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游客为什么消费能力比别国游客强
中国游客消费万亿,据外媒报道,联合国下属世界旅游组织(UNWTO)周三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是中国出口旅游的又一强劲一年,中国大陆游客的境外消费总额达到2610亿美元,较2015年增加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2%(以当地货币计算)。到2016年,出境旅客人数增长了6%,达到1.35亿。这一增长进一步巩固了中国自2012年作为全球最大游客来源地的地位。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游客境外消费连续第12年呈两位数增长。
2016年最新的世旅组织《世界旅游晴雨表》报道,主要出境市场的支出显示,世界各国对国际旅游需求的增长。中国的支出增长了12%,中国继续引领国际对外旅游,报告显示,美国仍是全球第二大游客来源地。2016年美国游客的境外消费增加8%,达到1220亿美元,较2015年增加90亿美元。其次是德国,英国,法国等消费国。
世旅组织秘书长特雷布·里法称,关于出境旅游支出的最新数据非常令人鼓舞。尽管近年来面临诸多挑战,但旅游支出的结果与2016年上半年国际旅客人数增长了4%相当,达到了4%。人们对旅游的兴趣依然很强,这对许多国家都有好处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
2016年,德国游客境外消费增加5%,达到810亿美元;英国游客境外消费接近640亿美元;法国游客境外消费增加7%,达到410亿美元。 香港也跻身前十大游客来源地行列。去年,来自香港地区的游客境外消费增长5%,达到240亿美元。
相比之下,由于经济和货币走弱,一些商品出口国的出境旅游业继续受到抑制。俄罗斯联邦的支出在2016年进一步下降至240亿美元。来自巴西的国际旅游支出也在2016年下降。
二、中国出境游占世界多少
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破1.3亿人次,花费达1152.9亿美元,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出境旅游呈现“消费升级、品质旅游”的特征与趋势。选择升级型、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深度体验目的地的游客占比提升。出国目的也从观光购物转向享受海外优质生活环境和服务。出境旅游已成为衡量中国城市家庭和年轻人幸福度的一大标准。
三、疫情还能好吗 什么时候可以出国旅游啊?
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前,中国是全球旅游业的最大消费国。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WTO)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游客在海外消费2546亿美元,占全球旅游支出的近五分之一。2009-2019年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2.8%,而全球平均水平为5.1%。然而,这一势头在2020年受到了疫情大流行的严重打击。中国香港、澳门和泰国曾是中国游客的首选目的地,2020这些地方的中国游客分别下降了93.8%、83%和88.6%。
2月27日消息,国家移民管理局出台十项措施加大出入境政策调节力度,有序恢复出入境秩序。为落实差异化防控策略要求,分区分级有序恢复公安出入境窗口服务,低风险地区即日起全面恢复公安出入境窗口服务;中风险地区视情逐步恢复公安出入境窗口服务;高风险地区开设应急预约服务,受理审批急需个案申请。
恢复开放的公安出入境窗口,要积极主动为中国公民出国出境和外国人在华投资、商贸、创业等提供申办证件、签证优质服务。新措施还包括积极提供出入境便利,服务企业复工复产,促进外贸外经工作。特事特办,继续优先服务防疫抗疫物资进出口和国际合作等。
超40个国家已开放签证申请业务。
四、中国人消费能力那么强 为何房价还那么高
凭什么中国人那么有钱
中国有钱的,可以在国外尽情潇洒的土豪,在总人口的占比中并不高,只是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太大,所以,到国外满眼望去,全是中国富人。
春节刚刚过去,网上又在爆料中国人在海外狂购各类物品,给人印象就是中国太有钱了。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GDP在全球排名老二了,但毕竟中国人多啊。人均GDP水平只在全球排80多名,不过比以前进步了不少,记得若干年之前,还在100名左右呢。尽管如此,国内很多人还众口一词地说中国的GDP是掺水的。但为何消费能力那么强,房价还那么高呢?
