市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5.3辆;至2005年9月底,广州市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用汽车6.3辆;至2004年底,北京市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12.64辆。在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的比例就更高,如温州,至2005年底,城市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已经达到20辆;东莞,至2005年11月底,城市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竟高达42辆……自驾车旅游,既满足了旅游者休息旅游的需求,又带来了亲朋知己聚会和驾车的乐趣,形成潮流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我们为此做好准备的同时,还必须对已经兴起的“自驾发烧友”的中长距离的跋涉旅游给以及时的关注。

C、观光,讲究主题与深度

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旅游者也在消费活动中逐渐成熟起来,加之消费思潮的日新月异,因此旅游萌芽期的走马观花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已经注意到了旅游的主题和深度,即使是观光旅游也是如此。2004和2005年,出境旅游的这一倾向已经有了相当的显现,可以预见,这一倾向在今后国内旅游中也必将越来越明朗。关于这一点,不仅在全国各地的旅游广告中已见端倪,而且在各省市县“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中也已经开始表现出来。

D、行程,开始试调与自主

虽然全面个性化的旅游时代还没有到来,但是个性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显现。最引人注目的,是目前不少旅行社已经开始了面向自驾车旅游的自选式“菜单”服务。同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的旅行社的团队旅游也已经开始出现由旅游者自己组团、自定时间、自定线路、自定日程、自定标准的“五自旅游”业务。即使旅游者不是自己组团,一些同路人也相约一起试着要求旅行社部分调整原来的行程“套路”。加之近几年赴港澳“自由行”的启示,从发展趋势看,目前旅游者自己制订线路的消费方式,在未来的国内旅游业务中还有进一步蔓延的可能。

这种所谓DIY式的自点菜单的旅游消费,或者就是扬克洛维奇营销顾问公司(Yankelovich Partners)在旅游趋势观察报告中所指出的,世界旅游中正在发生的“从以目的地为中心向以游客为中心”的转变。

E、游乐,更爱新潮与心跳

早年中国的传统旅游,比较注目于清净与闲适。但是受现代思潮影响的年轻人,却更喜爱快节奏的游乐与刺激。与观光游不同的,是游乐旅游有更多的参与,不只能够带来更多的愉悦,而且常常伴随着挑战自我。2004年北京环球嘉年华52天创造1.4亿元惊人收入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狂欢节”式的游乐活动吸引了102万人次的游客(2005年北京环球嘉年华历时73天,接待游客约156万人次,活动总收入1.7亿多人民币;与2004年相比,总收入增长17.3%,日均客流量增长20%)。有资料显示,这些游客不仅有大量的北京青少年,也有大量专程从北京周边城市赶来的旅游者。

深圳华侨城的几个主题公园都是十分成功的,但是近几年旅游旺季和节假日的统计,却往往把后起的“欢乐谷”推上游客人数和营业收入双双第一的位置。不可否认,新潮新异和令人心跳的游乐旅游,将是国内旅游今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可以预料,2006年北京“欢乐谷”的开业,也定将引起更多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注目,或者还将带来全国游乐旅游的新高潮。

F、休闲,趋向健身与轻松

近年,我国在注意到居民的旅游需求增长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休闲与旅游的关系。“休闲旅游”的发展,就是两者的有机融合。休闲旅游既是整个旅游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休闲旅游也是整个休闲活动的一部分(旅游活动的另一部分是交流类旅游,休闲活动的另一部分是非旅游的本地休闲)。

当人们不再以观光旅游作为唯一选择的时候,休闲旅游便自然而然地补充了进来。在闲暇和休息时,老百姓自然可以有许多的选择;如果他们选择异地休闲(自然,也就是休闲旅游),常常又与一般年轻人的取向不尽相同。一部分平时工作负担较重的职工,常常偏于选择闲适和轻松的休息,人们对城市周边的农家乐的选择,大多属于这种需求;而另一部分对自己身体更为关心的职工,却乐意选择健身活动,在自己常住地选择去健身房、体育馆,在外出旅游时便选择去温泉或度假村。与此相似的是欧洲一些国家正在流行的“健康旅游”(wellnesstourism)。所以,“农家乐”、“度假村”等不仅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如何创造更优环境、如何丰富健身和轻松的内涵,也是应该再加一把力的。

