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游人数降30%旅游收入降42%,五一假日文旅市场迎至暗时刻

焦点研究院 · 文旅研报

2022年五一小长假 旅游 市场报告

报告期:2022年4月30日至5月4日

研究员:文旅研究组

写在前面

2022年的五一小长假落下帷幕。对于文旅行业而言,无疑又交上了一份“惨烈”的成绩单。从春节到清明再到五一假期,出游人数从下降2.0%一路跌至下降26.2%、下降30.2%,文旅市场似乎进入了后疫情时代真正的“至暗时刻”。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否意味着绝处逢生即将来临?

(一)“减”字当头,五一假期文旅市场颓势尽显

经文化和 旅游 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 旅游 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66.8%;实现国内 旅游 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44.0%。就铁路、民航两大交通运输系统来看,假期前四日(4月30日至5月3日),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306.38万人次,同比减少约80%;国内航线五一期间实际执行客运航班量1.67万班,同比2021年下降75.30%。

图1 2022年五一、清明、春节三大假期国内 旅游 人次与2021年对比

图2 2022年五一、清明、春节三大假期国内 旅游 收入与2021年对比

焦点短评: 自春节、清明假期之后,五一小长假国内出游人数、 旅游 收入再次出现“双降”,这也是今年以来假日 旅游 市场的“三连降”(2022年春节假期出游人数、 旅游 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0%、3.9%;清明假期出游人数、 旅游 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6.2%、30.9%),迄今为止今年的假日 旅游 市场可以用“节节败退”来形容。从消费上看, 旅游 消费降幅明显高于出游人次降幅,404.25元的人均 旅游 消费额相比去年的492.30元下降17.89%。 可见,五一黄金周已非“遍地黄金”,更多地反映了跨省、远程出游困难造成的交通和住宿消费锐减,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带来的居民消费支出疲软、消费信心崩坏。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3月,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34233亿元,同比名义下降3.5%,增速比1-2月慢10.2个百分点。一旦消费者不敢花钱且无钱可花,那么作为非刚需消费的 旅游 行为势必首当其冲。

(二)露营火爆却独木难支,好前景还需带来“好钱景”

这个五一假期,文旅行业仅有的狂欢几乎都围绕着“露营”二字,全国各地的民众不是在露营就是在去露营的路上。携程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首日,露营在平台的访问热度达到 历史 峰值,搜索热度环比上周增长90%。去哪儿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露营及相关产品预订量是去年的3倍。由露营衍生出的“露营+”玩法更广受追捧,森林露营、海岛露营、公园露营、星空露营以及“露营+飞盘”“露营+音乐节”“露营+焰火晚会”“露营+后备箱市集”等新项目、新产品成为都市人群在这个五一假期的新宠。

焦点短评: 露营经济的生机勃勃无需多言,但对于文旅行业来说,露营虽好,却“独木难支”,至少市场主体全部押宝露营并不现实。一方面,对于人文类景区而言,场地条件的限制致使其几无可能承载相应的露营活动,因而很难分得露营红利的一杯羹。另一方面,露营活动的客单价远没有高到能够填补跨省游、长线游冰封带来的“黑洞”,毕竟露营活动多数基于自驾出行、自带装备和餐饮,对于 旅游 目的地赖以生存的“食、住、行”三大要素贡献度不大。 若确实想要入局这一赛道,当下应当在配套设施服务、活动运营水平、营地品牌建设等方面做足功夫,以直面未来露营行业的深度竞争。

(三)是卖惨还是真惨,是“弃子”还是“遗珠”?

毫无疑问,今年五一假期文旅行业确实“惨”,而且是处处愁云、哀鸿遍野。 从数据上看,1.6亿人次出游看似保留了行业的有生力量,即游客还在、需求还在,实际上市场主体的获得感相当之差。 比如旅行社,“0预订、0收客”几乎是五一期间各地旅行社的常态,而乘坐所谓“旅行团大巴”前往平谷金山观景区和湖洞水景区的新冠确诊病例,更给北京乃至全国的旅行社经营迎头浇上一盆冷水。比如 旅游 景区,全国正常开放的A级 旅游 景区占总数的61.3%,但九寨沟、杭州西湖、黄山等传统热门景区客流较往年大幅下降。比如演艺演出,往年五一假期正是各类音乐节、演出活动遍地开花的时刻,今年线下音乐节则“全军覆没”。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实时监测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国演出场次(含 旅游 演艺)总计约5900场,与去年五一假期同比下降53%;演出票房收入约1.43亿元,同比下降79%;观演人次200余万,同比下降67%。