中国的消费支出总额存在严重低估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是全球奢侈品消费规模第一的国家,是出境游人数第一的大国,是海外旅游人均消费最多的国家。中国去年已经成为在美国购置房产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汽车销量全球第一。去年A股的交易量要占全球股票交易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新房交易额是美国的6倍多,澳门博彩业收入是拉斯维加斯的4倍。
单纯看上面这些数据,你还能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吗?这分明已经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为了慎重起见,我将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的14年消费支出及旅游方面的数据来作一下分析。首先,中国14年消费支出为19.8万亿(人均消费乘以人口数量),其实现金消费为16.4万亿(说明还有3万多亿消费是自给自足的)。其中,居民境内旅游花费3.03万亿,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国家旅游局数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为16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10230亿)。
也就是说,国内居民的旅游总支出要超过整个消费支出的20%(或现金消费总额的25%)。如果所有的数据都是真实的话,那么,旅游支出比重过高了。作为中等收入国家,衣食住是消费主体,即便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旅游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也不会高于15%。顺便查了一下美国的消费支出结构(2012年),住房要占到33%,交通占17%,娱乐只占5%。
中国的恩格尔系数(食品饮料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比美国高出1倍以上(2012数据),以此推论,中国的旅游消费支出占比也应该远低于美国。因此,国家旅游局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到2015年,把旅游消费支出的占比提升到消费总支出占比的10%。如今,表面的数据已经是20%了,故我怀疑是中国居民的总消费支出被低估了。因为境外旅游消费额是数据应该是可靠的,境外与境内的旅游消费比例也是合理的。
所以,20%这个数据中的分子如果靠得住的话,那么,分母就靠不住了。而分母的大小,又取决于另外一个数据,即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因为只有收入增大了,消费才能增大。我曾经在2012年写过一篇文章,叫《高收入群体总收入被低估的背后》,主要内容如下:
2011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或被低估7.89万亿
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被低估的问题,笔者曾在2009年做过研究,方法很简单,因为从长期看,收入应该等于支出,假定一年内居民新增支出也大致等于新增收入,那么,就可以估算出该年份的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若减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数据,则就是低估的部分。
这里所指的支出,其含义是经济学上的消费加储蓄,即广义支出,包括年内新增的消费、新增居民储蓄、居民在股票、债券和基金及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费用的净支出,还有购房投资及房贷还本付息等方面的净投入,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根据这一方法,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被低估约4.7万亿。
如今,又发现了一个更便捷的估算方法。《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有2006-2008这三年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显示2006至2008年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分别为12.9万亿、15.66万亿和18.24万亿。这是统计局以联合国1993年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为模式确定的核算方法所得出的数据,其基本原理类似于会计中的“有借必有贷”的平衡计算法。这里所谓的“住户部门”,也包括一般居民之外的个体工商业者,这与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中的“居民”涵盖范围是一致的。
如果把2006-2008年国家统计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数据,分别乘以城乡常住人口,则可以推算出2006-2008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分别为9.48万亿、11.32万亿和13.20万亿。与上述资金流量表的数据相比,分别相差了3.42万亿、4.34万亿和5.04万亿。也就是说,国家统计局修正后的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要比原先公布的抽样调查结果高5.04万亿,也高于笔者2009年的估算。
虽然国家统计局要到2013年才会公布2011年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但根据已经公布的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结果),可以推算出2011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约为19.65万亿。由于 2008-2011三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结果)累计涨幅为51%,可推算出2011年的实际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可能达到27.54万亿,即低估了7.89万亿(见下图),相当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从41.8%提升至58.6%,该比重或许可以化解长期被大家诟病的“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的困惑。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被拉长的钢筋
不少学者把居民收入被低估的部分界定为灰色收入,这当然有点夸张,但至少这个比重是不低的。那么,这部分“灰色收入”的获取渠道主要来自哪里呢?从货币支出的角度看,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应该是一个主要渠道,因为消费和出口相对而言都看得见,容易统计。