G、高档,追求野趣与豪华

从人们关注的我国“基尼系数”的居高难下,应该确信我国实在有不少的富人。对他们的旅游需求,也同样不应忽视。为了舒适,他们往往会一掷千金;地位形成的惯例,往往又使他们不愿意把自己混同于“一般人”。俱乐部、夜总会、高尔夫,有时候也嫌人多,所以,他们的旅游活动往往便选择了远离普通人的地方。或者这就是国外所谓的“野奢”(rustic luxury)——在荒凉的地方享受着奢侈的旅游生活,以赢得更多的私人空间与更多的个人体验。

漠漠的孤岛,茫茫的草原,浩浩的沙漠,磊磊的山崖,片片林树,霭霭雾云,一顶帐篷,一缕炊烟,一幅耳机,一杯咖啡……但是最好还能就近有一家一应俱全的现代化豪华酒店,这就是他们的需求(我们不应该反对他们的正当消费,但是,保护生态却是必须注意的)。与此相似的,是一些并不十分富有的年轻人,也有类似的旅游喜好。因此,对于这种需求潮流,也同样应该给以适当的注目。

H、不便,暂且观望与卧游

旅游供给贴近群众,“方便”、“经济”常常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我国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居民不具有选择旅游的消费实力,他们还处在从旁观望的时期。对于他们,地方政府应该考虑给予更多一些的关注,如杭州西湖的取消门票、河南省的历史文化遗产日(全省6个城市的67个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址对公众免费开放两天)等,都是很有意义的举措。只是对于分布全国各地的低收入者说来,这仍然是杯水车薪。他们还必须在观望中等待自己的旅游条件的成熟。而另一些已经具备条件却暂时没有选择旅游的居民,或者因为一时抽不出时间,或者因为某种顾虑……所以也选择了观望,不过他们却常常在书本中、在报刊上、在电视或电脑里“卧游”。

其实,应该说他们都是潜在的旅游者,而观望与卧游都是暂时的。在后一部分居民中,还有少数的同志是旅游批评者,他们常常会对旅游发表许许多多的意见;我们应该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因为这对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旅游业的进步都是十分有益的;而旅游环境和旅游服务的改善,又正是他们从观望到实践的必然。

二、网络消费者近几年网络消费习惯的变迁?

随着网络媒体迅猛的增势和网络的大规模普及,不仅网民对于其他媒体接触与关注发生转移,非网民群体-不上网的人群 接触传统媒体的比例在过去四年中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滑趋势,其中杂志的阅读比例降低最为明显,2004年的阅读比例较之2001年降低了12.5%。

随着大众对于网络媒体消费的日益增加,网民-网络媒体消费者结构和消费行为也在发生着改变。2004年,网民使用互联网下载歌曲、电影进行网上游戏、阅读新闻和查询各类信息的比例,较2001年分别增加了26.3%、14.2%、12.6%和9.0%,成为增长最快的几项网络行为。从新闻阅读比例的增幅来看,互联网逐渐强化着自身作为媒体的形象,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

对比2001年,网民的上网地点也由网吧-下降了12.2% 逐渐转向了家庭-增长了20.2%,网络媒体消费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粘性显著增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增加了近7成,由2001年的5.27小时增加至2004年8.8小时。

网民消费:更追求时尚和价值

对比传统媒体受众,网民更追求时尚和价值、更具开放、引导和冒险心态,对新技术敏感并热衷于高端品牌。对于消费者“我经常去西式快餐店用餐”、“我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和“我喜欢尝试新的品牌”等消费行为和生活形态的研究发现,网民消费者的TGI指数(TGI指数=目标群体中具有某一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总体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基准值为100)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受众的指数。由于网民所具有的特殊的消费形态,也让他们在多项产品-特别是新潮产品和高端品牌消费上对比传统媒体受众占据强势地位,这让网络媒体更具消费影响力。例如,网民对于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的消费,远远高出非网民的消费比例,甚至高出多达200个百分点。就各类媒体的平均TGI水平来看,网民高出非网民近一倍。

