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节期间消费者行为有哪些变化

转载:国人春节消费行为新变化

杨雪梅

春节是全国消费旺季,尤其体现在服务消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我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为8400亿元,这个数字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了11.4%。

春节期间的消费变化也是整个社会消费的缩影。2016年特别强调消费升级,这一趋势在2017年春节期间得到了放大。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回顾春节期间,国人消费行为呈现出来的变化。

春节旅游消费需求增势明显,出境游带动境外消费

以往,春节是阖家欢乐的节日,近几年,国人过春季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旅游过春节就是一个最明显的现象。

在国内旅游方面,“南下避寒”和“北上赏雪”是主要流向。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44亿人次,比去年的3.02亿人次同比增长13.8%,实现旅游总收入4233亿元,同比增长15.9%。

旅游活动向着个性化、特色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升级,旅游过年成了一种新现象。而旅游的增长也带动了景区商业的火热,相关数据统计,春节假期,西湖灵隐景区日游客人次首破10万;仅西湖边一酒楼,一天就卖出1000多只叫花童子鸡、1600多条西湖醋鱼,春节长假期间有4天的日营业额破百万元。

国内游只是一部分流向,更多的春节游客还倾向于出境游。据携程跟团游、自由行产品的统计显示,59%的春节游客选择出境旅游,41%选择国内游。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春节这个中国传统佳节逐渐成为全球共享的年度狂欢。

这些中国“春节客”也带热了境外消费。网易考拉海购发布的《2017年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近七成人会选择购买洋年货,网购金额预计比去年同比增长一倍,很多境外商场也纷纷推出针对中国游客的消费打折活动。

春节期间网络消费需求旺盛,电商、O2O开启春节模式

以前,春节可能是电商消费的淡季,因为快递公司陆续停止收件,部分商家在春节期间打烊。不过,为配合消费需求,一些主流电商也开始不打烊。

今年春节,京东商城承诺小件订单88城春节不打烊,在农历新年初一至初三期间,保证部分城市物流系统实现当日达或次日达,并对小件订单进行限重;苏宁易购推出春节次日送达,苏宁物流在全国307个城市的大小件配送服务不暂停,且不涨价,并照常提供门店自提和直营店自提服务;而天猫淘宝则施行包括天猫超市、电器、数码、手机在内的多个业务春节照常买策略,并在全国50个主要城市承诺“迟到免单”。菜鸟网络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年货购物需求,菜鸟平台上大约有30万名快递员将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一数量比去年的12万人有了大幅增加。

春节期间,消费者其实对电商的需求较大,尤其O2O等服务,有很大增长的空间。由于电商的物流、客服不到位等原因,使很多消费者买不到,尽管春节不打烊模式有企业尝试,但服务还需要提升。江苏南京市工商局对12315平台的投诉数做了统计分析,显示2017年春节期间对电商平台的投诉相比往年有明显增加,消费者投诉热点主要集中在购物平台不发货、旅游平台消费纠纷、购物中心消费和娱乐场所服务等方面。

年货、礼品选择趋向品质化、科技化、绿色化

据商务部数据统计,春节期间传统年货、绿色食品等商品热销,健康饮食的观念带动地方土特产,时令水果、保健礼品等商品销售大幅增长,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在扩大。来自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在年夜饭食材的采购中,生鲜食品占比逐年提高,新鲜水果和新鲜蔬菜增幅尤其显著。

而在部分消费者送长辈的礼物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电等科技产品备受青睐。

消费者除了对物质的享受,也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今年春节,文化消费也很火热,看电影、赏话剧、观民俗、逛庙会等成为热门选择。根据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的统计,从大年初一零点到初六24点,电影票房累计收入33.34亿元,继续保持了春节档的增长势头。其中正月初一票房突破8亿,创下单日历史新高。

其实,“春节经济”反映社会消费水平及趋势变化,春节消费的新趋势和新动向,也反映出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升级变化。今年的春节消费越来越注重品质、崇尚健康、追求时尚、彰显个性。

二、旅游消费的内容有哪些

一般来说,旅游消费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吃、住、行、游、购、娱。详细说来,就是吃饭、住宿、交通、游览景点、购物和参加娱乐活动。如果是随旅行社的团活动,旅行社的全包价格只在吃、住、交通、景点门票四个方面。平常人们报怨旅行社导游之黑,问题就出在带客人进购物店购物吃回扣以及买票参加晚上的娱乐演出活动上。因为导游的工资很低或者基本没有,国内客人又不实行小费制度,他们的收入只能从这些方面来找。说穿了,这是个行业管理问题,并不是导游道德问题。

三、拉动旅游消费的策略有哪些

1.减低消费

通过在门票、住宿、娱乐项目等方面进行优惠打折或者免费的手段降低景区游玩的最低消费,以此来吸引消费者。比如推出一些家庭游或朋友游等组团套餐,既保证了游玩人数,也能吸引消费者们的前往。

2.加强宣传

加大景区的广告宣传力度,将景区的风景、特色和服务等宣传出去,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让他们知晓并且愿意前往景区游玩。

3.挖掘临近的潜在消费者

如今疫情期间,的确不便于出远门游玩,那么临近地区游玩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景区可以将消费人群的重心放在景区所在地临近的市、县(区)和乡镇等,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外,还可以通过转发朋友圈多少天就可免费领门票或者免费领小奖品这样的方式增加前来观光的游客。

4.加强合作

可以与一些旅行社合作,保证游客的数量,比如马上就要来临的毕业季,旅行社就可以针对高校毕业生推出相应的活动。

四、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特征有哪些表现?