若单纯从数据分析,2004年至今的季度数据表明,总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之间相关度一直很小。如2008年经济下滑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是持续攀升的,投资增速基本没能反映实际经济的变化趋势。再从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看,1992年大约为0.84,到了2006年已经达到3.61了,近年来已经超过8的水平了。这当然可以解释为边际投资效率的降低,但是否也可以解释为投资的“水分”越来越大呢?虽然说土地购置成本的上升等价格因素也是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虚增的原因,但即便用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来考察,也同样会发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虚增嫌疑。
为了印证这一点,我们不妨从粗钢产量的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关联性来说明。因为固定资产投资都要用钢,故两者应该是同步增减的,而且粗钢产量统计的可信度较高。2001-2011年粗钢产量的复合增长率为16.25%,但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复合增长率为22.63%(扣除价格因素),相差6个多百分点,说明粗钢产量并没有随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相应增长。
以去年为例,粗钢产量为6.84亿吨,同比只增长7.3%,低于GDP增速,而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为15.9%,超过粗钢增速8个百分点;再看板材,板材的一部分是用在建筑中,但去年板材的表观消费为负增长,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却达到27.9%,这么大的反差确实令人费解。在投资高速增长的时候,钢铁企业却面临产能过剩、盈利普遍下滑的窘境,同时,去年水泥的产量也只增加了10.8%,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5个百分点。
钢铁和水泥产量实际增速远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这就说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统计存在高估可能。之所以出现高估的情况,无非有三个主要路径:项目转包、统计报表虚报和偷工减料。项目转包是目前非常常见的现象,每转一次,就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如果转包5次,或许实际发生的工程费要比计划少掉一大半。此外,有些项目中存在虚报价格、从事关联交易的财务欺诈行为的可能性;还有些申报项目为能获批而支出的公关费用、招标过程中发包方得到的回扣等支出,往往也计入工程款项而被统计入固定资产投资中。至于在偷工减料方面,把钢筋拉长拉细以降低成本等,更是屡有所闻。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02-16,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
五、中国出境游支出世界第一,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2017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中国游客出境游支出费2577亿美元,在世界出境游消费占据第一。为什么中国出境游支出会是世界第一呢,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第一、外国产品质量好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加工者的角色,外国产品代表的是更好的产品质量。长此以往,给国人造成了一种中国的产品质量低,质量差的思维,而外国的产品质量好,耐用。所以就造成了出境游消费高的原因之一。
第二、国外产品,价格低
由于受到关税的影响外国产品,在国内销售的价格都比较高,而出国旅游之后,在外国购买外国产品,价格会比在中国购买的产品低很多,所以当国人出境旅游之后,就会大量购买国外的产品造成了中国人出境支出高的原因之一。
第三、消费观念的改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兜里面变得有钱了,国人更想购买,质量好,安全性更高的产品。所以出境游之后,很多人都会大量的购买国外的产品
第四、国外产品安全性高
在许多人看来国外的产品,安全性比国产的要强很多,一方面是国外生产方面严格管控,另一方面,国外对食品具有严格的检测标准。
这些就是中国人出境游支出第一的原因,出境游中国人喜欢购买的外国产品,主要包括马桶盖,电饭煲,奢侈品衣服等等,所以,你出境旅游会购买外国的产品吗?
六、中国人出境消费的利弊
计算出境旅游花费可不能简单地做乘法和除法。关于中国公民在境外的消费,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或者说没有一个官方正式公布的数据。世界旅游组织(WTO)最近几年不断公布中国作为出境客源国的旅游消费,但不知道是通过什么渠道或什么方法计算的。据世界旅游组织2003年9月公布的数据,中国出境旅游的支出从2000年的131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54亿美元。目前有些研究报告,只是把国家允许公民携带外汇额度和当年出境人次数相乘,就得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花费,这显然过于简单化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凭借旅游资源的优势,在发展旅游业时强调入境旅游,不断扩大旅游的外汇收入,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必须看到,20多年来中国经济状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也和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初大不相同了,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大大增加了,外汇短缺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对私人外汇的流向只能引导,不能过多限制。国民在境外消费自己从正当渠道获得的外汇似乎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至于一些人来路不明、或来路不正的外汇收入,或者通过出境旅游的途径来实现“洗钱”的非法活动,应当另作别论。设置更多的门槛不允许国民花费自己的外汇,其实也是有悖于社会公平的原则。至于“出境旅游花费造成了内需漏出”之说,虽然从“爱国”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显然也是混淆了概念,因为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不可能完全相互取代的,即使国家完全限制国民出境旅游消费,国民的旅游消费也不可能是现有出境旅游消费与国内旅游消费相加之和。虽然在国际收支平衡中,国民在境外的消费算作“外汇的漏出”,但这种漏出是正常的,是合理的,也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