由此,对比其他媒体受众,网民更追求时尚和价值,更具开放、引导和冒险心态,对新技术敏感,热衷于高端品牌。

不同产品的消费市场上,消费者对于网络媒体的接触度如何呢?将以手机市场为例做一个说明。2001~2004年,无论是手机消费者还是非手机消费者,对于网络媒体的接触率一致出现了增长趋势-对于四种传统媒体的接触比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但手机消费者的触网增长率10.8% 远高于非手机消费者2.4%。手机消费市场是不是一个特例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分别对保险市场、运动鞋市场和旅游市场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市场均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产品消费者对于网络媒体的接触度增长远远高于非产品消费者。

类似的现象还存在于同一产品的不同细分市场上,即“高端品牌”与“中低端品牌”市场。在笔记本电脑、电视机和运动鞋等行业市场上,高端品牌的消费者网络接触增长率均高于中低端品牌消费者。这些现象都说明了消费者对于网络媒体抱着更积极的态度,并且越来越喜爱和信赖它。

高价值消费群体:受网络影响更甚

什么样的消费群体才是“高价值群体”呢?互联网对于这一群体的影响力又如何呢?我们在此将“高价值群体”概括定义为:年龄24~34岁、月收入3000元以上、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该群体的媒体接触变化趋势与大众消费者趋同,传统媒体接触率下降,网络媒体接触率上升。并且,这一群体2004年的平均网络接触率为81.8%,高出网民平均水平近五成。高价值群体平均使用互联网时间由2001年的10小时增加至13.2小时,增长约32.0%。这一比例略低于普通网民在4年中网络接触时间的增长比例-66.9% 。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高价值群体是网络消费的引导者,同时也印证了过去4年中互联网的普及式发展已取得了明显进展。

我们不妨把使用互联网的高价值群体称为“高价值群体网民”,那么,对比“总体大众”、“总体网民”、“高价值群体”与“高价值群体网民”,我们发现:不同群体在产品消费能力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高价值群体网民”的消费指数在不同产品消费中均高于前三个群体。这说明,网络媒体对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作用,我们可以用公式简单地表达为�高价值群体+网络媒体=巨大的消费能力和潜力。由于“高价值群体”的巨大影响力,我们还针对这一群体进行了分众市场研究,即针对现实高价值群体进行的“中国新富市场与媒体研究-H3 ”和针对潜在高价值群体进行的“21世纪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CUS21”。

H3选取具有全球化思维和视野,具有新经济要求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具有创造财富、积累财富、支配财富能力的“三高”-高消费、高学历、高感度 人群,深入研究与中国新富密切相关的高端产品、高端品牌和高端媒体消费习惯。研究选取全国18个城市,年龄在18~45岁的10000个“三高”样本,结果同样显示新富群体受网络媒体影响较大。

不同群体在产品消费方面的差异说明了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和作用,特别是:高价值群体+网络媒体=巨大的消费能力和潜力。

CUS21是专门针对中国分众市场中的另一个潜在强势群体——当代大学生所进行的消费趋向、品牌观念、媒介接触、价值观念、生活形态的年度连续性调查研究项目。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媒体是中国大学生接触的第一媒体-接触率依次为�互联网83.3%、报纸80.7%、杂志72.3%、广播55.9%、电视37.4%、影院33.4% 。另外,上网学生的产品消费能力均高于不上网学生群体。

通过对CMMS、H3和CUS21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无论在大众市场还是在分众市场,无论是典型消费群体还是特殊消费群体,无论是现实高价值群体还是潜在高价值群体,网络媒体对于高价值消费群体的影响力更强。

由此可见,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在当今社会已不容忽视,通过网络媒体来打动消费者,已经成为企业当今市场推广的重要手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遵循“二八定律”将是大多数企业的共识。无论是高端品牌还是低端品牌,它们所关注的都更应是那些提供80%收益的20%的产品、客户以及那些少部分的高价值消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