消费者市场的基本特征如下:

1.非盈利性。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某种使用价值,解决自身的生活消费需求,而不是为了盈利去转手销售。

2.非专业性。消费者往往缺乏专业的商品知识和市场知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容易受到商家,厂家宣传,服务态度和商品质量的影响。

3.层次性。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同,所处社会阶级也不同,因此消费者的需求会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4.广泛性。消费者市场不仅购买者人数众多而且分布地域广,从国内到国外,从城市到农村,消费者无处不在。

5.替代性。消费者市场除了少数商品不可替代外大多数商品都能找到互换使用的商品和替代品,因此消费者市场的商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

6.流行性。消费需求不仅受到消费者的内在因素影响,也会受到时尚,环境,价值观等外在因素影响,因此消费者市场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流行性。

五、中消协发布春节消费提示:低价≠实惠 享受物美价廉还需避开这些坑

随着2022年春节的日益临近,很多消费者已经准备着手置办年货、更换新家具或者酝酿着去低风险的 旅游 景区游玩。商场、超市、旅行社、电商平台等经营者也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其中,最直观、最普遍的活动方式就是降价促销。

但低价并不等于实惠,一些不法经营者可能借低价之机,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欺骗消费者,给消费者的春节生活“添堵”。对此,中消协整理了近年来消费者反映比较突出的几种“低价套路”,希望广大消费者加强防范,防止“中招”。

低价“问题”食品安全风险高、营养价值低

社区团购小心买到假货和劣质产品

社区团购是依托电商平台、社群等工具开展的消费品团购活动。消费者可以通过拼团的形式,购买到价格较为低廉的商品。据了解,社区团购自2020年末,随着众多知名电商平台入局社区团购业务,使社区团购得到迅猛发展,凭借“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价格”,成功吸引大批社区消费者纷纷“跟团”。当前,社区团购可谓无所不包,从水果蔬菜到日用百货,从餐饮服务到交通出行均有涉及。但在社区团购“光鲜”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商品质量差、虚假促销、低价倾销、退店保证金不退还等,其中低价低质问题最为突出。

对此,中消协提示称,消费者在进行社区团购时,一要认真甄别、查看商家资质,了解商家口碑及售后服务情况,尽量选择信誉良好、服务规范、售后有保障的团购商家,谨慎选择微商、社交平台及个人组织的微信团购群。二要仔细查看供货渠道和供货商资质,收货时要及时查验产品品质,如肉禽产品是否经过检验检疫、农副产品是否经过检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否有产品合格证等。三要根据自身需要理性消费,不盲目囤积限期使用的商品,抵制低价的诱惑,避免过度囤积造成浪费。四要保留发票、电子订单、支付页面等消费凭证以及与团购平台“团长”的聊天记录、产品的宣传介绍与服务承诺等信息,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积极进行维权。

超低价促销暗藏“猫腻”

一些价格明显不合理的低价促销“猫腻”较多,看似让利消费者,实则“放长线钓大鱼”,用“免费”“0元购”“秒杀”“充多少送多少”等作为诱饵,诱导消费者“上钩”。有的是质量特别低劣的不合格产品或是在服务质量上缩水;有的是产品免费赠送,但要使用该产品还需额外支付费用;有的是在消费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办理了贷款或者分期付款;有的是诱导消费者充值大量的预付款;有的是为了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然后再推送各种广告或是出售盈利;有的是暗藏木马程序,消费者一旦点击链接或者扫码,将面临较大的财产安全风险等。

对此,中消协提示称,消费者一要警惕商家的超低价甚至免费促销行为,仔细辨别促销的真伪,特别要了解是否附带其他条件等。对于涉及分期付款的,要全面了解相关规则,并衡量自身的偿还能力。二要理性充值,对于“充多少送多少”“高额返现”等形式诱导消费者充值的,要结合商家的信誉度、消费者自身经济能力和消费需求等综合考虑,建议不要一次性充值较大金额。三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和个人财产安全,不随意填写手机号、地址等个人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扫描二维码。

远离“不合理低价游”

近年来,“不合理低价游”引发的强迫购物、产品质量纠纷、侮辱消费者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损害 旅游 景区形象,影响 旅游 行业的 健康 发展。“不合理低价游”往往打着“团购价”“零团费”“免费游”“ 旅游 补贴”等噱头进行包装,实际却暗藏着损害游客利益的“陷阱”,如在行程路线、交通工具、餐饮住宿等方面大打折扣,并在旅途中安排各种购物环节,或是在签订合同时将最精彩、需要付费的景点排除在低价团费之外变相加价。这些行为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出行体验,容易产生消费纠纷。

最后,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要理性看待商家的打折促销行为,擦亮双眼,甄别所谓的“低价”是“真实惠”还是“设套路”,尤其要注意防范不法商家的超低价陷阱,精明消费,畅享实惠。