焦点短评: 许多从业者都在不断发问,文旅行业还有机会吗?整个行业是否沦为时代的一粒尘埃?实际上我们认为,如同民众会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露营、去踏青,去参与任何可以参与的近郊游、市内一日游等,大众 旅游 和国民休闲的需求不会磨灭,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真实存在,这些绝不是假象,文旅行业也绝不是弃子。 因此, 旅游 者在哪里,文旅行业就应该跟到哪里。 旅游 者负责引领创新和消费回馈,从业者负责提供创新产品去释放新动能、去反哺 旅游 者。 在行业的紧要关头, 旅游 者和从业者更应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并肩作战、为未来搏出一线生机。

除了自救,当然也有其他的选择。对于文旅人来说,抱怨和一味诉苦除了消磨志气,并不能获得额外的“糖果”,反而会影响外界对于行业整体的观感,毕竟疫情之下各行各业都在负重前行。正如同外界对于文旅行业的印象是“韧性十足”,文旅人也从来不缺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气神。因此当下除了等待与坚持,也不妨换一个思路,即稍事休整或掉转航向、另作其他,待未来政策松绑、市场恢复之后再回归本行(比如采茶的黄山导游)。“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打赢疫情这场阻击战不会遥遥无期,当下不论“自救”还是“躺平”,都绝不丢人。

二、劳动节为什么放五天

放五天有以下几个方面:满足人民的需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刺激消费,缓解压力,缓解景区压力和推动旅游业。

1、满足人民的需要

人们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很少有机会回家探亲和旅游。此外,在春节期间,地方政府提倡就地新年,探亲和旅游需求积压。这些需要被释放,但它们需要假期的支持。因此,国家今年安排了五天假期,可以更好地释放和满足这些出行需求,让每个人都能以补偿的方式回家。

毕竟,三天假期太短,只适合短途和周边旅行。五天假期更好,更适合中长途旅行。人们回家探亲和旅游的时间将更加充裕,旅游半径将大大扩大。虽然五一假期持续五天,但实际上是通过补假获得的。

2、增强民族凝聚力

五一是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粘合剂。五一放假5天可让人们通过公共假期的方式得以亲身体验和参与相关活动,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3、缓解压力

五一连放5天有利于人们放松休闲、缓解工作压力,相对分散并均匀分布的“小长假”能够让更多人有更多机会踏青远足,或结伴郊游,或休闲娱乐,或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或观看电影、戏剧等等,从而丰富生活内容,缓解工作压力。

4、缓解景区压力

从保护环境的角度看,有利于缓解景区和目的地的接待压力,相比集中放长假的方式而言,分散假期在一定程度上可均衡游客的时间分布,缓解集中出游所带来的各种环境压力和接待压力。

5、刺激消费

假期增加后,许多人会选择回家探亲。无论是乘坐飞机、高铁还是自驾,都将刺激交通运输业的消费,在家里购买各种礼品,刺激日常消费。此外,当大家在假期里吃喝玩乐时,也会增加住宿酒店、餐饮业、电影业和娱乐业的消费。因此,假期的增加确实影响到整个身体,也是刺激消费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6、推动旅游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到目前为止,旅游人数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旅游消费也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为了促进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业的复苏,我们将有时间和金钱用于旅游业。因此,增加假期将使我们走得更远,增加旅游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刺激旅游业的复苏。

2022五一放假安排为:4月30日至5月4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4日(星期日)、5月7日(星期六)上班。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InternationalWorkers'Day或者MayDay),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

1999年9月18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订了1949年12月23日中国政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每年春节、“五一”和国庆节法定节日加上调休,全国放假7天,形成了3个“黄金周”。

2007年12月14日,中国国务院第二次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春节的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由7天调整为3天,减少4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3天。五一黄金周也将成为历史。2008年起,五一黄金周变为五一3天小长假。

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200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5月1日-3日放假,共3天。其中,5月1日为法定节假日,5月3日(星期六)为公休日,5月4日(星期日)公休日调至5月2日(星期五),5月4日(星期日)上班。

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及国务院办公厅通知,2009年“五一”放假调休具体安排:5月1日至3日放假,共3天。其中,5月1日(星期五)为法定节假日,5月2日(星期六)、5月3日(星期日)为公休日,5月4日(星期一)上班。

2020年,劳动节:5月1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6日(星期日)、5月9日(星期六)上班。

2020年1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1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劳动节:5月1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5日(星期日)、5月8日(星期六)上班。

