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析湿地生态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松花江湿地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必须着眼于湿地文化的开发,准确地定位哈尔滨松花江湿地文化。那么,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如何营销呢?
1松花江湿地旅游产品市场调查与营销方案
1.1生态旅游市场调查和旅游者需求分析
笔者于2011年8至12月,2012年5至8月,在太阳岛、中央大街、三岛一湖、斯大林公园、动力锅炉厂社区以及群力新区的社区6个地点对来哈尔滨的游客和哈尔滨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问卷982份,有效率达到98.2%。
1.1.1哈尔滨游客和居民生态旅游意识
哈尔滨的游客和哈尔滨居民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比较肤浅,近50%的研究对象认为“生态旅游”等同于“到生态环境中旅游”,对于游客在生态旅游过程中的责任并不了解。
1.1.2哈尔滨生态旅游市场人口学特征
哈尔滨生态旅游市场以中青年市场为主游客的文化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生态旅游的发展,结果表明哈尔滨的游客文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游客能达到将近50%,职业对于游客的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和受教育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调查对象中职业类型分布广泛,其中以企事业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服务销售人员居多
1.1.3哈尔滨游客行为学特征
在获取旅游信息渠道方面,29%通过电视广播获取信息,22%通过报刊杂志获取信息,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仍然是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宣传的主要工具,而其他的信息渠道相对受众比重较小,人们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多数调查对象对渔家乐和观光旅游产品感兴趣,所以渔家乐和观光型生态旅游产品将是大众生态旅游市场的主打产在影响选择生态旅游产品要素方面,认为首要条件是当地特色的游客占26%,认为是服务质量的占16%;而对生态旅游产品种类、价格高低、交通便捷度、文化独特性、距离远近关心较少。
可见,有哈尔滨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是吸引生态旅游者的关键,旅游者对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非常关注。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客制化的服务,愿意参加旅行团占17%,自助游的占38%,半自助的占42%,其他的占4%,如图8所示。
喜爱自助旅行的人数占旅游市场将近八成,对于游程的自主性要求越来越高。
在价格方面,不能接受生态旅游产品价格高于一般旅游产品的占21%,游客对于生态旅游产品价格认为高1%~5%合理的占33%,认为高~10%合理的占25%,认为高10%~20%合理的占12%,如图9所示。
由此可见,生态旅游市场的培育还要运用合理的价格策略。
1.2STP
通过分析哈尔滨2008~2012年旅游统计数据,哈尔滨的国际市场份额仅占旅游市场的1%,所以松花江湿地旅游应该以国内旅游市场为主,本文将以国内旅游市场为研究重点。
根据2011年哈尔滨市国内游旅游统计调查数据,用SPSS17.0将游客按照来源地进行分类汇总,作为哈尔滨旅游客源市场划分的依据。
对2011年哈尔滨国内游客的客源地汇总结果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聚类中心为3,即将哈尔滨游客的客源市场分为3级,经过2次迭代后得到聚类结果,见表1。
哈尔滨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遍及全国31个省份和自治区,按照地区划分:一级客源市场是黑龙江本省,历年本省游客比重均超过占50%;二级客源市场是辽宁、吉林、山东、北京这4个邻近省份,共占游客总数的将近20%;三级客源市场是广东、河北等其他省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这部分客源的吸引力也会增加。
1.3营销策略
1.3.1产品策略(ProductStrategy)
根据成长策略方格图(TheProduct/MarketEx-pansionGrid),哈尔滨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属于新产品投入到既有市场中,应该采用产品开发策略。
要根据目前大众生态旅游市场的特点,在注重推出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要穿插认知型和体验型的生态旅游产品,
1.3.2价格策略(PriceStrategy)
经调查显示哈尔滨的游客对于生态旅游产品的价格高于一般旅游产品价格较难接受,从体验营销、市场培育的角度出发,对于观光型生态旅游产品可以使用满意定价策略。
适中的价格更容易被游客接受,可以较为有效的吸引普通游客购买生态旅游产品。
二、湿地贵在原生态是什么的旅游资本?
