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一”假期国内出游1.6亿人次,此次消费呈现了哪些特征?
通过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五一假期五一的数据显示,今年的五一的出游消费呈现了三大特征:一旅游景点由城市走向周边地区,乡村旅行备受青睐。二大众出行的时间变短。、大众出行的空间距离缩短。三线下消费往线上消费转移,云演艺、云展览、云蹦迪、云消费等备受喜爱。
一、旅游景点由城市走向周边。受疫情影响,人群的聚集往往带来了疫情大范围传播和被感染的风险。2022年五一出行人次1.6亿,二出行的主要客源地从城市景点往周边的乡村的转移。乡村的空间范围更大,减少了人群的聚集,人们在出行上更愿意选择相对疫情风险较低的乡村旅游。露营、徒步、野外踏青更受喜爱。
二、大众出行的时间变短、空间距离变小。由于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各省市之间的通行往往都需要48小时或者24小时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为了不给国家添乱、不影响其它城市,害怕隔离带来的工作影响。大众旅游出行往往选择了距离居住城市更近的周边乡村,时间上也缩短了,据携程相关数据显示,本地游的订单超40%。涌现出一波“微旅游”的热潮。
三、在旅游消费上呈现出由线下转线上消费的趋势。为了减少人群的聚集,大型演艺、演唱会、大型展览都逐渐转到线上,即可让大众在五一假期间观看演艺、演唱会、展览,又不会人群聚集导致疫情传播。
其实今年开年以来,疫情一直持续,今年的五一假期旅游人次同比下降了42.9%,很多景点也无人光顾,大量门面关门闭市。和旅游业相关的住宿业、餐饮等行业备受打击。这次的五一出行的趋势也在预料之中,想一想还有很多人因为封控居家2个有余,能够在城市周边走走的人已经非常幸福了。
二、2022暑期旅游市场展望-多重积极因素支撑下的需求修复
旅游 业即将迎来新冠疫情影响下的第三个暑期,这将是一个有挑战又有机会的暑期。2022暑期 旅游 市场的外部环境空前复杂,一方面是局部疫情可能的反弹风险及消费信心修复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则是空前力度的消费刺激和产业刺激政策的支撑。就目前而言,积极因素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国内 旅游 市场有望在这个夏天开启一段需求修复的历程。
一、多重利好政策集中释放,2022暑期 旅游 市场获全方位支撑
进入5月份以来,在“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体要求的指引下,各种稳增长及促消费举措陆续落地,疫情防控政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为 旅游 业复苏提供了政策支撑。
旅游市场展望——多重积极因素支撑下的需求修复" img_height="806" img_width="838" data-src="//imgq8.q578.com/ef/0619/4ccb3eda65c5387a.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首先,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纾困政策的加快落地实施将有效稳定暑期 旅游 市场乃至下半年整个市场的供给端,“留住”大部分 旅游 从业者,为行业复苏保存力量。
其次,在国务院33条稳经济举措的总体部署下,各地已经出台了涵盖文旅消费领域的促消费政策,无论是力度还是覆盖广度都是空前的。促消费政策一方面将直接拉动消费,另一方面可以在 社会 层面掀起一轮“消费热潮”,重新激活被疫情压抑的消费热情。
最后,疫情防控政策更加精准。疫情反复是 旅游 市场复苏的最大影响因素,越来越科学精准的防控政策对于市场复苏意义重大。针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总体的疫情防控政策机制引入了核酸检测常态化安排,初步找到了新形势下疫情防控与稳经济之间的平衡点。 旅游 行业疫情防控政策最大的调整则是将跨省游熔断机制的实施范围由省一级缩小到了区县一级,从而将避免出现2021年暑期多省级市场同时熔断的情况,这将是今年暑期 旅游 在政策层面较为直接的支撑。
二、产业链趋稳叠加需求修复,2022暑期 旅游 有望重回复苏轨道
在各种纾困政策和促消费政策的支撑下,2022年暑期 旅游 产业链的稳定性增强,需求端的修复也将获得全方位的支撑,市场将重回复苏轨道。
因遭遇局部疫情反弹,2021年暑期 旅游 市场未能延续2020年暑期的复苏势头。以铁路和民航两大客运部门的客流量数据作为观察指标,2020年暑期(7月和8月两个月)铁路和民航的旅客发送量总计为54127.5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大约68%,而2021年暑期的旅客发送量总计为53408.4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7%,复苏遇到了波折。
综合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及各种利好政策的支撑,对比2021年同期,预计2022年暑期国内 旅游 市场将重回复苏轨道,整体的出游人次将有望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0%以上,差旅、探亲等刚性需求支撑的大出行市场的恢复比例将略高于 旅游 度假市场(客流量维度)。
旅游市场展望——多重积极因素支撑下的需求修复" img_height="450" img_width="750" data-src="//imgq8.q578.com/ef/0619/c03fc56f23a80568.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三、中短线仍为基本盘,长线出游需求将加速修复
结合政策端的利好以及消费端的反应(截止6月上旬同程旅行平台的暑期出行预订情况),个人认为2022年暑期的长线出游及出行需求将迎来加速修复,同时中短线需求仍将构成整个暑期市场的基本盘,成为整个暑期客流量的主力。