2021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劳动节:4月30日至5月4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4日(星期日)、5月7日(星期六)上班。

2022年4月消息,因近期疫情原因,多所高校对五一假期安排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部分高校通知五一暂时不调休,五一法定假日延后补休或暑假补休。

三、5月1日放假安排2022调休

2022年劳动节节日期间放假时间安排:2022年4月30日-2022年5月4日。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

2021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2年4月30日至5月4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4日(星期日)、5月7日(星期六)上班。

法定节日: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国放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1999年9月18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订了1949年12月23日中国政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每年春节、“五一”和国庆节法定节日加上调休,全国放假7天,形成了3个“黄金周”。

四、2022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46.8亿元

2022年“五一”假期,文化和 旅游 市场平稳有序,“微 旅游 ”“微度假”成为主流,“云展演”“云演艺”有声有色。经文化和 旅游 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 旅游 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66.8%;实现国内 旅游 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44.0%。

一、加大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 旅游 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假期出游需求

各地在落实好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加大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 旅游 产品供给,防范游客过度聚集,满足群众出游需求。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共有8716家A级 旅游 景区正常开放,占A级 旅游 景区总数的61.3%。文化和 旅游 部推出“乡村四时好风光——春生夏长 万物并秀”全国乡村 旅游 精品线路113条。福建开展“春回福地 ‘艺’起出发”主题文艺活动,推出超过150场线上线下演出和展览等活动。江西开展“红五月 再出发”文旅宣传推广季活动,包含了省级层面四大活动及各地市配套活动共1000多项。新疆结合“肉孜节”举办120项 旅游 活动和87项文化艺术活动。各地进一步加大惠民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贵州安排1000万元资金发放2022年多彩贵州文旅消费券,推出国有A级 旅游 景区门票五折、套票打折等系列优惠举措。四川开展“五一好去处 安逸走四川”活动,全省122家收费 旅游 景区实施门票打折、优惠套票等优惠措施。重庆举办“重庆人游重庆”—— 旅游 景区惠民活动,全市35个区县、94个景区推出门票优惠活动。

二、城乡居民出游的空间距离、停留时间和消费活跃度进一步收缩

疫情防控政策动态调整对全国范围城乡居民 旅游 休闲消费产生较大影响。九寨沟、杭州西湖等景区客流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下降。三亚酒店平均入住率20.57%,同比下降超六成。城市公园、开放式景区景点及近郊周边乡村承载主要休闲需求,主要客源地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由城市向周边转移。踏青赏花、民宿度假、非遗体验、郊野露营成为市场主流,家庭亲子休闲自驾游热度不减。江苏、山西、湖北等地立足近程市场特点推出系列特色产品,本地游、乡村游和精致露营等户外活动成为市民群众首选。假日期间,318川藏线、呼伦贝尔草原线、海南环岛线、甘南陇南环线、香格里拉、广东沿海、伊昭公路、青甘大环线、千岛湖等地区,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受到自驾游爱好者欢迎。

三、乡村 旅游 热度走高,本地游客成为城郊民宿、露营地消费主力

近郊周边游带动乡村游热度升温,山居民宿、赏花摘果、农耕研学等绿色、 健康 的休闲体验活动备受游客青睐。家庭组团式的采摘、烧烤、野炊等休闲方式明显增加,特色度假型民宿、农家乐带动 旅游 消费,各地民宿价格稳中有升。游客对民宿软硬件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露营成为潮流,“赏花+露营”“房车+露营”“露天音乐会+露营”“旅拍+露营”等众多特色精致露营产品受游客追捧。

四、本地 旅游 产品创新升级,“云展演”“云 旅游 ”丰富文化和 旅游 体验形式

市场主体积极创新丰富假日市场。洛阳栾川王府竹海、杭州城隍阁景区和吴山景区、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甘肃河口古镇等地打造实景户外剧本杀,游客通过换装,根据任务主线游玩整个景区,创新性的文娱场景得到游客好评。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批线下活动转为线上,河南推出“云展演”“云 旅游 ”,举办线上系列演出活动。“安徽文旅”微信公众号推出线上专题宣传活动,让市民云游江淮美景,感受江淮大地的独特风光。广州通过乡村 旅游 季活动,邀请网红博主、 旅游 达人、摄影爱好者、媒体代表前往广州乡村深度采风,通过直播的方式展现乡村之美。北京、辽宁、陕西等地不少景区通过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开启现场直播,通过“边游边解说”的方式带领游客“云游”。