是原生态的资本。
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狭义湿地(wetland)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wetland ecosystem)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
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20多个类型,这个定义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接受。 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水对湿地土壤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湿地土壤通常被称为湿土或水成土(Hydric Soil)。
更多关于湿地贵在原生态是什么的旅游资本,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三、请问湿地贵在原生态是什么的旅游资本
是原生态的资本。
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狭义湿地(wetland)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wetland ecosystem)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
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20多个类型,这个定义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接受。 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水对湿地土壤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湿地土壤通常被称为湿土或水成土(Hydric Soil)。
更多关于湿地贵在原生态是什么的旅游资本,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四、双节看旅游之三:湿地旅游如何深度开发? ——辽宁红海滩湿地游后感
杭州的西溪湿地更是成为众多旅游发展商考察的热点项目。但是,湿地因限制游客数量、严格保护生态平衡、自然生态脆弱等天然要素,给旅游开发带来很多固有的限制。湿地旅游如何在限制性开发之下做到深度开发,始终是摆在湿地旅游开发面前的关键问题。以下结合双节去辽宁红海滩湿地旅游的所见所闻,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供参考。 湿地作为大地之肾的生态价值,在中国长期以来被忽视。不管是长江口崇明岛还是黄河口东营湿地,都被开垦过,将湿地变成良田。进入新世纪以来,湿地的价值尤其是其卓越的生态净化价值才被逐渐重视,各地方开发纷纷将湿地保护起来进行限制性开发,由此,才有了湿地旅游的概念。其中,此次去的辽宁红海滩湿地,因其独特的红海滩景观,先于其他湿地被重视,由此才有较长的湿地旅游开发历程。 与湿地一样,湿地旅游同样被市场长期忽视,仅仅作为观光旅游的一种,再加之湿地旅游区往往面积大,封闭管理的难度极大,湿地旅游长期徘徊于散乱管理、无序开发和低档运营的水平上。因此,湿地旅游长期被忽视就不难理解了。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湿地旅游开始被逐渐重视起来。湿地旅游开始受到市场的热捧。究其原因,我认为之所以,湿地旅游在休闲旅游时代能够异军突起,主要是具有以下三大固有优势: 湿地旅游优势1:优美的大生态环境 湿地往往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芦苇、河流、飞鸟等众多自然资源集聚,加之无人或少人出入,就造就了其“自然天堂般”的大生态环境。这样的大生态环境,非常适合长期处于都市中的现代人放松身心,纾解压力。确实能做到即刻改天换地的感觉。湿地的生态环境良好,适合放松心情; 湿地旅游优势2:极其丰富的物产资源 湿地往往是多种地形地貌的集合,通常都有陆上、水中以及天上海陆空一体的丰富物产。如辽宁红海滩湿地,就有著名的盘锦大米、稻田河蟹等。这些丰富物产加上天然的气候环境,是现代人休闲度假重要的选择。尤其对于养生养老市场,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湿地旅游优势3:深厚的文化渊源 湿地往往是河湖交叉或河流入海形成的。其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文明脉络。如辽河入海口、黄河入海口、长江入海口等,这一点在观光旅游时代往往被忽略。但在体验旅游阶段,却有可能发挥巨大的价值(这一点有点像宋城千古情将杭州的精气神全部融入其中,有时间另文介绍)。 三个层面推动湿地旅游深度开发 在休闲旅游时代,湿地确实具备以上提到的三大固有优势。但因湿地旅游受开发强度、开发规模等限制较多,如仅仅从传统旅游观光的角度进行简单开发,是没有多少开发价值的。 为适应休闲和体验旅游时代新的旅游需求,湿地旅游应本着“优化观光,强化休闲,融入体验”的原则,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深度开发,从而提升湿地旅游的价值,为湿地旅游开发创造出市场空间。 深度开发之一:优化观光旅游功能 湿地旅游有丰富的环境、自然资源。其观光旅游应强化整合与优化,精心设计旅游点和旅游线路,来避免景区面积过大、景点过散的问题。这方面,红海滩景区做得不错。景区开发者将游船、旅游大巴和观光车有机统一起来,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协调,既让游客享受到各种不同的景观,又提升了旅游舒适度(湿地旅游最怕让游客自己逛,想想进入一个区域长达数公里的单调的芦苇荡要走下来真需要相当的体力)。另外,红海滩在景点设计上,将重点集中到红海滩核心区,为此重点打造了九曲廊桥,方便游客近距离观赏红海滩和摄影留念。 深度开发之二:强化休闲度假功能 针对湿地景区及周边有良好气候与环境,有丰富的物产的特征,应强化休闲度假功能的开发,最好将湿地旅游与旅游地产开发相结合,集中开发休闲娱乐街区、休闲酒店和养生养老住区。当然,休闲度假功能的开发需要考虑到与周边城市的关系,避免简单盖房子的模式。 深度开发之三:融入文化体验功能 针对湿地景区的文化资源深厚,需要对文化体验功能进行深度开发,做厚景区体验价值,丰富景区旅游功能,拉长旅游停留时间。这方面,杭州的西溪湿地做的比较成功。其将当地的民风民俗与旅游景点设置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了旅游的深度。文化体验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挖掘。如:荷花的价值不仅仅是观赏,更是绘画写生的好地方,因此荷花景区需要与艺术展示与交流乃至艺术村落结合起来,才有长久生命力(这方面,成都五朵金花的荷塘月色已有成功先例)。
五、湿地贵在原生态是什么的旅游资本
是原生态的资本。
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狭义湿地(wetland)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wetland ecosystem)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