首先,跨省游熔断机制优化调整后,暑期长线出行的信心将稳定恢复,旅行社长线团队游有望出现恢复性增长,将拉动交通出行、住宿及目的地零售、餐饮等相关消费。长线出游需求的加速修复将是2022年暑期最大的看点之一。
其次,在核酸检测常态化机制之下,12岁以下亲子游需求的修复获得了一定的支撑,考虑到地方教育部门可能出台的针对学生跨省出行的限制政策,个人认为中短线的亲子游需求将是主力,尤其是周边亲子游需求有望迎来报复性出游。亲子游需求的恢复构成了整个暑期 旅游 市场稳定复苏的“引擎”,将带动家庭游需求,对总体客流量的恢复起到较强的拉动作用。
最后,将涌现出更多新消费热点。疫情以来,国内 旅游 市场涌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新消费热点,从剧本杀到电竞酒店,再到近期的露营热,展现出了消费多元化的巨大潜力。预计新消费热点在今年暑期 旅游 市场仍将占有重要位置,多姿多彩的夜游市场,周末微度假,乡村游,旅居避暑等等,都将为整个暑期市场增添不少亮色。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程超功)
三、数字化时代,如何升级旅游消费?
引入新科技丰富游览体验,运用智慧化管理提升景区服务,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展览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带来旅游业的“蝶变”,助力旅游市场加速复苏。
数字化时代,如何升级旅游消费?要做到以下几点:
旅游业数字化转型必须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
推进旅游业的数字化改造升级,要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将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和运营管理效率作为决策的核心,围绕新需求、新消费方式谋求创新。
当前,线上实名制预约系统、分时排队预约系统、在线营销系统、大数据监控系统等技术已成为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以促进实现旅游企业的精准化运营及营销、提高游览效率,并最终实现游客消费体验及满足感的提升,赢得业务增长。
科技+文旅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文旅产业是具有高渗透性、关联性、融合性发展的大民生大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内旅游国、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国和消费国,我国的文旅产业具有广大的市场价值。2018-2019年,文旅行业占我国的GDP总值超过15%,其关联性比房地产行业更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科技是旅游的新动能”。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文旅时代,80/90后的互联网原住民已经成为了最大的旅游客户群,对于年轻人来说,游胜于旅。也就是说,驱动大家旅游的因素,从原来的计划性逐步在经济发展、物质发展的基础上转变为复合、冲动性的因素。当产生旅行的消费动机后,我们就会关注出行的体验。对于年轻的消费客群来讲,住宿和出行安排上的花费相对比较多。其次,消费对目的地的感知,并不是只取决于当地自然风光,人文、赛事、节庆,美食美酒、街头景色、体育都是旅行中的重要一环。由于社交分享,每一位游客既是旅行的消费者,也可以是衍生经济的带动者。要充分感知到每一位游客都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媒体,那么做好游客财富的精英,其实也是一机游回归到本心的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数字文旅商业模式创新
一是创新营销,依托直播、短视频的线上营销和线上消费成为常态。
二是创新体验,虚拟技术创造的文旅体验和在地化真实体验双轨并行
三是创新内容,正向价值引领下的数字文旅内容再生产和全球服务蓬勃发展
培育强大的数字文旅市场主体
一是明确市场定位,促进新型市场主体建设。
二是多项措施并举,提高数字文旅市场主体创新策源动力。当前,线上文旅发展存在高质量数字内容缺乏、高水准虚拟现实内容缺失、现有模式商业变现率低等问题,文化内涵不足的短视频、直播、虚拟产品挤占了大量市场空间。文旅和科技深度融合,不但要求实现技术手段和文旅资源的充分对接,还要求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共同进行技术场景的概念打造、内容制作等。
三是优化扶持政策,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从中小传统文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来看,文旅科技产业跨界融合的破解点尚不明晰,产业结合方式生硬,与技术企业合作往往处于被动,市场主体面临着一系列严峻障碍。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互联网+”加速与产业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正在成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旅游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正在加速。随着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各类文旅市场主体纷纷上线上云,创造出一系列“云旅游”“云展览”“云赏艺”“云公教”“云文创”等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成为推动文旅产业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