五、江西省五一假期文化和 旅游 市场运行特点

1、各地文旅消费优惠政策多。假日期间,各地密集推出一批重磅文旅消费优惠政策,促进文旅消费加快复苏。如4月29日至5月31日,宜春市、县两级政府同时推出以“五动全城 宜游宜购 千万消费券免费领”为主题的系列文旅商贸活动,活动期间全市共整合财政资金3000余万元,重点投放商超、景区景点、特色民宿、影院等领域,引导广大市民就地消费。

赣州市市本级安排1000万元发放赣州文旅商贸消费券,每份消费券价值200元,市民游客凭券可在4月30日至5月15日,到指定景区、酒店、餐饮、影院、商超消费,各县(市、区)配套相应资金发放文旅商贸消费券,实现市县联动共促五月消费热潮;

鹰潭市各级政府共投入1523万元,通过文旅消费券、工会团建消费卡、景区门票减免、二次消费奖补等方式,促进全市文旅消费,同时积极推动企业向市场推出“景 酒”文旅套餐,全市共有26家 旅游 饭店(民宿),联合景区推出62项让利惠民促销措施,聚人气促消费。九江市携手头部OTA同程旅行,开展浔城有礼消费季活动,以线上开盲盒的形式面向全国用户发放100万元惠民消费券。

2、线上文化 旅游 产品供给丰富。各地统筹线上与线下,扎实做好“云 旅游 ”推广与宣传,保障线上文旅产品供给,推出众多线上活动,丰富市民和游客文旅生活。如南昌市举办“春光如期·英雄如故”及“春光如期·临高阁”线上音乐会、开展“花开疫散 不负春光”最美春光征集活动、推出谷雨诗会《滕王阁》等系列线上活动。

赣州市开展“赣州 旅游 美食 总动员(云上)”直播推介会,打卡舌尖上的赣州。

4月30日,由江西省博物馆学会主办的“最in的文创battle——全省博物馆文创直播大赛”揭晓。

3、文旅融合“乘数效应”不断释放。 全省各地激活“文化+”引擎,释放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文化 旅游 节庆活动精彩纷呈。如九江市庐山西海柘林老镇推出非遗 美食 文创园美好生活节,修水县双井黄庭坚故里和东浒寨景区分别推出仙侣奇缘·亲子狂欢“5.1”古韵嘉年华活动、首届西域风情文化节等,让游客体味着别样的乡愁;景德镇推出“中国一绝·世界首创”瓷乐表演、“千年之恋·瑶河夜宴”、“邂逅艺术”艺术展览、“汉唐大赏 盛世花开”国风汉服活动;抚州市举办“乡音乡情”抚州采茶戏经典大戏公益展演、“濒危剧种传承保护扶持项目”公益演出;吉安市开展“庐陵古韵渼陂行·越夜越精彩”“宋潮文化 旅游 节”“状元文化节”等系列文化和 旅游 活动。

上饶市共开展文旅活动20余项,如婺源推出了“天使白(医护人员)、守护蓝(警察)、劳模青(各级劳模)、志愿红(抗疫志愿者)”为主题的免费游婺源活动。

4、“区域协同客源互送”开展自救。 全省各地联动合作,以资源共享、品牌共塑、市场共拓、信息共通,开启推广营销开展自救,加快省内 旅游 产业复苏。如吉安市全面启动与无疫情的赣州、萍乡、宜春、新余的客源互送合作,组织4个 旅游 团共约200余人赴赣州、萍乡、宜春、新余四地重点景区开展“五一”出游活动,强化 旅游 复苏信心,推动 旅游 市场加快复苏。

五一前,新余市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和安福县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举行“山水 旅游 联盟”景区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五一期间,双方按照“资源互享、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线路互推、政策互惠、宣传互动”理念,积极开展景区间交流合作,共创品牌节会,实现游客互送。

5、“江西人游江西”为主流。 从全省客源情况来看,“江西人游江西、本地人游本地、周边人游周边”是主流。自驾游、亲子游、家庭游、周边游、乡村游成为假期 旅游 主要方式。全省各地城市周边重点景区、乡村 旅游 点、精品民宿等围绕本地特色文化,举办一系列节庆活动和 旅游 营销活动,吸引游客体验“自由行+微 旅游 +慢生活”的“微度假”产品。

如萍乡市举办2022萍乡市第二届文化 旅游 节暨全民消费季活动,采取1+5+N(一个主会场、五个分会场、N项子活动)市县联动模式,大力促进舒心 旅游 、安全消费。

央视5月3日朝闻天下报道,萍乡武功山景区花涧里中心广场举办户外电音节,酷炫的灯光和动感的音乐吸引萍乡本地人、周边人前来游玩,逛夜市、品 美食 ,带热景区夜间经济,受到游客欢迎。

五、今年五一放假调休共5天,疫情会给旅游业带来哪些影响?