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20多个类型,这个定义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接受。 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水对湿地土壤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湿地土壤通常被称为湿土或水成土(Hydric Soil)。
更多关于湿地贵在原生态是什么的旅游资本,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六、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开发中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退化、污染严重,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锐减。
由于诸多人为原因,我国的湿地面积锐减。近年来,青海湖的湖面面积减少了301.6km2,昔日的鸟岛变成了半岛。目前,鄱阳湖的天然水域面积从1954年的5100平方公里缩小到了3900平方公里;洞庭湖区面积1949-1975年30年间减少了1659平方公里。三江平原直到现在仍然在被大量的开垦为农田。
同时,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被排入湿地,湿地水质遭到极大破坏,污染的加重也使得湿地的生态功能日益下降。
2、管理者、旅游者及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旅游开发中生态破坏严重。在现实的开发利用中,旅游者往往认识和享受了湿地,却忽视了对湿地的保护。一些所谓的生态旅游者并不具备进行生态旅游的资格,他们中甚至有人不知生态伦理道德为何物。由于旅游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产业,一些管理者和社区居民为谋得短时暴利,不惜对湿地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甚至进行毁灭性的开发。参与者与开发者的生态意识的薄弱是导致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严重受损甚至退化、生态功能受到极大损害的重要原因。
3、湿地保护、社区扶贫经费投入不足,旅游收入分配不合理。
投资者和管理者在实现资金回笼的同时,应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对湿地资源进行维护,必要时应对受损湿地进行建设性恢复。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趋势,开发者往往重开发轻保护,很少或几乎不拿出资金进行资源的保护与建设,这给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社区扶贫是湿地生态旅游的又一重要功能,而有些社区,当地居民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日益增多的游客又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这使得他们原本薄弱的生态意识更加淡薄。
开发的对策
1、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对已破坏湿地进行建设性恢复。
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现有湿地资源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数量仍然太少,面积也太小,现有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能有效的保护湿地资源。我们应在对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的同时,增加湿地保护区的数量,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对湿地及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工作,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可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对已破坏湿地进行建设和恢复的方法主要有休牧、休渔、建设生态工程等。生态工程是恢复已破坏湿地的一个根本性办法,它是指通过人为的培育替代生境来代替以污染了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工程时,应注意替代生境与原生境的功能相等性。
2、着力塑造旅游形象,全面开发旅游产品。
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也需要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在湿地生态旅游区的形象设计上,要着重突出湿地的生态功能及其生物多样性。
在设计旅游形象还应设计出相应的载体,如旅游纪念品、景区吉祥物、宣传口号等。我国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有: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及生态美食。其中生态观光中的观鸟活动是湿地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也是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旅游活动之一。
3、与原有产业相结合,开发新的湿地生态旅游项目。
在开发式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不应将原有的湿地产业全部废除,而应将旅游业与当地的传统产业相结合,开发出湿地旅游与湿地农业、渔业相结合的旅游项目。
4、将湿地生态旅游纳入到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之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基本上都与一定类型的其他旅游资源并存。我们应综合考虑地区的资源状况,在地域分工理论的指导下,将其与周边资源共同开发,形成整体协调的大旅游区。
5、加强法律和法规建设,将湿地生态旅游纳入法制化轨道。
我国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中的很多问题都与缺乏明确的法规、条例有关。政府应制定适宜的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条例,并加强监督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