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中国球迷购票数全球第九,他们都是去现场看什么的?

中国人多的优势,直接反应在数据上,一旦大数据统计出来,必定是中国人占绝对优势。

其实大家想想也不难,

第一,你以为我们看的是球赛,不,我们看的是世界。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但是看看外国的风土人情,更是在看世界杯的同时,顺便在俄罗斯走一遭,去看看莫斯科红场,去听听俄罗斯的音乐,去尝尝俄罗斯的列巴,去转转俄罗斯广袤的土地。所有这些,都迎合着世界杯应运而生,何苦而不为呢?

第二,我们不但是看别人,更是让别人看到我们自己。

随着我们经济实力的增长,现在出国旅行,外出看个世界杯,时装秀,摄影展什么的,对于我们国人来说,越来越成为家常便饭了。而且,随着我们出国次数和机会的增多,逐渐改变了外国人对于中国人的种种质疑和偏见。我们的文明举止、得体礼仪和消费实力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中国的饮食、文化更成为世界瞩目的潮流。

第三,除了我们的球队不能来,该来的我们都来了,就是要看看这世界杯到底有多精彩。

我们的足球,除了足球队承载了国人太多的关注和失望外,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国民素质在提升,我们的运动理念在增强。在城市的一角,我们不难看到都市的楼房间,有一块绿油油的足球场地;在城镇乡村,也不乏有许多孩子们在自己创建的运动场地上挥汗如雨的身影。

所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世界杯那么精彩,我们大家都要去看看!亲爱的朋友们,俄罗斯世界杯现场见哦~

2019年篮球世界杯门票要多少钱

按照官方公布的票价,2019男篮世界杯小组赛的球票分为三类,其中包括标准赛事、高级赛事和第二轮。

标准赛事票价在180元-880元;高级赛事票价在280元-1280元;第二轮赛事票价在380元-1680元。

而在决赛阶段则分为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季军赛、决赛四个阶段,每种赛事分为5挡。其中四分之一决赛票价为480元-2380元;半决赛票价为780元-3280元;季军赛票价为780元-3280元;决赛的票价为1080元-8080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更名后在西班牙举行的首届男篮世界杯,杯赛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这次来到中国,FIBA也希望借中国的篮球市场和姚明的影响力,激活世界杯的商业潜力。

也正因如此,他们邀请科比作为全球大使,并且请来了德鲁罗和杨超越进行跨界合作。

男篮世界杯就将在中国拉开战幕,这是对于中国男篮的一次大考,也是对于姚明的一次大考。

2019年在大麦网上购买的世界杯篮球比赛电子票可以直接入场看比赛么?

不可以的,电子票必须得带着身份证在指定窗口兑换成纸质票才可以入场。

体育消费者如何影响体育消费者的购买行为?1000字作文

“观赏型”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体育消费市场应抓住“观赏型体育消费”,培育“竞赛表演市场”;大力发展“看的市场”即需求市场和“做的市场”即供给市场。需求与供给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任何单方面力量的强大都不能形成发达的“观赏型”消费市场。深入研究观赏消费的需求与供给,对我国“观赏型”体育消费市场健康、稳步、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 “观赏型”体育消费的主体构成

“观赏型”体育消费的主体是体育观众,他们是体育消费市场中最典型、最具影响力的群体。李明(2000)的研究认为,观众消费市场分为“潜在、可能、实际”三个层次。“潜在市场”是指没有观看体育比赛的经验,对体育比赛知识知道相对较少,但并不反感体育比赛的群体。他们有时对重大比赛项目如奥运会、亚洲世界杯足球十强赛等,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尽管他们也可能仅仅想知道“敌负我胜”的结果。“可能市场”,是指已经具备了一定社会和心理条件,具有较强烈的观看体育比赛的愿望,且经济条件较好,休闲时间较多,并能和体育迷们结成同盟的观众。这个群体中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为追求生活体验和精神享受而迈出家门走进体育场馆。“实际市场”,是指在观看体育比赛时实际集中在现场的体育消费者。这部分人多数有多次观看体育比赛的经历,并有强烈的感受,也是“观赏型”体育消费市场消费额最高的一个群体。

体育观众的市场规模是随人口结构、体育设施、体育服务、体育项目等体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且还具有典型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特征。以“实际消费市场”为例,杨铁黎等(2001)对北京、东莞观看职业篮球赛的调查表明:职业篮球观众主要集中在20~50岁之间;性别以男性为主,约在65.96%~75.60%之间,女性约占24.40~34.04%;对高水平比赛需求的职业由高到低分别为职员、公务员、工人、教师、学生、其它(包括医生、律师、军人、工商个体);从文化程度上看,大专和本科以上观众占60.80%,初中、高中和中专占39.20%。

2 “观赏型”体育消费市场需求的多元化特征

竞技体育所构成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和种种动态的人体姿势显示出的美的力量和韵味,满足了观众的情趣和情感,唤起人们去交往、创造、体验、享受、放松。这正是竞技体育激发和引导人们自觉进行“观赏型”消费的愿望的魅力所在。观众对“观赏型”体育消费市场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观赏动机也各有不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霍夫兰在体育传播学上首倡的“个人差异论”认为,每个人不仅有来自先天和后天的不同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兴趣、智力、经历、价值观等,而且由此形成的心理(认知、动机)结构和行动结构也不尽相同。所以“观赏型”体育消费市场的需求表现出多元化特征,在心理结构和行动上具体表现为:支持型、消遣型、兴趣型、偶像型、感受体验型、参与型等。无论是哪种需求类型的体育观众,只要进入观众席后,就随着不可预见的比赛进程,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自在的、尽情的、毫无保留的、随心所欲的表达、渲泄自己的情感。通过观看比赛,他们不仅消除了工作带来的疲劳,忘掉了生活中的烦恼,而且还达到了一种新的心理平衡。“作为‘观赏型’体育消费之主体的观众,在这里买到了平等、欢乐、时尚、朋友、感动、交流、荣誉感、成就感等社会心理的各种不同需求的满足”,从而形成了观众进行观赏消费的复杂动因,预示着一种新的大众体育文化的形成。

3 制约“观赏型”体育消费市场需求的因素

制约“观赏型”体育消费需求,或者说制约人们成为体育观众的因素,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支出能力、社会文化环境、价值取向、欣赏水平、文化程度及各年龄层次居民对单项运动的爱好程度。

观看体育比赛,消费的不仅仅单纯是门票,还包括了观看体育比赛时的交通、饮料、“啦啦队用品”等各种消费。所以观赏者的收入水平和支出能力是最直接制约“观赏型”体育消费的因素。正如日本经济学家正也治雄的研究结果:“体育休闲市场发育水平及市场结构与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的增长水平成正相关关系”[6]。杨铁黎等(2001)对北京、东莞两个较为发达城市的职业篮球市场调查表明:北京地区收入8000~20000元之间的观众最多,占61.7%,东莞是10000~30000元最多,占83.7%。东莞现场观众每赛季购买篮球比赛门票支出为427元,北京为207元[4]。刘卫等(2000)的研究材料表明,山东省30~45岁城市居民年体育消费支出为320.50元,其中用于精神消费(含观看比赛的支出)平均为57元,占年体育消费的18%[7]。可以看出即使是我国这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观赏消费的发展也极不平衡,仍然与发达国家有其极明显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