在这个生活压力巨大的社会中,打工人的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很少有外出旅行放松的时间,也唯有小长假的时候人们会有出游的想法,每年的小长假对于旅游业来说也是一个发展的高峰期!今年的五一假期有五天的休息时间本是出游的好机会但因为受疫情的影响我个人估计旅行的人数会减少。疫情放下,很多行业都受到了影响,旅游业不例外!

疫情当下的旅游业收入会减少开支会增加

疫情下人们一方面是为了安全人员不流动,加上很多省份的疫情防控要求比较严格,旅行人数较没有疫情的时候要少很多,人少了也就意味着收入会减少;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很多行业受影响,挣钱难啊,就拿街上的实体店来说吧因为疫情关门的商店有不少,人们挣钱难那花钱肯定也会有所节省。所以总结下来旅游业的收入会减少,对于旅游业开支为什么会增加,因为对于疫情严重的地方为了减少人员流动当地的旅游景点会关闭,就算具有景点关闭了也会有一些费用,比如电费、维修费、维护费、人工费等等,如果没关闭的话那旅游景点也会针对疫情增加人力物力也会增加开支。

会造成旅游业优秀人才的流失

在没有疫情的时候导游这份工作是很吃香的,可以挣到不少钱,这些优秀的导游们也是旅游行业的优秀资源,有了疫情之后导游的工作也不好做,甚至有丢失工作的导游,慢慢的导游们为了养家糊口就会选择别的工作,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对旅游行业的一大打击,也会影响到旅游行业的收益。

疫情当下没有哪个行业是容易的,希望疫情快点好起来,让人们回归正常的生活。

六、2022年五一为啥是五天 2022年五一放假五天的原因

导读:五一假期的天数是变数最大,尤其是近几年,原本固定3天的五一假期,因为民众的热议变成了五天,又变4天,现如今2022年了,又成为了拥有五天的五一假期。那么,2022年五一为啥是五天?2022年五一放假五天的原因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我的解析吧。

2022年五一为啥是五天

为了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2022年劳动节通过调休形成5天小长假,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2022年劳动节通过调休形成5天假期,顺应社情民意,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

2022年五一劳动节放假时间

2022年4月30日(周六)-2022年5月4日(周三),共放假5天,其中2022年4月24日(周日)、2022年5月7日(周六)正常上班调休。

2022年五一放假五天的原因

1、满足人民的需要

疫情爆发后,人们很少有机会回家探亲和旅游。此外,在春节期间,地方政府提倡当地新年,探亲和旅游需求积压。这些需要被释放,但它们需要假期的支持。因此,国家今年安排了五天假期,可以更好地释放和满足这些出行需求,让每个人都能以补偿的方式回家。

毕竟,三天假期太短,只适合短途和周边旅行。五天假期更好,更适合中长途旅行。人们回家探亲和旅游的时间将更加充裕,旅游半径将大大扩大。虽然五一假期持续五天,但实际上是通过补假获得的。

2、刺激消费

假期增加后,许多人会选择回家探亲。无论是乘坐飞机、高铁还是自驾,都将刺激交通运输业的消费,在家里购买各种礼品,刺激日常消费。此外,当大家在假期里吃喝玩乐时,也会增加住宿酒店、餐饮业、电影业和娱乐业的消费。因此,假期的增加确实影响到整个身体,也是刺激消费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3、推动旅游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到目前为止,旅游人数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旅游消费也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为了促进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业的复苏,我们将有时间和金钱用于旅游业。因此,增加假期将使我们走得更远,增加旅游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刺激旅游业的复苏。

4、完善假期制度

五一黄金周在2008年被取消,从那以后一直是三天的假期。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的升级和旅游需求的增加,假日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开始考虑延长五一假期。我相信这个国家已经注意到了这样的声音。因为五一假期实际上在最近几年有所改善。满足人民的需要

五一劳动节的来历

五一劳动节最早来源于1886年美国芝加哥的工人罢工运动,在1886年5月1日的时候,美国芝加哥爆发了8个小时的罢工运动,以工人胜利告终,宣告无产阶级劳动人们取得胜利,为自己争取到了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